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自强, 杨梅, 张新忠, 罗逢健, 周利, 楼正云, 孙荷芝, 王新茹, 陈宗懋.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绿茶中16种农药残留[J]. 茶叶科学, 2022, 42(4): 537-548. |
[2] |
陈敏仪, 庭玉杰, 方实明, 章夏胜, 许奥迪, 朱俊彦, 李叶云, 刘升锐, 韦朝领. 适制优质条形绿茶的生态经济型品种评价模型构建及应用[J]. 茶叶科学, 2022, 42(4): 588-600. |
[3] |
石亚丽, 朱荫, 马婉君, 杨高中, 王梦琪, 施江, 彭群华, 林智, 吕海鹏. 名优炒青绿茶挥发性成分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 2021, 41(3): 285-301. |
[4] |
张怡, 赵珠蒙, 王校常, 冯海强, 林杰. 基于ResNet卷积神经网络的绿茶种类识别模型构建[J]. 茶叶科学, 2021, 41(2): 261-271. |
[5] |
伍洵, 刘飞, 陈之威, 王玉婉, 陈琳, 涂政, 周小芬, 杨云飞, 叶阳, 童华荣.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绿茶炒干中在制品理化变化研究[J]. 茶叶科学, 2020, 40(2): 194-204. |
[6] |
杨亚琴, 冯书惠, 胡永建, 李圆圆, 王会锋, 刘进玺, 钟红舰.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绿茶中草甘膦和氨甲基膦酸残留量[J]. 茶叶科学, 2020, 40(1): 125-132. |
[7] |
李琛, 艾仄宜, 余志, 陈玉琼, 倪德江. 优质绿茶加工过程主要物理特性变化的研究[J]. 茶叶科学, 2019, 39(6): 705-714. |
[8] |
陈林木, 陈景光, 王宁宁, 张显晨. 质子泵在不同氮素形态调控茶树磷素吸收的功能研究[J]. 茶叶科学, 2019, 39(6): 723-730. |
[9] |
王近近, 袁海波, 陶瑞涛, 滑金杰, 邓余良, 董春旺, 江用文, 王霁昀. 风冷冰箱和直冷冰吧贮藏龙井绿茶的效果比较[J]. 茶叶科学, 2019, 39(5): 555-566. |
[10] |
侯爱香, 颜道民, 孙静文, 郑旭, 李赛丹, 肖润花, 贝爽. 绿茶、红茶和茯砖茶水提物对肠道微生物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19, 39(4): 403-414. |
[11] |
陈美, 戴伟东, 李朋亮, 朱荫, 陈勤操, 杨艳芹, 谭俊峰, 林智. 基于柱前衍生化GC-MS的炒青绿茶加工过程中初级代谢物变化规律研究[J]. 茶叶科学, 2019, 39(3): 297-308. |
[12] |
叶颖, 韦保耀, 滕建文, 夏宁, 黄丽, 曾司斌. 六堡茶对高脂饮食大鼠肠道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19, 39(2): 211-219. |
[13] |
江俞蓉, 刘思彤, 高静, 李大祥, 夏涛, 戴前颖. 六安瓜片拉老火“起霜”的形成机制及其对茶叶品质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18, 38(5): 487-495. |
[14] |
涂政, 梅慧玲, 李欢, 刘馨秋, Emmanuel Arkorful, 张彩丽, 陈暄, 孙康, 黎星辉. 冠突散囊菌和植物乳杆菌联合发酵对绿茶液态饮料品质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18, 38(5): 496-507. |
[15] |
尹洪旭, 杨艳芹, 姚月凤, 张铭铭, 王家勤, 江用文, 袁海波. 栗香绿茶香气萃取方法优化及其芳香成分分析[J]. 茶叶科学, 2018, 38(5): 518-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