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homas Muthumani.Studies on freeze: withering in black tea manufacturing[J]. Food Chemistry, 2007, 101(1): 103-106. [2] 张艳丽. 不同光源萎凋对乌龙茶生理生化及品质形成影响研究[D]. 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 2010. [3] 滑金杰, 江用文, 袁海波, 等. 萎凋温度对鲜叶物性及呼吸特性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18): 291-296. [4] 黄藩, 张坚强, 叶阳. 温度对红茶萎凋叶含水量及呼吸速率的影响[J]. 中国茶叶, 2014(6): 30-32. [5] 张应根, 王振康, 陈林, 等. 环境温湿度调控对茶鲜叶萎凋失水及白茶品质的影响[J]. 福建农业学报, 2012, 27(11): 1205-1210. [6] 潘玉华, 黄先洲, 周寒松. 人工调控萎凋室温湿度的白茶加工工艺探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13, 52(5): 1144-1148. [7] 黄藩, 陈琳, 周小芬, 等. 蓝光、红光对工夫红茶萎凋中鲜叶氨基酸和儿茶素组分含量的影响[J]. 福建农业学报, 2015, 30(5): 509-515. [8] 黄藩. 工夫红茶光补偿萎凋技术工艺研究[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 [9] 滑金杰, 袁海波, 江用文, 等. 萎凋光照强度对鲜叶物理特性及呼吸特性影响的研究[J]. 茶叶科学, 2014, 34(3): 288-296. [10] 张贝贝, 艾仄宜, 余志, 等. 红茶黄光萎凋条件优化研究[J]. 中国茶叶加工, 2015(6): 10-14. [11] 冯建灿, 胡秀丽, 毛训甲.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在研究植物逆境生理中的应用[J]. 经济林研究, 2002, 20(4): 4-18. [12] 陈贻竹, 李晓萍, 夏丽, 等. 叶绿素荧光技术在植物环境胁迫研究中的应用[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1995, 3(4): 79-86. [13] 傅博强, 谢明勇, 聂少平, 等. 茶叶中多糖含量的测定[J]. 食品科学, 2001, 22(11): 69-73. [14] 唐敏, 翟秀明, 姚永红, 等. 不同茶树品种(系)叶绿素荧光参数季节性差异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15, 28(1): 79-83. [15] 李亮, 董春娟, 尚庆茂. 内源水杨酸参与黄瓜叶片光合系统对低温胁迫的响应[J]. 园艺学报, 2013, 40(3) : 487-497. [16] 张守仁.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意义及讨论[J]. 植物学通报, 1999, 16(4): 444-448. [17] 孔海云, 张丽霞, 王日为. 低温与光照对茶树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J]. 2011, 37(2): 75-78. [18] 刘立云, 李艳, 杨伟波, 等. 不同品种油茶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比较研究[J]. 热带作物学报, 2012, 33(5): 886-889. [19] 范仕胜, 晋秀, 杨清, 等. 人工光照萎凋对茶叶主要品质成分与酶活性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 2012, 51(6): 1152-1155. [20] 黄国资, 赖兆祥, 庞式. 乌龙茶人工光照晒青技术初探[J]. 中国茶叶加工, 2006, 14(2): 19-20. [21] 张贝贝. 不同光质萎调对红茶品质的影响[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13. [22] 罗玲娜, 林永胜, 周子维, 等. 不同LED光质萎凋对白茶品质的影响[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45(3): 262-268. [23] 周琳, 陈周一琪, 王玉花, 等. 光质对茶树愈伤组织中茶多酚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12, 32(3): 210-216. [24] 曹刚, 张国斌, 郁继华, 等. 不同光质LED光源对黄瓜苗期生长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6): 1297-1304. [25] 闻婧, 杨其长, 魏灵玲, 等. 不同红蓝LED组合光源对叶用莴苣光合特性和品质的影响及节能评价[J]. 园艺学报, 2011, 38(4): 761-769. [26] 袁林颖, 钟应富, 张莹, 等. 红茶萎凋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J]. 南方农业, 2014, 8(7): 63-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