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唐美君, 李红, 张欣欣, 姜洪新, 王志博, 郭华伟, 肖强. 温度对灰茶尺蠖幼虫龄期数量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25, 45(1): 79-86. |
[2] |
谢贺, 萧涵, 胡腾飞, 陈国和, 刘洋, 欧行畅, 蒋容港, 虞丽明, 李勤, 黄建安, 刘仲华, 王超. 不同炭焙时间对大红袍感官品质及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24, 44(6): 960-972. |
[3] |
金银利, 马全朝, 张绍杰, 尹健, 史洪中, 耿书宝. 圆纹广翅蜡蝉产卵规律及温度对越冬卵发育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20, 40(6): 807-816. |
[4] |
王芳, 张见明, 李博, 陈百文, 刘宝顺, 占仕权, 刘仕章. 武夷大红袍初制过程中香型与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J]. 茶叶科学, 2019, 39(4): 455-463. |
[5] |
潘玉成, 刘宝顺, 黄先洲, 陈小利, 吕仙银. 茶叶杀青机模糊RBF神经网络PID温控系统设计与试验[J]. 茶叶科学, 2019, 39(2): 139-149. |
[6] |
孔雷, 朱向向, 王屹玮, 谢小芳, 江昌俊, 李叶云. 茶树miR164a及其靶基因的鉴定与表达分析[J]. 茶叶科学, 2018, 38(6): 547-558. |
[7] |
李兵, 孙长应, 李为宁, 宋扬扬. 基于DMC-PID串级控制的茶叶远红外烘干机设计与试验[J]. 茶叶科学, 2018, 38(4): 410-415. |
[8] |
张兰, 魏吉鹏, 沈晨, 颜鹏, 张丽平, 李鑫, 韩文炎. 秋茶光合作用与品质成分变化的分析[J]. 茶叶科学, 2018, 38(3): 271-280. |
[9] |
李辉, 黄蔚, 刘志薇, 王永鑫, 吴致君, 庄静. 茶树两个Dof转录因子的分离及其在温度胁迫中的响应分析[J]. 茶叶科学, 2016, 36(3): 312-322. |
[10] |
刘志薇, 熊洋洋, 李彤, 严雅君, 韩洪润, 吴致君, 庄静. 茶树转录因子基因CsDREB-A4的克隆与温度胁迫响应的分析[J]. 茶叶科学, 2015, 35(1): 24-34. |
[11] |
滑金杰, 袁海波, 王伟伟, 江用文, 刘千录, 陈根生, 汪芳. 萎凋温度对鲜叶主要生化成分和酶活动态变化规律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15, 35(1): 73-81. |
[12] |
曹丹, 刘仲华, 黄建安, 蔡淑娴, 吴香兰, 金莉莎, 林勇. 不同时间给予大红袍水提物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13, 33(4): 289-294. |
[13] |
许勇泉, 陈根生, 刘平, 钟小玉, 袁海波, 尹军峰. 浸提温度对绿茶茶汤沉淀形成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12, 32(1): 17-21. |
[14] |
王登良, 魏新林, 张灵枝. 做青温度对岭头单枞乌龙茶香气成分影响的研究[J]. 茶叶科学, 2002, 22(01): 30-33. |
[15] |
黄文风, 车宗伶, 郭升平, 林应椿, 蔡琪, 黄敏. 武夷大红袍无性繁殖子代与母代的香味成分比较[J]. 茶叶科学, 2001, 21(01): 53-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