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2008年 第28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8-12-15
      
    基于组件式GIS的低山茶园施肥信息系统设计及实现
    廖桂堂, 李廷轩, 王永东, 张锡洲, 夏建国, 郑子成
    2008, 28(6):  391-400.  doi:10.13305/j.cnki.jts.2008.06.013
    摘要 ( 398 )   PDF (527KB) ( 1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本研究在茶叶高产优化施肥模型、茶园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和肥力质量综合评价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面向对象的系统建模方法、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技术(ComGIS)和关系数据库技术,在Visual Basic 6.0环境下开发出以土壤测定为手段、养分平衡为依据,针对茶叶生产管理部门和广大茶农的低山茶园施肥信息系统。系统实现了基本地图操作、茶园空间信息查询与分析、土壤肥力分区、田块推荐施肥、可视化输出以及系统维护等功能,并以四川省蒙顶山茶园为案例区进行了实际应用。
    假眼小绿叶蝉及天敌蜘蛛生态位的研究
    王沅江, 谢振伦, 庞雄飞
    2008, 28(6):  401-406.  doi:10.13305/j.cnki.jts.2008.06.003
    摘要 ( 502 )   PDF (527KB) ( 1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调查测定了茶园假眼小绿叶蝉与其天敌蜘蛛的生态位。结果表明,在广东英德地区,草间小黑蛛是假眼小绿叶蝉主要的优势天敌种,其次是斜纹猫蛛、机敏蝇豹、警戒蝇豹和黑色蚁蛛;化防园与自然园生态位比较结果表明,假眼小绿叶蝉的生态位宽度值没有大的差异,但化防园蜘蛛的种类比自然园少,假眼小绿叶蝉与蜘蛛的生态位重叠也相当小,不能有效发挥天敌的控制作用。
    假眼小绿叶蝉卵缨小蜂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李慧玲, 林乃铨
    2008, 28(6):  407-413.  doi:10.13305/j.cnki.jts.2008.06.004
    摘要 ( 534 )   PDF (527KB) ( 2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缨小蜂是假眼小绿叶蝉的主要卵寄生蜂,本文结合田间观察和室内实验,对缨小蜂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获知:缨小蜂成蜂的活动与温度、光照密切相关,该蜂可兼营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但孤雌生殖未见雌性后代。在25℃条件下,缨小蜂从卵到成蜂羽化的发育历期为21.40±0.26 d,以10%蜂蜜水作为补充营养能显著延长雌蜂寿命。微小裂骨缨小蜂单雌平均怀卵量36.83±0.81粒,叶蝉三棒缨小蜂单雌平均怀卵量22.33±0.48粒。同时,采用共景深成像系统拍摄了2种缨小蜂各虫态发育过程及其形态特征。
    SAS统计软件在茶叶中有机磷农药残留提取技术上的应用
    段俊彦, 刘新, 蒋迎, 陈红平, 汪庆华
    2008, 28(6):  414-419.  doi:10.13305/j.cnki.jts.2008.06.005
    摘要 ( 515 )   PDF (527KB) ( 1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选取提取时间、提取方式、提取溶剂以及提取溶剂用量这四个重要的提取参数,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对茶叶中有机磷类农药残留的提取技术进行优化,减少了试验次数,提高了实验效率。应用SAS数据分析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准确迅速得到了茶叶中有机磷类农药残留的提取最佳条件是用10βml乙酸乙酯作提取溶剂,震荡提取10 min。
    基于颜色和形状的茶叶计算机识别研究
    汪建, 杜世平
    2008, 28(6):  420-424.  doi:10.13305/j.cnki.jts.2008.06.001
    摘要 ( 495 )   PDF (527KB) ( 5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综合利用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技术,增加茶叶的形状参数,改进神经网络算法,实现了茶叶品质识别的自动化。研究中通过数码相机等直接得到茶叶图像,经过对图像格式进行转换和预处理,然后基于HSI模型提取的茶叶颜色特征参数和二值化后图像提取的茶叶形状特征参数,通过遗传神经网络,最后完成对茶叶的自动识别。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能取得更好的识别效果,计算机的检测结果与人工检测结果高度吻合。
    茶叶梗茎剪切特性与嫩度关系的试验研究
    潘周光
    2008, 28(6):  425-428.  doi:10.13305/j.cnki.jts.2008.06.009
    摘要 ( 413 )   PDF (527KB) ( 2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剪切特性指标可以用来评价茶叶的嫩度,本文通过剪切试验获得了茶叶剪切特性的力学指标(硬度、破坏能、破坏力及破坏应力等),同时针对茶叶梗直径尺寸较小,运用图像分析的方法,获得茶叶梗外形尺寸及其他参数,综合分析建立了不同品种茶叶嫩度和剪切力学指标之间的数学模型,为客观评价茶叶的等级提供新的手段和研究方法。
    茶树自交花粉管在活体花柱中的不亲和性观察
    王郁, 江昌俊, 张和禹
    2008, 28(6):  429-435.  doi:10.13305/j.cnki.jts.2008.06.008
    摘要 ( 523 )   PDF (527KB) ( 3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以苯胺蓝染色的荧光显微技术对茶树无性系品种龙井43活体花柱上(中)的自交和异交花粉(管)生长特性进行观察。结果发现,自交花粉可以在柱头上正常萌发生长;授粉后24 h内自交与异交花粉管生长特性无明显差异,24 h之后自交花粉管生长速度明显慢于异交,最后在花柱基部停止伸长,且伴随产生花粉管顶端形态异常,荧光异常明亮等不亲和(受抑制)现象。由此进一步证实茶树自交花粉管生长受抑制的形态学表现与植物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类型特征相符合。
    EGCG氧化产物不同级分的分析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戚向阳
    2008, 28(6):  436-442.  doi:10.13305/j.cnki.jts.2008.06.011
    摘要 ( 502 )   PDF (527KB) ( 3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利用乙酸乙酯在中性和酸性条件下萃取EGCG氧化产物,得到级分A(EOPA)和级分B(EOPB),用化学发光法比较EGCG与EOPA、EOPB的抗氧化活性及其对DNA损伤的保护作用,并通过HPLC-MS分析两级分中的氧化产物。结果表明EGCG及EOPA、EOPB均有较好的清除活性氧和保护DNA损伤的活性,其中EOPA的活性强于未氧化的EGCG。HPLC-MS分析表明,EOPA、EOPB级分中的氧化产物均为二聚体。
    茶多酚生产水相中茶氨酸分离技术研究
    张星海, 周晓红, 陆旋, 王岳飞
    2008, 28(6):  443-449.  doi:10.13305/j.cnki.jts.2008.06.007
    摘要 ( 476 )   PDF (527KB) ( 1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研究一种从生产茶多酚后的残留液中提纯茶氨酸的制备工艺;首先通过ZTC-II型天然澄清剂对茶多酚生产废液絮凝处理,离心液经过三种规格中空超滤膜超滤,透过液用一种特制的弱极性大孔树脂(JAD-2000)初步分离,制备含量在60%以上的茶氨酸粗品,再通过C18制备柱对其溶液进行分离纯化,制备含量在98%以上高纯度茶氨酸。结果表明经过絮凝和膜超滤处理,蛋白质和果胶等杂物去除率分别达到97%、89%以上,而茶多酚、可溶糖去除率不到9%,茶氨酸保留率达到93%;JAD-2000初步分离可得含量在61%以上粗茶氨酸,回收率达到71%以上,而醇洗馏份中茶氨酸含量甚微。经C18柱制备色谱分离粗茶氨酸样液,收集12.6~15.8βmin高浓度段馏份,检测知茶氨酸的回收率为71.3%,茶氨酸含量达98.3%。
    茶多酚西洋参制剂安全性毒理学研究
    孙培培, 王岳飞, 张星海, 胡榴虹, 杨贤强
    2008, 28(6):  450-454.  doi:10.13305/j.cnki.jts.2008.06.010
    摘要 ( 444 )   PDF (527KB) ( 2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根据《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对茶多酚西洋参制剂安全性进行了评价。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制剂内容物经口LD50>10.0 g/kg·Bw;3项致突变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大鼠30 d喂养试验中,各剂量组动物生长发育良好,对体重、食物利用率无不良影响;各剂量组血常规,血清生化测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脏器比值与对照差异不明显。肝、心、脾、肾、胃肠、睾丸、卵巢等器官外观和组织切片与对照比均未发现实质性病理改变。结果表明茶多酚西洋参制剂无毒,无遗传毒性,使用安全性高。
    茶色素对胰岛素抵抗大鼠胰岛素受体的影响
    王文祥, 苏畅, 廖惠珍
    2008, 28(6):  455-458.  doi:10.13305/j.cnki.jts.2008.06.012
    摘要 ( 583 )   PDF (527KB) ( 1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探讨茶色素对胰岛素抵抗大鼠红细胞胰岛素受体的影响。将5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高脂组和低中高剂量茶色素干预组。高脂组和茶色素干预组以高脂饲料饲喂8周诱发肥胖致胰岛素抵抗模型,茶色素干预组再给予0.1、0.2βg/(kg bw·d)和0.4 g/(kg bw·d)剂量茶色素灌胃8周,实验结束后采血测定红细胞胰岛素受体水平,同时测定血糖、血胰岛素、血FFA及血痩素。与对照组相比,高脂组空腹胰岛素、痩素和FFA明显升高(P<0.05),而红细胞高亲和力受体数目明显降低(P<0.05),与高脂组相比,中高剂量茶色素干预组空腹胰岛素、痩素和FFA明显降低(P<0.05),而红细胞高亲和力胰岛素受体数目明显升高(P<0.05)。说明茶色素干预可提高胰岛素抵抗大鼠胰岛素高亲和力受体数目,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痩素和FFA水平间接提高受体数目或直接作用于受体基因调节元件有关
    茶树ACC氧化酶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张亚丽, 乔小燕, 陈亮
    2008, 28(6):  459-467.  doi:10.13305/j.cnki.jts.2008.06.006
    摘要 ( 493 )   PDF (527KB) ( 1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ACC(1-氨基环丙烷-1-羧酸)氧化酶是植物乙烯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之一,对乙烯的合成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在茶树新梢cDNA文库测序所获得ESTs基础上,利用RT-PCR技术,克隆得到编码ACC氧化酶基因的全长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DQ904328。该基因长1 232 bp,编码320个氨基酸残基,预测分子量为36.2 kD,等电点5.41。多序列联配表明茶树ACC氧化酶具有高度保守区域,基于邻接法的进化树显示与柿树ACC氧化酶的亲缘关系最近。对经高、低温后的不同品种进行RT-PCR分析,结果发现ACC氧化酶基因的表达量与品种的抗逆性有一定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