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2011年 第3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1-06-15
      
    茶树蛋白质双向电泳样品制备技术研究
    李勤, 黄建安, 刘硕谦, 李娟, 刘仲华
    2011, 31(3):  173-178.  doi:10.13305/j.cnki.jts.2011.03.014
    摘要 ( 450 )   PDF (395KB) ( 2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探索一种适用于茶树蛋白质双向电泳的样品制备方法,研究比较了TCA/丙酮沉淀法、改良的Tris-HCl抽提法,以及酚-甲醇/醋酸铵沉淀法3种植物蛋白质样品制备方法。结果表明,改良的Tris-HCl抽提法较适合于茶树蛋白质双向电泳的样品制备。该改良方法制备的茶树蛋白质样品经双向电泳分离,可获得1117±9.89个蛋白质点,其中大部分蛋白质的等电点集中在pI5~7之间,相对分子质量集中在15.00~95.00kD之间,背景清晰且蛋白质得率较高,能满足茶树蛋白质组学研究的需要。
    电化学法快速测定茶多酚含量的研究
    朱丹, 须海荣, MartialGeiser, MarioBernabei, WilfriedAndlauer
    2011, 31(3):  179-186.  doi:10.13305/j.cnki.jts.2011.03.004
    摘要 ( 702 )   PDF (557KB) ( 4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基于电化学循环伏安法,讨论了3种低成本自制工作电极——银电极、碳糊电极和玻碳电极在茶多酚含量测定应用上的可行性。通过分析茶多酚在电极表面的氧化还原行为,发现所制银电极不适宜检测茶多酚,碳糊电极、玻碳电极的氧化电流峰值与茶多酚含量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所制玻碳电极测定绿茶茶样中的茶多酚含量的重复性和准确性较碳糊电极好。与国标方法相比,碳糊电极、玻碳电极检测茶多酚所需时间大大缩短。结果表明,电化学方法可应用于茶多酚含量的快速测定,从而为快速、低价、便捷检测茶多酚提供一条新思路。
    普洱茶茶褐素的分级及相关性质初步研究
    杨新河, 王丽丽, 黄建安, 吴文亮, 刘仲华
    2011, 31(3):  187-194.  doi:10.13305/j.cnki.jts.2011.03.006
    摘要 ( 614 )   PDF (520KB) ( 7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普洱茶水提物依次经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后剩余的水层色素-茶褐素上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以丙酮-水溶液进行洗脱,按照色素条带分别收集得到级分并初步研究它们的理化与光谱性质。结果表明,以40%丙酮-水溶液为洗脱剂,流速为0.05BV/h时,茶褐素的分级效果最好,柱中呈现6条明显的条带,它们的色差参数值、还原力、pH值、常规成分含量、紫外-可见光谱扫描、红外光谱扫描及稳定性等存在差异。该研究进一步表征了普洱茶茶褐素组成与性质的复杂性,同时为深入研究茶褐素的生物活性与化学成分的本质奠定了基础。
    茶籽壳酸水解制备木糖工艺研究
    郑生宏, 李大祥, 方世辉, 汤志近
    2011, 31(3):  195-200.  doi:10.13305/j.cnki.jts.2011.03.002
    摘要 ( 464 )   PDF (305KB) ( 1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超声波为辅助手段,稀盐酸为催化剂,常压水解茶籽壳制备木糖,利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DNS法)对水解液中的木糖进行检测。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超声预提时间、酸浓度、茶籽壳粉碎度、水解时间等对木糖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各因素对木糖得率的影响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水解时间、酸浓度、粉碎度、超声预提时间;最佳制备条件为:超声预提时间为45min,功率为50kHz,温度为25~30℃;酸浓度为0.6mol/L;粉碎度为40目;水解时间为3h。在此条件下,木糖产率最高,达28.44%。研究为茶籽壳的利用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的参考方法。
    传统SMB、Varicol和Partial-discard工艺分离纯化ECG和EGCG的比较研究
    黄永东, 江和源, 江用文, 张建勇, 王斌, 白艳, 文志浩, 王伟伟
    2011, 31(3):  201-210.  doi:10.13305/j.cnki.jts.2011.03.007
    摘要 ( 522 )   PDF (460KB) ( 2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使用B型三带模拟移动床技术,以C18键合硅胶为固定相,乙醇与水(20︰80,V/V)为流动相,分别采取传统SMB工艺、Varicol工艺和Partial-discard工艺分离98%的茶多酚(TP98)。以得到高纯度和高回收率的ECG和EGCG为目标,分别优化柱配置、切换时间、进样流速、冲洗流速。结果表明,采用Varicol工艺能得到纯度为91.33%的ECG,回收率为91.41%;采用Partial-discard工艺能得到纯度为90.12%的EGCG,回收率为97.83%。相对于传统模拟移动床,Varicol工艺具有提高产品纯度和回收率的优点,Partial-discard工艺具有提高收集液浓度和产品纯度的优点。
    邻苯二甲醛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叶中17种游离氨基酸
    杨卫, 鲜殊, 李大祥, 宛晓春
    2011, 31(3):  211-217.  doi:10.13305/j.cnki.jts.2011.03.008
    摘要 ( 854 )   PDF (387KB) ( 4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邻苯二甲醛作为柱前衍生化试剂,结合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优化了色谱条件,实现对茶汤中17种一级氨基酸的精确定性和定量分析。17种氨基酸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的RSD分别在0.02%~0.70%与0.11%~1.15%之间,经方法学考察,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
    EGCG3˝Me提取与分离工艺研究
    罗正飞, 金孝芳, 龚正礼, 梁名志, 汪毅, 王立波, 陈继伟
    2011, 31(3):  218-224.  doi:10.13305/j.cnki.jts.2011.03.003
    摘要 ( 471 )   PDF (413KB) ( 3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HPLC、聚酰胺树脂、HPTLC等技术手段,进行EGCG3˝Me的提取与分离纯化研究。通过正交实验表明,EGCG3˝Me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70%、回流时间30min、回流温度80℃、料液比1∶10,质量分数为0.89%。采用40%酒精、60%酒精进行冼脱时,有大量EGCG3˝Me富集。以甲醇∶氯仿=7∶2为洗脱剂,采用100~120目聚酰胺树脂进一步分离,可以得到纯度约为40%的EGCG3˝Me。
    绿茶茶汤混菌发酵过程中内质成分的变化
    刘文瑶, 陈忠正, 李斌, 方祥
    2011, 31(3):  225-229.  doi:10.13305/j.cnki.jts.2011.03.009
    摘要 ( 510 )   PDF (338KB) ( 1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利用从普洱茶中分离的优势种群黑曲霉H-15和酵母菌P1接种绿茶茶汤进行混菌发酵,对发酵过程中茶汤内质成分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咖啡碱和茶多酚总量变化较小,但儿茶素各组分的含量变化较大,其中酯型儿茶素GCG、ECG、EGCG的含量快速降低,ECG、EGCG在30h后不能检出,GCG在40h后不能检出,发酵60h后,非酯型儿茶素EGC、DL-C、EC和GA含量显著增加,增幅分别达到589.9%、26.5%、139.9%和219.4%,氨基酸含量减少75.9%,可溶性总糖减少15.2%,pH由发酵前的4.93降至3.25。
    钙离子对绿茶浸提茶汤理化与感官品质的影响
    许勇泉, 陈根生, 钟小玉, 汪芳, 杨宇宙, 袁海波, 尹军峰
    2011, 31(3):  230-236.  doi:10.13305/j.cnki.jts.2011.03.010
    摘要 ( 678 )   PDF (361KB) ( 5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研究了含不同质量浓度钙离子(0~100mg/L)的水对绿茶浸提茶汤的理化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钙离子质量浓度的升高,浸提茶汤浊度增加,pH值下降;总固形物和氨基酸含量呈增加趋势,茶多酚和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而咖啡碱和黄酮化合物含量差异不显著;儿茶素EGC含量呈增加趋势,C、EGCG、GCG、ECG及CG含量都呈下降趋势,EC含量差异不显著;Al3+、Cu2+、Na+、Zn2+含量呈下降趋势,而K+、Mg2+、Mn2+含量呈增加趋势;茶汤感官品质下降,逐渐变浑浊,熟闷味加重,苦涩味增加。钙离子主要通过参与冷后浑形成、诱导儿茶素组分异构化及氧化分解反应等作用影响茶汤品质。
    水培茶树对铅的吸收与累积特性研究
    赵先明, 汪艳霞, 杜晓, 李品武
    2011, 31(3):  237-246.  doi:10.13305/j.cnki.jts.2011.03.016
    摘要 ( 429 )   PDF (562KB) ( 2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添加铅盐进行水培茶树试验,用火焰原子吸收光度法测定铅含量,研究茶树对铅的吸收、累积及分布特性。结果表明,铅离子能被根系或叶片大量吸收和累积,并按浓度差通过茎段转运与再分布;根施或叶部喷施2500mg/L的铅盐溶液,根系铅含量分别为8.00×104mg/kg和8.38×103mg/kg,叶片铅含量分别为551.79mg/kg和1.03×104mg/kg,两者的铅富集量很高,但仍未见茶树死亡;当铅盐质量浓度为800~2000mg/L时,茶树逐渐受到铅危害,早期吸收根转为透明状,再褐变,后期叶片部分脱落;当铅盐质量浓度为300~800mg/L,水培茶树35d,茶树长势良好,未见受害症状。研究表明,水培茶树对铅具有大量吸收与累积的能力,并对铅危害有很强的抵抗与耐受力。
    茯砖茶及其配方对脂肪变性L-02肝细胞中TG含量的影响
    徐小江, 黄建安, 肖力争, 袁勇, 肖文军
    2011, 31(3):  247-254.  doi:10.13305/j.cnki.jts.2011.03.011
    摘要 ( 547 )   PDF (427KB) ( 4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利用1mL/L的20%医用脂肪乳剂处理L-02肝细胞48h复制非酒精性脂肪变性肝细胞,然后加入不同浓度的提取物及配方分别处理24h和48h,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细胞内的甘油三酯(TG)水平,探讨茯砖茶提取物和两个配方对脂肪变性L-02肝细胞内TG的影响。结果显示,茯砖茶提取物和配方1与自然恢复组比较均可显著降低脂肪变性肝细胞内TG的水平(P<0.05),而与血脂康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显示出茯砖茶和配方1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茶多酚对苯并[a]芘致青鳉鱼后代发育畸形的拮抗作用
    宋传奎, 肖斌, 王艳丽, 余有本, 周天山
    2011, 31(3):  255-263.  doi:10.13305/j.cnki.jts.2011.03.001
    摘要 ( 679 )   PDF (539KB) ( 1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了研究茶多酚对苯并[a]芘致日本青鳉鱼后代畸形的拮抗及其可能机理,本研究采用正在产卵的青鳉鱼为模式生物,采用腹腔注射法研究了茶多酚对苯并[a]芘致其后代发育畸形的影响,并用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肝脏组织内的CYP酶(CYP1A1、CYP1B、CYP2A、CYP2C、CYP2D、CYP3A)和GST基因(mGST、GST-a)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单独注射苯并[a]芘组日本青鳉鱼后代畸形率达到15.13%,显著高于对照;茶多酚拮抗组后代畸形率有所下降,除茶多酚最低剂量组(20μg/g BaP+2μg/g TP)外,其他组与BaP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苯并芘试验组对CYP1A1、CYP1B、CYP2A、CYP2C、CYP2D有轻微诱导,并显著抑制雌鱼mGSTGST-a的表达,同时茶多酚可明显抑制CYP1A1基因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mGSTGST-a的表达。表明茶多酚的抗畸变机理可能与抑制CYP1A1基因表达以及加速苯并芘代谢有关。
    中国茶产业组织:绩效与政策
    苏祝成
    2011, 31(3):  264-272.  doi:10.13305/j.cnki.jts.2011.03.012
    摘要 ( 618 )   PDF (398KB) ( 2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本文对中国茶产业的组织现状、绩效及政策进行了研究。当前中国茶产业组织结构的主要特征是茶园的小规模“分包”式经营、非垄断性的市场竞争结构、初精制的专业化分工和大宗茶出口的来样加工贸易等。比较世界其他主要茶叶生产国的市场运行组织模式,可以发现,斯里兰卡的纵向交易“分成”契约制、日本的农户合作组织以及红茶出口普遍采用的拍卖交易等制度,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文认为,相关产业政策的重点应是:通过多元化的组织制度安排,有效地解决农户的“入市”瓶颈;通过技术变革,引导初精制加工的整合;探索出口交易制度的创新。
    中国茶产业2020年发展规模分析
    江用文, 陈霄雄, 朱建淼, 杨双旭
    2011, 31(3):  273-282.  doi:10.13305/j.cnki.jts.2011.03.013
    摘要 ( 710 )   PDF (374KB) ( 12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总结分析了21世纪以来我国茶产业取得的成就和发展特点;对今后5~10年我国茶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供给能力与茶叶需求的变化进行了预测,认为我国未来茶产业发展虽受市场需求、生产要素双重制约,但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只要能正视问题、抓住机遇,加快转型升级,提升市场竞争力,我国茶产业仍能实现稳步发展。到2015年我国茶产业发展规模预计为178.5万t,2020年预计为220万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