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赵建诚, 倪惠菁, 王波, 蔡春菊, 杨振亚. 毛竹立竹密度对林下茶树生理生长和茶叶品质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24, 44(6): 928-940. |
[2] |
马婕, 叶超杨, 毛丽玉. 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路径研究——基于31个典型案例的实证分析[J]. 茶叶科学, 2024, 44(1): 161-174. |
[3] |
李峥, 刘锭, 霍增辉, 陈富桥. 中国与RCEP成员国茶叶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J]. 茶叶科学, 2022, 42(5): 740-752. |
[4] |
陈敏仪, 庭玉杰, 方实明, 章夏胜, 许奥迪, 朱俊彦, 李叶云, 刘升锐, 韦朝领. 适制优质条形绿茶的生态经济型品种评价模型构建及应用[J]. 茶叶科学, 2022, 42(4): 588-600. |
[5] |
周智修, 薛晨, 阮浩耕. 中华茶文化的精神内核探析——以茶礼、茶俗、茶艺、茶事艺文为例[J]. 茶叶科学, 2021, 41(2): 272-284. |
[6] |
陈玉真, 王峰, 吴志丹, 张文锦, 翁伯琦, 尤志明. 化肥减施对乌龙茶产量、品质和肥料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20, 40(6): 758-770. |
[7] |
周波, 陈勤, 陈汉林, 唐颢, 黎健龙, 陈佳琳, 陈义勇, 刘嘉裕, 唐劲驰. 广东单丛茶区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研究[J]. 茶叶科学, 2020, 40(5): 607-616. |
[8] |
盛敏, 刘仲华, 黄建安, 肖力争, 朱海燕. 论当代美国茶文化复兴[J]. 茶叶科学, 2017, 37(4): 420-427. |
[9] |
马立锋, 苏孔武, 黎金兰, 石元值, 伊晓云, 方丽, 阮建云. 控释氮肥对茶叶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15, 35(4): 354-362. |
[10] |
沈学政, 苏祝成, 王旭烽. 茶文化资源类型及业态范式研究[J]. 茶叶科学, 2015, 35(3): 299-306. |
[11] |
关剑平. 唐代饮茶生活的文化身份——隐逸[J]. 茶叶科学, 2014, 34(1): 105-110. |
[12] |
马晓俐. 灵隐寺与少林寺禅茶文化的比较研究[J]. 茶叶科学, 2012, 32(6): 559-564. |
[13] |
冯卫英, 王玉花, JohnKipkorirTanui, 黎星辉. 苏州洞庭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评估[J]. 茶叶科学, 2012, 32(4): 353-361. |
[14] |
余文权, 孙威江, 吴国章, 赵丽红. 茶产业与安溪县经济发展关联度的实证研究[J]. 茶叶科学, 2012, 32(2): 142-146. |
[15] |
朱永兴, 姜爱芹. 茶经济类科技文献的统计与分析[J]. 茶叶科学, 2012, 32(2): 147-1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