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黄维, 张灵枝, 张嘉琳, 林馥茗, 荣杰峰, 肖春燕, 岳鹏航, 余华珠, 孙威江, 黄艳. 不同贮藏年份政和白茶的香气特征与挥发性成分分析[J]. 茶叶科学, 2023, 43(5): 667-680. |
[2] |
王鹏杰, 杨江帆, 张兴坦, 叶乃兴. 茶树基因组与测序技术的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 2021, 41(6): 743-752. |
[3] |
徐彬, 韩光杰, 祁建杭, 李传明, 徐健, 陆玉荣, 刘琴. 两个EoNPV毒株对茶尺蠖和灰茶尺蠖的毒力差异[J]. 茶叶科学, 2021, 41(4): 545-552. |
[4] |
付建玉, 席羽, 唐美君, 殷坤山, 肖强.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不同分离株的毒力水平与遗传结构关系分析[J]. 茶叶科学, 2011, 31(4): 289-294. |
[5] |
杜军利, 张传溪, 肖强, 付建玉, 殷坤山.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 茶叶科学, 2010, 30(3): 203-207. |
[6] |
龚自明, 刘明炎, 谭荣荣, 毛迎新, 李龙, 陈国华, 周正敏, 李小文. 灰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gNPV)安全性试验[J]. 茶叶科学, 2010, 30(1): 13-18. |
[7] |
王礼中, 肖强, 张传溪.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ph基因抗体的制备与利用[J]. 茶叶科学, 2008, 28(4): 260-266. |
[8] |
厉晓腊, 金轶伟, 柴一秋, 陈官菊, 刘又高.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茶毛虫的致病性研究[J]. 茶叶科学, 2006, 26(4): 265-269. |
[9] |
聂婷婷, 肖强, 殷坤山, 邢丽苹, 张传溪. 茶毛虫NPV的P24、Rr1、Lef1基因及其分子进化分析[J]. 茶叶科学, 2005, 25(4): 242-248. |
[10] |
杨丽荣, 肖强, 冷杨, 徐海君, 章亦卿, 张传溪. 茶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与其它杆状病毒关系的基因分析[J]. 茶叶科学, 2005, 25(1): 65-70. |
[11] |
郭彤, 王湘平, 詹梓金. 福建野生茶的细胞学研究[J]. 茶叶科学, 1999, 19(01): 17-24. |
[12] |
周才琼, 梁国鲁. 茶树染色体技术研究[J]. 茶叶科学, 1998, 18(01): 28-34. |
[13] |
李斌, 陈国本, 郑永球. 邦崴大茶树等5个大叶茶的染色体组型分析[J]. 茶叶科学, 1996, 16(02): 119-124. |
[14] |
李素芳. 茶种质资源中的非整倍体和三倍体鉴定初报[J]. 茶叶科学, 1996, 16(01): 73-74. |
[15] |
梁国鲁, 王守生, 周才琼, 李晓林. 云南大叶茶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J]. 茶叶科学, 1994, 14(02): 137-1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