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谢贺, 萧涵, 胡腾飞, 陈国和, 刘洋, 欧行畅, 蒋容港, 虞丽明, 李勤, 黄建安, 刘仲华, 王超. 不同炭焙时间对大红袍感官品质及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24, 44(6): 960-972. |
[2] |
周虹余, 王瑗媛, 李法鑫, 聂枞宁, 冯德建, 赵悦伶, 杜晓. 基于GC-O-MS评价芽叶型黄茶的香气类型及其关键香气组分的呈香贡献[J]. 茶叶科学, 2024, 44(6): 985-1004. |
[3] |
侯智炜, 吕永铭, 马宽, 张汇源, 顾哲, 张然, 李乐, 金俞谷, 苏祝成, 陈红平. 不同茶树品种的径山茶挥发性成分差异研究[J]. 茶叶科学, 2024, 44(5): 747-762. |
[4] |
蒋阿婷, 刘巧芳, 肖娟娟, 贺军辉, 高兵财, 黄建安, 王坤波, 刘仲华, 禹利君. 湖南黑毛茶优化拼配样的风味品质研究[J]. 茶叶科学, 2024, 44(5): 763-778. |
[5] |
丁凤娇, 袁雨薇, 李元朝, 林进龙, 闫佳伟, 李鹏春, 金珊. 不同萎凋方式美人茶酶促加工阶段的香气变化[J]. 茶叶科学, 2024, 44(3): 469-482. |
[6] |
张湘琳, 凌智辉, 胡维霞, 向春辉, 崔俪丹, 许伟, 肖文军. 不同温度热风萎凋对红茶萎凋叶及成茶品质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24, 44(3): 483-492. |
[7] |
吴宗杰, 欧晓西, 林宏政, 余欣茹, 程守悦, 吴晴阳, 李鑫磊, 孙云. 武夷肉桂加工中挥发性成分糖苷结合物和香气品质形成研究[J]. 茶叶科学, 2024, 44(1): 84-100. |
[8] |
张汇源, 马宽, 高婧, 金俞谷, 王玉洁, 苏祝成, 宁井铭, 陈红平, 侯智炜. 不同等级径山茶特征香气成分分析[J]. 茶叶科学, 2024, 44(1): 101-118. |
[9] |
陈国和, 胡腾飞, 谢贺, 符文杰, 翟玉珂, 鲍肃都, 安勤, 王超, 王韺姿, 刘仲华, 黄建安. 普洱茶与茯砖茶风味轮的构建及应用[J]. 茶叶科学, 2023, 43(5): 631-644. |
[10] |
黄维, 张灵枝, 张嘉琳, 林馥茗, 荣杰峰, 肖春燕, 岳鹏航, 余华珠, 孙威江, 黄艳. 不同贮藏年份政和白茶的香气特征与挥发性成分分析[J]. 茶叶科学, 2023, 43(5): 667-680. |
[11] |
黄翠, 王凤丽, 陈耀林, 于佳俊, 王伟, 杜苏峰, 宋涛, 蔡忠水, 薛洁, 武运. 基于GC-MS和GC-O的茶本酒中特征风味物质研究[J]. 茶叶科学, 2023, 43(5): 703-717. |
[12] |
魏昊, 蓝天梦, 缪伊雯, 孟庆, 坤吉瑞, 张玉, 童华荣. 基于感官组学分析不同足火方式对金牡丹工夫红茶香气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23, 43(1): 109-123. |
[13] |
银霞, 童彤, 肖扬波, 黄静, 包小村, 刘淑娟, 吴文亮, 王阔飞, 伍崇岳, 刘仲华, 张曙光. 湖南红茶实物标准样制作及品质分析[J]. 茶叶科学, 2022, 42(6): 875-885. |
[14] |
刘建军, 张金玉, 彭叶, 刘晓博, 杨云, 黄涛, 温贝贝, 李美凤. 不同光质摊青对夏秋茶树鲜叶挥发性物质及其绿茶品质影响研究[J]. 茶叶科学, 2022, 42(4): 500-514. |
[15] |
欧阳珂, 张成, 廖雪利, 坤吉瑞, 童华荣. 基于感官组学分析玉米香型南川大茶树工夫红茶特征香气[J]. 茶叶科学, 2022, 42(3): 397-4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