[1] |
张应根, 项丽慧, 陈林, 林清霞, 宋振硕, 王丽丽. 不同控温除湿萎凋环境对白茶风味品质和化学轮廓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22, 42(4): 525-536. |
[2] |
戴前颖, 叶颖君, 安琪, 郑芳玲, 肖明霁, 肖梦暄, 王辉强, 张海伟. 黄大茶感官特征定量描述与风味轮构建[J]. 茶叶科学, 2021, 41(4): 535-544. |
[3] |
宁静, 李健权, 刘本英, 郑红发, 卢凤美, 陈雷, 刘振, 叶升涛, 黄浩, 杨培迪, 伍岗, 杨阳. 云南大叶种晒青茶发花前后主要风味成分的变化研究[J]. 茶叶科学, 2021, 41(2): 213-227. |
[4] |
龚芝萍, 尹军峰, 陈根生. 不同类型水质对龙井茶汤风味品质及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20, 40(2): 215-224. |
[5] |
张颖彬, 刘栩, 鲁成银. 中国茶叶感官审评术语基元语素研究与风味轮构建[J]. 茶叶科学, 2019, 39(4): 474-483. |
[6] |
袁海波, 滑金杰, 邓余良, 李佳, 董春旺, 杨艳芹, 王近近, 黄应权, 尹军峰, 江用文. 原料茶干燥工艺对绿茶饮料品质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17, 37(6): 631-637. |
[7] |
梁璋成, 何志刚, 刘淑梅, 林晓姿, 李维新. 绿茶对红曲黄酒酿造品质及寒热性影响研究[J]. 茶叶科学, 2016, 36(3): 293-300. |
[8] |
刘菲, 薛志慧, 叶倩林, 孙威江. “发花”对白茶风味品质的影响研究[J]. 茶叶科学, 2016, 36(3): 301-311. |
[9] |
张颖彬, 金寿珍, 王国庆, 于良子, 周苏娟, 刘新, 鲁成银. 浙江省“十大名茶”感官品质分析及风味轮的构建[J]. 茶叶科学, 2015, 35(3): 225-232. |
[10] |
陈梅春, 陈峥, 史怀, 刘波, 潘志针, 朱育菁. 陈年普洱茶特征风味成分分析[J]. 茶叶科学, 2014, 34(1): 45-54. |
[11] |
袁海波, 邓余良, 陈根生, 许勇泉, 汪芳, 刘平, 钟小玉, 尹军峰. 不同杀青工艺原料茶加工饮料品质稳定性的研究[J]. 茶叶科学, 2012, 32(3): 236-246. |
[12] |
许勇泉, 刘平, 陈根生, 陈建新, 袁海波, 尹军峰. 茶多酚浓度对绿茶饮料稳定性的影响研究[J]. 茶叶科学, 2011, 31(6): 525-531. |
[13] |
张燕忠, 张凌云. 原料发酵程度及生化基质对茶饮料冷后浑稳定性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10, 30(S1): 533-543. |
[14] |
袁海波, 许勇泉, 邓余良, 尹军峰. 两种香型原料茶饮料适制性研究[J]. 茶叶科学, 2010, 30(S1): 544-550. |
[15] |
江春柳, 孙云, 岳鹏翔, 张南飞. 不同水质对绿茶饮料储藏特性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10, 30(S1): 561-5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