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栋, 卓敏.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红茶生产和贸易的演变与发展策略思考(续)[J]. 中国茶叶, 2009, 31(1): 7-10. [2] 谭荫初. 古今名人咏湖南名茶[J]. 农业考古, 1993(2): 138-140. [3] 乔小燕, 王秋霜, 陈栋. 主要产茶国茶树资源与红茶育种研究进展[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5, 16(6): 1135-1140. [4] 赖兆祥, 黄国滋, 庞式. 不同级别祁门红茶品质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08(8): 107-108. [5] 雷攀登, 黄建琴, 丁勇, 等. 不同区域祁门红茶品质特点分析[J]. 食品科学, 2015, 36(10): 144-149. [6] 邹新球. 武夷正山小种红茶独特品质成因概述[J]. 福建林业科技, 2007(4): 185-188. [7] 邹新球. 武夷正山小种红茶化学品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J]. 中国茶叶加工, 2007(3): 31-34. [8] 黄先洲, 潘玉华, 田研基, 等. 坦洋工夫红茶主要生化成分与品质相关性探讨[J]. 福建茶叶, 2010, 32(11): 21-25. [9] 董鸿竹, 曾恕芬, 高大方, 等. 云南红茶化学成分的初步分析[J]. 茶叶科学技术, 2009(2): 14-17. [10] 吕才有, 李明玺. 云南红茶品质特点的比较分析研究[J]. 南方农业学报, 2009, 40(6): 749-751. [11] Saravanan M, Maria John K M, Raj K R, et al. Genetic diversity of UPASI tea clones (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 on the basis of total catechins and their fractions[J]. Phytochemistry, 2005, 66(5): 561-565. [12] 周志强, 田刚. 胸腔积液肿瘤标志物的PCA和OPLS-DA模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研究[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6, 13(21): 3032-3033. [13] 李俊南, 侯艳, 孙凤宇, 等. OPLS方法的原理及其在代谢组学数据判别分析中的应用[J]. 中国卫生统计, 2014, 31(5): 765-769. [14] 黄意欢. 茶学实验技术(茶学专业用)[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 201-202. [15] 魏晓明, 符红, 万幼平. 硫酸蒽酮比色法测定鹿龟酒中多糖的含量[J]. 中成药, 2000, 22(5): 380-382. [16]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5: 360. [17] 柯朝甫, 张涛, 武晓岩, 等. 代谢组学数据分析的统计学方法[J]. 中国卫生统计, 2014, 31(2): 357-359. [18] 林郑和. 我国红茶品质化学的研究[J]. 茶叶科学技术, 2006(3): 9-10. [19] 黄先洲, 潘玉华, 田研基, 等. 坦洋工夫红茶主要生化成分与品质相关性探讨[J]. 福建茶叶, 2010, 32(11): 21-25. [20] Muthumani T, Kumar R S S. Influence of fermentation tim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mpounds responsible for quality in black tea[J]. Food Chemistry, 2007, 101(1): 98-102. [21] Wang K, Chen Q, Lin Y, et al.Comparison of phenolic compounds and taste of Chinese black tea[J].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2014, 20(3): 639-646. [22] 王伟伟. 萎凋发酵条件对茶黄素形成关键因子的影响[D].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23] 周颖, 谭婷, 罗勇, 等. 不同加工处理对工夫红茶呈味成分的影响[J]. 茶叶通讯, 2015, 42(2): 29-34. [24] 陈以义, 江光辉. 红茶变温发酵的理论探讨[J]. 茶叶科学, 1993, 13(2): 81-86. [25] 刘素强, 杨娟, 袁林颖, 等. 烘焙提香条件对红茶感官品质及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5, 6(4): 1301-1306. [26] 丁勇, 徐奕鼎, 王烨军, 等. 祁门红茶初制中萎凋与初烘工艺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9): 110-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