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虞富莲. 论茶树原产地和起源中心[J]. 茶叶科学, 1986, 6(1): 1-8. [2] 陈宗懋. 中国茶经[M]. 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5. [3] 汪东风, 谢晓凤, 王世林, 等. 茶多糖的组分及理化性质[J]. 茶叶科学, 1996, 16(1): 1-8. [4] 杨贤强, 曹明富, 沈生荣, 等. 茶多酚生物学活性的研究[J]. 茶叶科学, 1993, 13(1): 51-59. [5] 罗龙新, 吴小崇, 邓余良, 等. 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生化成分的变化及其与品质形成的关系[J]. 茶叶科学, 1998, 18(1): 53-60. [6] 吕海鹏, 谷记平, 林智, 等. 普洱茶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 2007, 27(1): 8-18. [7] 胡秀芳, 沈生荣, 朴宰日, 等. 茶多酚抗氧化机理研究现状[J]. 茶叶科学, 1999, 19(2): 93-103. [8] 丁仁凤, 何普明, 揭国良. 茶多糖和茶多酚的降血糖作用研究[J]. 茶叶科学, 2005, 25(3): 219-224. [9] 赵大良. 被退稿件的被引反倒更多?![/OL]. 编辑之家, 2014-04-09[2014-06-16]. http://www.editorhome.cn/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