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田敏, 孙志国, 刘之杨, 等. 我国黄茶的地理标志与文化遗产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 2014, 26(6): 97-101. [2] 梅宇, 申卫伟, 伍萍. 2013全国黄茶产销形势分析报告[J]. 茶世界, 2013(11): 48-54. [3] 刘晓慧, 王日为, 张丽霞, 等. 山东黄茶加工工艺的研究[J]. 中国茶叶加工, 2010(2): 27-30. [4] 陈玲, 周跃斌, 王准. 闷黄对黄茶品质形成的影响研究[J]. 茶叶通讯, 2012, 39(2): 8-11. [5] 杨涵雨, 周跃斌, 王准, 等. 闷黄过程中供氧量对黄茶品质的影响[J]. 农产品加工, 2014(6): 15-17, 21. [6] Jayasekera S, Molan A L, Garg M, et al. Variation in antioxidant potential and total polyphenol content of fresh and fully-fermented Sri Lankan tea[J]. Food chemistry, 2011, 125(2): 536-541. [7] 汪多仁. 茶多酚的开发与应用进展[J]. 饮料工业, 2011(1): 11-14. [8] 周继荣, 陈玉琼, 孙娅, 等. 鹿苑茶加工过程中品质的变化[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5, 24(1): 88-92. [9] 周继荣, 倪德江, 陈玉琼, 等. 黄茶加工过程品质变化的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04(1): 93-95. [10] 龚永新, 金华君. 闷堆对黄茶滋味影响的研究[J]. 茶叶科学, 2000, 20(2): 110-113. [11] 陈昌辉, 邓小丽, 张跃华, 等. 蒙顶黄芽新工艺条件下品种适制性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13, 52(18): 4403-4406. [12] 速晓娟, 郑晓娟, 杜晓, 等. 蒙顶黄芽主要成分含量及组分分析[J]. 食品科学, 2014, 34(12): 108-114. [13] 刘晓. 蒙顶黄芽加工及品质成分变化的研究[D]. 成都:四川农业大学, 2011: 49. [14] 金心怡, 柯国良, 郝志龙, 等. 远红外萎凋与遮阳萎凋对铁观音品质的影响[C]//中国茶叶学会. 茶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 339-346. [15] Owuor P O, Tsushida T, Horita H, et al. Effects of artificial withering o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quality of black tea[J]. Tropical science, 1987(27): 159-166. [16] 郑红发, 粟本文, 王准, 等. 高档黄茶适制品种筛选研究[J]. 茶叶通讯, 2012, 38(4): 26-28. [17] 刘汉焱, 冯红钰, 罗莲凤, 等. 桂热1号黄茶加工工艺研究初报[J].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13(4): 29-31. [18] 杨涵雨, 周跃斌. 黄茶品质影响因素及加工技术研究进展[J]. 茶叶通讯, 2013, 40(2): 20-23. [19] 刘晓, 齐桂年, 胥伟. 黄茶品质形成机理研究进展[J]. 福建茶叶, 2009, 32(4): 2-4. [20] 梁光志, 刘汉焱, 罗莲凤, 等. 桂热2号黄茶采制工艺[J]. 中国热带农业, 2013(6): 64-65. [21] 杨伟丽, 肖文军. 加工工艺对不同茶类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1, 27(5): 384-386. [22] 刘晓慧, 张丽霞, 王日为, 等.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黄茶香气成分[J]. 食品科学, 2010, 30(16): 239-243. [23] 侯冬岩, 刁全平, 吴艳艳, 等. 黄茶挥发性成分的 HS-SPME-GC/MS分析[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 16(2): 5-8. [24] 王家明, 王彩娇, 王超, 等. CTC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霍山黄芽茶叶的香气成分[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18(18): 85-87. [25] 刘晓慧. 山东黄茶叶加工工艺及品质研究[D]. 泰安:山东农业大学, 2010: 19. [26] 陈宗道, 周才琼, 童华荣. 茶叶化学工程学[M].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67-70. [27] Choudhury D, Bajaj K L.Role of chlorophylls, amino acids and sugars in tea[J]. Two and a Bud, 1980, 27(1): 16-20. [28] 包小村. 黄茶历史、文化、工艺研究[C]//湖南省茶叶学会. 湖南省茶叶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1: 6. [29] 周继荣, 倪德江. 黄茶品质形成机理及加工工艺研究进展[J]. 蚕桑茶叶通讯, 2003(3): 5-6. [30] 江用文. 中国茶产品加工[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182-183. [31] 宛晓春. 茶叶生物化学[M]. 3版.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278-279. [32] 陈斌. 黄茶加工工艺[J]. 农村新技术, 2008(12): 68-69. [33] 周继荣, 陈玉琼, 孙娅, 等. 鹿苑茶闷堆工艺研究[J]. 食品科学, 2006, 26(11): 107-111. [34] 刘汉焱, 冯红钰, 罗莲凤, 等. 不同闷黄处理对桂热1号黄茶品质的影响[J]. 中国热带农业, 2013(1): 52-53. [35] 郭雅丹, 汪婷, 曾艳, 等. 早生优质茶树新品种‘川农黄芽早’黄茶适制性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13, 26(2): 446-450. [36] 张云仙. 霍山黄芽与君山银针及蒙顶黄芽主要化学成分的比较分析[J]. 茶业通报, 1981(6): 32-33. [37] 周继荣, 陈玉琼, 余志, 等. 鹿苑茶机械化加工技术研究[J]. 茶叶科学, 2005, 25(2): 141-145. [38] 周继荣, 陈玉琼, 倪德江. 鹿苑茶机械加工技术[J]. 中国茶叶加工, 2005(1): 33, 37. [39] 蔡烈伟, 孔福生. 鹿苑茶机制技术研究报告[J]. 中国茶叶加工, 1999(3): 32-35. [40] 郑红发, 张亚莲, 常硕其, 等. 沩山毛尖加工工艺改进研究[J]. 茶叶通讯, 2008, 35(1): 10-13. [41] 梅礼勇. 霍山黄芽机械加工技术工艺初探[J].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14(7): 46. [42] 章意文, 张德宏. 霍山黄芽加工技术[J]. 农村新技术: 加工版, 2011(8): 43-45. [43] 李帮东. 微波技术在霍山黄芽生产线上的应用[J]. 中国茶叶, 2009, 31(11): 2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