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抚林, 邓放明, 赵灵艳, 等. 黑茶微生物学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杂志, 2006, 1(26): 81~84. [2] 周红杰, 秘鸣, 韩俊, 等. 普洱茶的功效及品质形成机理研究进展[J]. 茶叶, 2003, 29(2): 75~77. [3] 赵龙飞, 徐亚军, 周红杰. 微生物固态发酵提高普洱茶品质风味的研究[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6, 27(4): 155~156. [4] Lord H J P. Evolution of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technology[J]. J Chromatogr A 2000, 885: 153~193. [5] Semenov SN, Koziel JA.Janusz Pawliszyn Kinetics of solid-phase extraction and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in thin adsorbent layer with saturation sorption isotherm[J]. J Chromatogr, Part A 2000, 873(1): 39~51. [6] 董晓丽, 安庆大. 非水介质中月桂酸维生素C酯的酶催化合成[J]. 精细石油化工, 2002, 4: 21~23. [7] 瞿万云, 杨春海, 余爱农, 等. 鸭儿芹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研究[J]. 精细化工, 2003, 20(7): 416~418. [8] 郭雯飞, 孟小环, 罗永此, 等. 白牡丹与白毫银针香气成分的研究[J]. 茶叶, 2007, 33(2): 78~81. [9] 赵龙飞, 徐亚军, 周红杰. 微生物固态发酵提高普洱茶品质风味的研究[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6, 27(4): 155~156. [10] 张大春, 王登良. 黑茶渥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茶叶, 2002, 24(5): 6~8. [11] 洪伟, 何锡敏. 奶香型香料2,3-辛二酮的合成[J]. 香料香精化妆品, 2007(1): 1~3. [12] 邹联新, 郑汉臣, 杨崇仁. 调料九里香叶的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8, 15(A12): 23~24. [13] 李英华, 吕秀阳, 李准, 等. 顶空气相色谱法在特产气味成分分析鉴定中的应用研究[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5(17): 121~125. [14] 王花俊, 刘利锋, 张峻松. 白象牙芒果中挥发性成分的分析[J]. 香料香精化妆品, 2007, 5: 1~4. [15] 宋二颖, 雷荣爱. 水杉叶挥发油成分分析[J]. 中草药, 1997, 20(10): 514~515. [16] 刘勤晋, 龚正礼, 钟颜麟. 黑茶香味成分的分离鉴定[J]. 中国茶叶, 1992, 4: 6~8. [17] 张灵枝, 王登良, 陈维信, 等. 不同贮藏时间的普洱茶香气成分分析[J]. 园艺学报, 2007, 34(2): 504~506. [18] 张灵枝, 陈维信, 王登良, 等. 不同干燥方式对普洱茶香气的影响研究[J]. 茶叶科学, 2007, 27(1): 71~75. [19] 周志宏, 折改梅, 张颖君, 等. 普洱茶的香气成分[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6, 18(B06): 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