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蒋阿婷, 刘巧芳, 肖娟娟, 贺军辉, 高兵财, 黄建安, 王坤波, 刘仲华, 禹利君. 湖南黑毛茶优化拼配样的风味品质研究[J]. 茶叶科学, 2024, 44(5): 763-778. |
[2] |
陈国和, 胡腾飞, 谢贺, 符文杰, 翟玉珂, 鲍肃都, 安勤, 王超, 王韺姿, 刘仲华, 黄建安. 普洱茶与茯砖茶风味轮的构建及应用[J]. 茶叶科学, 2023, 43(5): 631-644. |
[3] |
银霞, 童彤, 肖扬波, 黄静, 包小村, 刘淑娟, 吴文亮, 王阔飞, 伍崇岳, 刘仲华, 张曙光. 湖南红茶实物标准样制作及品质分析[J]. 茶叶科学, 2022, 42(6): 875-885. |
[4] |
张颖彬, 刘栩, 鲁成银. 中国茶叶感官审评术语基元语素研究与风味轮构建[J]. 茶叶科学, 2019, 39(4): 474-483. |
[5] |
银霞, 张曙光, 黄静, 包小村, 周凌云, 戴伟东, 赵琛杰, 黄建安, 刘仲华. 湖南红茶特征滋味化学成分研究[J]. 茶叶科学, 2019, 39(2): 150-158. |
[6] |
范方媛, 杨晓蕾, 龚淑英, 郭昊蔚, 李春霖, 钱虹, 胡建平. 闷黄工艺因子对黄茶品质及滋味化学组分的影响研究[J]. 茶叶科学, 2019, 39(1): 63-73. |
[7] |
范方媛, 杨梦璇, 龚淑英, 郭昊蔚, 张凯棋, 李春霖, 汤一.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白茶3种典型感官滋味特征属性定量评价模型研究[J]. 茶叶科学, 2018, 38(3): 296-304. |
[8] |
杨晨, 戴伟东, 吕美玲, 李朋亮, 刘栩, 田军, 万云龙, 李继, 林智. 基于UHPLC-Q-TOF/MS的不同产地普洱生茶化学成分差异研究[J]. 茶叶科学, 2017, 37(6): 605-615. |
[9] |
林岱, 李冰洁, 周建武, 饶平凡. 红茶滋味成分多相分布的研究[J]. 茶叶科学, 2017, 37(4): 347-355. |
[10] |
张英娜, 嵇伟彬, 许勇泉, 尹军峰. 儿茶素呈味特性及其感官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 2017, 37(1): 1-9. |
[11] |
龚淑英, 谷兆骐, 范方媛, 李春霖, 刘婉琼, 徐鹏程, 陈萍, 毛祖法. 浙江省主栽茶树品种工艺白茶的滋味成分研究[J]. 茶叶科学, 2016, 36(3): 277-284. |
[12] |
祁丹丹, 戴伟东, 谭俊峰, 彭群华, 张悦, 林智. 杀青方式对夏季绿茶化学成分及滋味品质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16, 36(1): 18-26. |
[13] |
张英娜, 陈根生, 刘阳, 许勇泉, 汪芳, 陈建新, 尹军峰. 烘青绿茶苦涩味及其滋味贡献物质分析[J]. 茶叶科学, 2015, 35(4): 377-383. |
[14] |
刘阳, 陈根生, 许勇泉, 张英娜, 尹军峰. 冲泡过程中西湖龙井茶黄酮苷类浸出特性及滋味贡献分析[J]. 茶叶科学, 2015, 35(3): 217-224. |
[15] |
龚淑英, 顾志蕾. 两种不同乌龙茶审评方法香气与滋味的比较[J]. 茶叶科学, 2001, 21(02): 166-169+1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