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田海霞, 魏珍珍, 马跃, 李颂, 戴申, 刘海新, 郝彬秀. 普洱茶立体小罐发酵加工工艺技术的应用研究[J]. 茶叶科学, 2022, 42(4): 577-587. |
[2] |
周少锋, 乾云菲, 赵真, 陈暄, 黎星辉. 不同发酵程度茶叶对茶垢形成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22, 42(1): 76-86. |
[3] |
王盛琳, 杨崇山, 刘中原, 柳善建, 董春旺. 基于电特性的红茶发酵中茶多酚含量快速检测方法[J]. 茶叶科学, 2021, 41(2): 251-260. |
[4] |
赵苗苗, 何鲁南, 李果, 易超, 刘学艳, 罗朝光, 吕才有. 普洱茶机械化生产及数控发酵的品质研究[J]. 茶叶科学, 2020, 40(5): 676-688. |
[5] |
郑城钦, 马存强, 张正艳, 李肖宏, 吴婷婷, 周斌星. 茶叶微生物固态发酵中咖啡碱降解途径初探[J]. 茶叶科学, 2020, 40(3): 386-396. |
[6] |
王家勤, 姚月凤, 袁海波, 江用文, 李佳. 基于色差系统的工夫红茶茶汤亮度的量化评价方法研究[J]. 茶叶科学, 2020, 40(2): 259-268. |
[7] |
侯爱香, 颜道民, 孙静文, 郑旭, 李赛丹, 肖润花, 贝爽. 绿茶、红茶和茯砖茶水提物对肠道微生物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19, 39(4): 403-414. |
[8] |
银霞, 张曙光, 黄静, 包小村, 周凌云, 戴伟东, 赵琛杰, 黄建安, 刘仲华. 湖南红茶特征滋味化学成分研究[J]. 茶叶科学, 2019, 39(2): 150-158. |
[9] |
方洪枫, 张慧霞, 王国红, 杨民和. 混菌发酵绿茶产脂肪酶及其对酯型儿茶素的水解作用分析[J]. 茶叶科学, 2019, 39(1): 88-97. |
[10] |
姜金仲, 杨鹏鸣, 王自布, 穆安德, 王兴春. 茶叶籽乳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发酵作用特性研究[J]. 茶叶科学, 2018, 38(6): 625-633. |
[11] |
王春燕, 肖长义, 李世刚, 涂璇, 何建刚. 从湖北青砖茶渥堆过程中分离真菌总状枝毛霉菌的鉴定与模拟发酵研究[J]. 茶叶科学, 2018, 38(6): 634-642. |
[12] |
付磊, 孙桐, 夏涛, 文小孟. 安徽省茶叶家庭农场适度规模问题调研[J]. 茶叶科学, 2018, 38(6): 643-651. |
[13] |
褚飞洋, 陈鹤立, 孙典, 何华锋, 叶阳, 童华荣. 超微粉碎对工夫红茶物化特性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17, 37(6): 616-622. |
[14] |
BOUPHUNTunyaluk, 胥伟, 姜依何, 朱旗. Miang茶(一种泰国发酵型茶)及其饮食[J]. 茶叶科学, 2017, 37(6): 645-652. |
[15] |
刘丽萍, 唐雨薇, 王若娴, 李志冰, 刘仲华, 刘硕谦. 茯茶冠突散囊菌发酵生产吲哚生物碱的研究[J]. 茶叶科学, 2017, 37(5): 503-5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