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薛水英, 张勇. 普洱茶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保健作用的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08, 28(5): 71-73. [2] 方祥, 李斌, 陈栋, 等. 普洱茶功效成分及其品质形成机理研究进展[J]. 食品工业科技, 2008, 29(6): 314-315. [3] Michiharu Abe, Naohiro Takaoka, Yoshito Idemoto, et al. Characteristic fungi observed in the fermentation process for Puer te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2008, 124(2): 199-203. [4] 周春红, 黄振兴, 阮文权, 等. 微生物对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特定风味成分变化的影响[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9, 35(7): 36-39. [5] 王汉生. 茶叶生物化学实验[M]. 广州: 华南农业大学, 1998: 13-15. [6] 傅冬和, 刘仲华, 黄建安, 等. 茯砖茶加工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J]. 食品科学, 2008, 29(2): 64-67. [7] 朱亨政. 柠檬酸发酵[J]. 食品与发酵工业, 1994(6): 69-74. [8] 梁名志, 孙荣琴. 普洱茶品质化学研究进展[C]. 云南省首届普洱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云南省首届普洱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04: 121-128. [9] 张新福, 龚加顺, 周红杰, 等. 云南普洱茶中多酚类物质与品质的关系研究[J]. 食品科学, 2008, 29(4): 230-233. [10] 吕海鹏, 林智, 谷记平, 等. 普洱茶中的没食子酸研究[J]. 茶叶科学, 2007, 27(2): 104-110. [11] 张冬英, 邵宛芳, 刘仲华, 等. 普洱茶功能成分单体降糖降脂作用研究[J]. 茶叶科学, 2009, 29(1): 41-46. [12] 赵远艳, 吕有才, 冯雷. 普洱茶加工过程中儿茶素变化规律的研究[J]. 茶叶通讯, 2008, 35(3): 6-8. [13] 黄群, 李彦坡, 陈林杰, 等. 冠突散囊菌液态发酵过程中黑茶活性成分变化研究[J]. 食品科学, 2007, 28(12): 232-233. [14] 王赞苗, 李永刚. 单宁酶对酯型儿茶素作用研究[J].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05(1): 42-44. [15] 宁井铭, 方世辉, 夏涛, 等. 单宁酶及协同物质对绿茶饮料稳定性的影响[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6, 32(6): 69-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