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高健健, 陈丹, 彭佳堃, 吴文亮, 蔡良绥, 蔡亚威, 田军, 万云龙, 孙威江, 黄艳, 王哲, 林智, 戴伟东. 基于代谢组学的云南白茶与福鼎白茶化学成分比较分析[J]. 茶叶科学, 2022, 42(5): 623-637. |
[2] |
陈潇敏, 赵峰, 王淑燕, 邵淑贤, 吴文晞, 林钦, 王鹏杰, 叶乃兴. 福建野生茶树资源嘌呤生物碱构成评价及特异资源筛选[J]. 茶叶科学, 2022, 42(1): 18-28. |
[3] |
马婉君, 马士成, 刘春梅, 龙志荣, 唐保军, 林智, 吕海鹏. 六堡茶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 2020, 40(3): 289-304. |
[4] |
龚芝萍, 尹军峰, 陈根生. 不同类型水质对龙井茶汤风味品质及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20, 40(2): 215-224. |
[5] |
张颖彬, 刘栩, 鲁成银. 中国茶叶感官审评术语基元语素研究与风味轮构建[J]. 茶叶科学, 2019, 39(4): 474-483. |
[6] |
银霞, 张曙光, 黄静, 包小村, 周凌云, 戴伟东, 赵琛杰, 黄建安, 刘仲华. 湖南红茶特征滋味化学成分研究[J]. 茶叶科学, 2019, 39(2): 150-158. |
[7] |
范方媛, 杨晓蕾, 龚淑英, 郭昊蔚, 李春霖, 钱虹, 胡建平. 闷黄工艺因子对黄茶品质及滋味化学组分的影响研究[J]. 茶叶科学, 2019, 39(1): 63-73. |
[8] |
曹琼, 苏欢, 宛晓春, 宁井铭. 基于EGCG,ECG和咖啡碱含量的乌龙茶产地鉴定[J]. 茶叶科学, 2018, 38(3): 237-243. |
[9] |
范方媛, 杨梦璇, 龚淑英, 郭昊蔚, 张凯棋, 李春霖, 汤一.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白茶3种典型感官滋味特征属性定量评价模型研究[J]. 茶叶科学, 2018, 38(3): 296-304. |
[10] |
杨晨, 戴伟东, 吕美玲, 李朋亮, 刘栩, 田军, 万云龙, 李继, 林智. 基于UHPLC-Q-TOF/MS的不同产地普洱生茶化学成分差异研究[J]. 茶叶科学, 2017, 37(6): 605-615. |
[11] |
王奇志, 刘育梅, 李书明. 入侵植物胜红蓟精油对小贯小绿叶蝉的忌避和熏蒸活性研究[J]. 茶叶科学, 2017, 37(5): 442-448. |
[12] |
林岱, 李冰洁, 周建武, 饶平凡. 红茶滋味成分多相分布的研究[J]. 茶叶科学, 2017, 37(4): 347-355. |
[13] |
李海琳, 王丽鸳, 成浩, 韦康, 阮丽, 吴立赟. 氮素水平对茶树重要农艺性状和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17, 37(4): 383-391. |
[14] |
张英娜, 嵇伟彬, 许勇泉, 尹军峰. 儿茶素呈味特性及其感官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 2017, 37(1): 1-9. |
[15] |
沈程文, 邓岳朝, 周跃斌, 齐冬晴, 贺群, 田双红, 林娟. 湖南茯砖茶品质特征及其香气组分研究[J]. 茶叶科学, 2017, 37(1): 38-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