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2005年 第2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5-09-25
      
    酸化和有机质积累对茶园土壤铅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章明奎, 方利平, 张履勤
    2005, 25(3):  159-164.  doi:10.13305/j.cnki.jts.2005.03.001
    摘要 ( 451 )   PDF (73KB) ( 2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本文用土培试验研究了质地差异较大的二种茶园土壤酸化和有机质积累引起的水溶性铅、有效态铅和铅的化学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酸化可显著地促进其它形态的铅向可交换态铅转化,增加土壤铅的水溶性和生物有效性。当土壤pH较高(pH > 4)时,增加土壤有机质可促进土壤铅的活化,但在pH较低(pH < 4)的土壤中,有机质积累降低了土壤中的有效态铅。酸化和有机质积累对铅的生物有效性影响在砂质土壤比粘质土壤更为明显。
    茶叶高产优化施肥的模拟研究
    夏建国, 李静, 巩发永, 吴德勇
    2005, 25(3):  165-171.  doi:10.13305/j.cnki.jts.2005.03.002
    摘要 ( 492 )   PDF (431KB) ( 1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本研究以茶叶为材料,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311-B方案)设计,研究了N、P、K施用量与茶叶产量的相关性,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N、P、K三元素中,N肥的施用与茶叶产量的形成呈显著正相关,P、K也有一定的影响,它们作用的大小顺序为N>P>K,N-P、N-K、P-K之间的互作达到显著水平。经多元回归和频率分析方法理论上得到茶叶N、P、K三元素最佳方案是:N:0.406~0.435βg/kg土,P2O5:0.159~0.170βg/kg土,K2O:0.186~0.198βg/kg土,N:P2O5:K2O为1:0.39:0.46。
    茶树组培快繁技术的优化研究
    周健, 成浩, 王丽鸳
    2005, 25(3):  172-176.  doi:10.13305/j.cnki.jts.2005.03.003
    摘要 ( 660 )   PDF (291KB) ( 4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本文试验分析了激素对茶树组培快繁中芽增殖和生长的影响,优化得到适宜的茶树组培苗增殖条件是:MS+BA 2.0+NAA 0.1+GA3 3.0βmg/L。该条件下培养30βd,茶树组培苗的增殖率可达2.75倍左右,高度大于5βcm的小苗成苗率在20%以上。
    茶树巯基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cDNA克隆与序列分析
    王朝霞, 李叶云, 江昌俊, 余有本
    2005, 25(3):  177-182.  doi:10.13305/j.cnki.jts.2005.03.004
    摘要 ( 471 )   PDF (232KB) ( 1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对多种已知植物巯基蛋白酶抑制剂(cystatin)基因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根据其高度保守的氨基酸序列设计一对简并引物,并从茶树品种龙井43鲜叶中提取总RNA,用RT-PCR法扩增出一204βbp的cDNA特异片段,然后通过3’/5’RACE的方法,分别扩增出3’端和5’端的序列,从而获得茶树巯基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所得序列全长627βbp,编码101个氨基酸,分子量约11.062βKDa。该基因在推测的氨基酸序列中含有巯基蛋白酶抑制剂家族中高度保守的、与其活性有关的QXVXG结构,且经Blast分析表明,该基因序列与其他植物巯基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54% ~ 77%。
    茶树内生防病和农药降解菌的分离
    洪永聪, 辛伟, 来玉宾, 翁昕, 胡方平
    2005, 25(3):  183-188.  doi:10.13305/j.cnki.jts.2005.03.005
    摘要 ( 577 )   PDF (352KB) ( 2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对不同茶树品种的健叶和病叶上分离的内生细菌进行了筛选和鉴定。结果表明,茶树体内存在大量的内生细菌,各品种间内生细菌的数量为2.9×106~39.4×106βcfu/(g•fw)。内生细菌的生物功能测定结果表明,菌株TL2的拮抗能力强,先接种菌株TL2 24βh后再接种茶轮斑病菌的防病效果好;同时菌株TL2对氯氰菊酯也表现出较强的降解能力;另外菌株TL2能在茶树上内生定殖。经鉴定,菌株TL2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绿茶初制工艺对饮料加工特性的影响
    尹军峰, 林智, 谭俊峰, 袁海波, 俞光兵
    2005, 25(3):  189-196.  doi:10.13305/j.cnki.jts.2005.03.006
    摘要 ( 540 )   PDF (332KB) ( 4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将不同嫩度和加工工艺制作成的不同绿茶原料加工成绿茶饮料,通过对绿茶汁中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及儿茶素等主要化学成分、色差动态变化测定和感官品质审评以及一系列破坏性试验的研究,提出不同初制绿茶原料加工成饮料的品质特点和一套适合绿茶饮料用的较经济合理的原料初制加工方法。
    乌龙茶新工艺做青期间果胶酶的活性变化及其生化效应研究
    唐颢, 杨伟丽, 文海涛
    2005, 25(3):  197-202.  doi:10.13305/j.cnki.jts.2005.03.007
    摘要 ( 446 )   PDF (332KB) ( 2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试验选用毛蟹和梅占两个适制乌龙茶品种,研究了乌龙茶新工艺做青和对照(不进行摇青)处理过程在制品内源果胶酶(PG)活性及相关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鲜叶经晒青后,PG活性有小幅上升,摇青前期,酶活性逐渐增强,在第三次摇青结束时达到峰值,此后的第四、五次摇青中,酶活性迅速下降。不同品种、不同摇青工序间PG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对照的PG活性及变幅明显低于摇青处理。在制品含水量及可溶性果胶含量与PG活性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微波预处理对超临界CO2脱除绿茶中咖啡因和EGCG影响的研究
    于华忠, 周冬武, 李国章, 曹庸, 刘盛开, 龙维珍
    2005, 25(3):  203-207.  doi:10.13305/j.cnki.jts.2005.03.008
    摘要 ( 457 )   PDF (366KB) ( 2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本文通过对茶叶进行微波预处理和空白对照作对比,探讨了在微波预处理条件下超临界CO2(SC-CO2)技术对茶叶中咖啡因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超临界CO2技术脱除茶叶中咖啡因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利用微波预处理的方法能明显提高茶叶中咖啡因的脱除率,而对EGCG损失的影响则较小;正交实验中,影响咖啡因脱除率主要因素的依次顺序为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夹带剂用量>茶叶含水量。
    普洱茶遗传毒性安全性评价研究
    陈文品, 刘勤晋, 白文祥, 李清泽
    2005, 25(3):  208-212.  doi:10.13305/j.cnki.jts.2005.03.009
    摘要 ( 395 )   PDF (350KB) ( 2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烘青绿茶作对照,用经典方法对云南产代表性厂家生产的一年、五年和十年三个普洱茶产品进行了遗传毒性安全性评价研究。四个茶样的小白鼠骨髓微核试验、畸形精子检测试验和Ames试验结果均为阴性,表明所测试的普洱茶样和烘青绿茶样对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和生殖细胞都没有致突变性。排除了普洱茶对引起染色体断裂损伤、基因碱基置换和移码等致突变性。试验还发现试样对其他因素引起的微核率的增加有拮抗作用。从遗传毒性证明了四个茶样具有较高的食用安全性,表明正规厂家生产的普洱茶是安全的。
    茶多酚体外氧化产物颜色稳定性及对PC-3细胞生长的影响
    丁兆堂, 王秀峰, 于海宁, 张惠燕, 沈生荣
    2005, 25(3):  213-218.  doi:10.13305/j.cnki.jts.2005.03.010
    摘要 ( 434 )   PDF (367KB) ( 3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红茶中提取的茶黄素粗提物、绿茶多酚为对照,利用紫外扫描技术、UV-Vis法及MTT法研究了绿茶多酚纳米固定化多酚氧化酶体外氧化产物的颜色稳定性、自由基清除能力和对前列腺癌细胞PC-3生长的抑制作用。在不同pH值条件下,茶黄素粗提物和绿茶多酚纳米固定化酶体外氧化产物的紫外吸收光谱的变化趋势相似,碱性增加,吸光度增加;绿茶多酚、茶黄素粗提物及绿茶多酚纳米固定化酶体外氧化产物对DPPH·自由基均有明显清除作用,绿茶多酚纳米固定化酶体外氧化产物清除效果较绿茶多酚和茶黄素粗提物强;茶黄素粗提物及绿茶多酚纳米固定化酶体外氧化产物对PC-3细胞的生长都有抑制作用,绿茶多酚纳米固定化酶体外氧化产物优于茶黄素粗提物。因此,绿茶多酚纳米碳酸钙固定化酶体外氧化产物中茶黄素保持了红茶中茶黄素所具有的良好生物学活性。
    茶多糖和茶多酚的降血糖作用研究
    丁仁凤, 何普明, 揭国良
    2005, 25(3):  219-224.  doi:10.13305/j.cnki.jts.2005.03.011
    摘要 ( 668 )   PDF (399KB) ( 4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目的研究茶多糖、茶多酚对四氧嘧啶致糖尿病SD大鼠的降血糖作用和机制。方法饲喂SD大鼠茶多糖、茶多酚3周后,观察大鼠血糖、葡萄糖耐量、血胰岛素以及小肠糖降解酶(淀粉酶、蔗糖酶、麦芽糖酶)变化。结果茶多糖、茶多酚都有显著抑制糖尿病大鼠血糖升高的作用;与对照组比较,茶多糖组大鼠血胰岛素水平有显著提高(P<0.05),蔗糖酶和麦芽糖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茶多酚组的血胰岛素水平有升高趋势,小肠各降解酶活力也有下降趋势,但与对照组比较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结论茶多糖对高血糖大鼠有显著的抑制血糖升高的作用,茶多糖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小肠糖降解酶活性。
    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测定茶叶中茶氨酸
    李银花, 刘仲华, 黄建安, 龚雨顺
    2005, 25(3):  225-228.  doi:10.13305/j.cnki.jts.2005.03.012
    摘要 ( 602 )   PDF (316KB) ( 2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建立未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测定茶叶中茶氨酸。采用Polaris-C18(250βmm×4.6βmm)色谱柱,以含0.1%(体积分数)三氟乙酸的水和0.1%(体积分数)三氟乙酸的乙腈作梯度洗脱,流速0.5βml/min,蒸发光散射检测器为ELSD-2000。茶氨酸浓度在0.062~0.450βmg/ml内,其峰面积的常用对数与进样量的常用对数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7.5%。本方法具有精确、灵敏等特点。
    四川边茶中茶多糖提取条件的优化研究
    巩发永, 齐桂年, 李静
    2005, 25(3):  229-236.  doi:10.13305/j.cnki.jts.2005.03.013
    摘要 ( 463 )   PDF (590KB) ( 1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运用四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温度、时间、茶水比、pH 值对四川边茶中茶多糖(TPS)提取率的影响,结合影响TPS生物活性的因素,确定了TPS较优提取范围。试验结果通过贡献率法计算表明,在试验范围内各因子对TPS提取率作用的大小依次为pH值>温度>茶水比>时间;数学回归模型通过降维分析可知在试验范围内温度和pH值处于较高水平时,TPS提取率有明显增加,并且二者的交互作用显著一致,时间和茶水比的水平变化对TPS提取率影响较小;频率分析得到TPS提取率>8%的优化条件:温度为74.06~80.74℃,时间为69.56~79.58βmin,茶水比为38.49~42.59倍,pH值为7.411~8.284的范围内;所建立数学回归模型在试验范围内能较准确的预测TPS的提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