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2003年 第2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3-11-25
      
    茶多酚类化合物抗癌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基础
    陈宗懋
    2003, 23(2):  83-93.  doi:10.13305/j.cnki.jts.2003.02.001
    摘要 ( 645 )   PDF (495KB) ( 7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本文对近五年来国际上关于茶多酚类化合物对人体抗癌活性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和综述。全文分抗氧化活性、对关键酶的调控、阻断信息传递、抗血管形成和细胞凋亡五个方面讨论了其抗癌机理,并对茶多酚今后的开发前景和研究动向进行了讨论。
    茶树抗性育种研究现状
    王新超,杨亚军
    2003, 23(2):  94-98.  doi:10.13305/j.cnki.jts.2003.02.002
    摘要 ( 608 )   PDF (384KB) ( 4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综述了茶树在抗寒、抗旱、抗病、抗虫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就今后研究方向和重点提出了见解。
    高纯度茶氨酸的合成与特性
    YAN Shou He, Jean-Pierre DUFOUR, Marc MEURENS
    2003, 23(2):  99-104.  doi:10.13305/j.cnki.jts.2003.02.003
    摘要 ( 739 )   PDF (336KB) ( 5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报道了一种改进的茶氨酸(γ-谷酰基乙胺)的合成方法,包括L-谷氨酸的去氢成为吡咯烷酮羟酸(PCA),然后再加纯的乙胺(99%,气-液)反应,得率92.6%,再在84%乙醇溶液中重结晶后,高纯度茶氨酸(A型)的得率37.4%。其结晶在透视和扫描电镜下呈长方形棱柱,具丝光状。A型茶氨酸的融点为224°C。B型茶氨酸从L-PCA合成,为甘蓝叶状,边缘呈波浪型,融点217-218°C。用HPLC分析证明,A和B型茶氨酸是混合异构体,A型含47.9%的L-茶氨酸,B型含90.9%的L-茶氨酸,100%的L-茶氨酸的旋光度(α)为+ 8.57°。
    氧化应激对Vero细胞的损伤及EGCG的保护作用
    胡秀芳, 柴立红, 陈集双, 杨贤强
    2003, 23(2):  105-109.  doi:10.13305/j.cnki.jts.2003.02.004
    摘要 ( 428 )   PDF (385KB) ( 1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研究了氧化应激对肾细胞-Vero细胞的损伤及EGCG的保护作用。用MTT、吖啶橙染色和DNA凝胶电泳等方法研究了H2O2和Cr6+应激对Vero细胞的损伤,及EGCG对凋亡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结果表明,H2O2和Cr6+剂量效应地抑制Vero细胞活性,IC50分别为175.6和9.8mg·L-1;其中50 mg·L-1 H2O2和400 mg·L-1/2h Cr6+可诱导Vero细胞凋亡。0~60 mg·L-1 EGCG有效抑制H2O2和Cr6+应激引起的细胞活性下降,且40 mg·L-1 EGCG显著抑制细胞凋亡。对于Cr6+所诱导的细胞凋亡,EGCG的保护作用与EDTA和Vc的协同作用效果相当,表明清除活性氧和络合金属离子都有助于减轻Cr6+应激损伤。可见,EGCG通过清除活性氧和络合离子有效地保护了肾细胞免受应激损伤,这对易遭受活性氧损伤的肾脏无疑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不同剂型儿茶素对小鼠血清脂质水平的影响
    刘湘新, 林亲录, 刘自逵, 殷萍, 谭超
    2003, 23(2):  110-114.  doi:10.13305/j.cnki.jts.2003.02.005
    摘要 ( 428 )   PDF (295KB) ( 2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本文探讨了不同剂型儿茶素经不同给予途径对高脂血症小鼠血清脂质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将儿茶素制成微型胶囊剂型,即经高分子胶体化合物包封后,降低TG、TC、LDL-C和升高HDL-C的作用明显优于游离型儿茶素(P<0.05),静脉注射效果优于口服(P<0.05)。
    脂溶性茶多酚中的主要活性组分及对人卵巢癌HO-8910细胞株的体外抑制活性
    陈平,钟建华,孙东
    2003, 23(2):  115-118.  doi:10.13305/j.cnki.jts.2003.02.006
    摘要 ( 439 )   PDF (352KB) ( 1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利用高速逆流色谱对脂溶性茶多酚中的主要活性组分进行分离和纯化,获得了一种新的单取代的长碳链脂溶性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3-O-没食子酸-4'-棕榈酸酯,并对其分子结构进行了元素分析、IR、MS和1H-NMR等表征。药理学实验考察并比较了脂溶性的表没食子儿茶素-3-O-没食子酸-4'-棕榈酸酯、水溶性的绿茶多酚和脂溶性茶多酚对人卵巢癌HO-8910细胞株的体外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单取代的EGCG棕榈酸酯的活性比脂溶性茶多酚强,而与绿茶多酚相当。
    儿茶素对铅诱导HepG2细胞氧化损伤及茶多酚对铅毒小鼠体内铅含量的影响
    朴宰日, 王岳飞, 杨贤强, 陈留记, 杨勇, 赵保路, 焦鸿利, 周淡宜
    2003, 23(2):  119-123.  doi:10.13305/j.cnki.jts.2003.02.007
    摘要 ( 427 )   PDF (304KB) ( 4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观察茶儿茶素对铅诱导HepG2细胞氧化损伤和茶多酚对铅染毒小鼠体内铅含量的影响。采用MTT(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细胞活力,TBA(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生成MDA(丙二醛)的量测量细胞脂质过氧化水平。以醋酸铅染毒小鼠,采用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小鼠器官中的铅含量。结果发现儿茶素能改善铅诱导细胞的氧化损伤,使细胞活力升高,MDA下降;铅染毒后,小鼠血液、肝、肾、脑和股骨蓄积的铅含量显著增加,茶多酚对小鼠肝脏排铅有显著作用,但对其他器官的铅排泄无明显影响。
    茶多酚的化学发光
    于海宁, 洪军, 沈生荣
    2003, 23(2):  124-128.  doi:10.13305/j.cnki.jts.2003.02.008
    摘要 ( 429 )   PDF (266KB) ( 2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研究了茶多酚在不同浓度,不同pH值,不同金属离子(Fe2+,Cu2+,Zn2+)存在下的化学发光,结果表明,茶多酚浓度对其发光强度有一定影响;pH越高茶多酚的发光强度越大;Cu2+可抑制茶多酚的发光,而Fe2+在一定条件下促进发光, Zn2+对茶多酚的化学发光没有影响。
    中国茶医学科技文献研究
    朱永兴, 邓君奇
    2003, 23(2):  129-135.  doi:10.13305/j.cnki.jts.2003.02.009
    摘要 ( 535 )   PDF (409KB) ( 2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从全国七千多种期刊中搜集到最近十多年来茶医学类科技文献1060篇。这些文献发表在399种期刊上,共有来自352个机构的653位第一作者。发表学术类茶医学论文最多的作者是曹进,最多的机构是浙江(农业)大学,最多的期刊是《茶叶科学》。茶叶中具有保健和医疗功能的成分有13种以上,它们具有抗氧化、代谢调节、提供重要营养等7类功效,疗效涉及肝、肾、肺、胃、五官疾病和肿瘤等二十多种疾病。文章还对茶医学类文献的发展规律,作者、机构及载文期刊的构成和分布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对这类文献的生产、作用及发展方向等进行了讨论。
    红茶加工过程中微生物卫生质量关键控制研究
    李平, 宛晓春, 夏涛
    2003, 23(2):  136-140.  doi:10.13305/j.cnki.jts.2003.02.010
    摘要 ( 422 )   PDF (311KB) ( 3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红茶微生物卫生安全性问题是其出口的主要问题之一。为提高红茶卫生质量,根据它的生产工艺特点,随机抽取红茶生产中主要环节的茶样,分析其中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最近似数、霉菌总数的污染情况,分析判定出红茶加工过程中卫生质量关键控制环节,提出红茶卫生质量改进措施。
    普洱茶急性毒性安全性评价研究报告
    刘勤晋, 陈文品, 白文祥, 李清泽
    2003, 23(2):  141-145.  doi:10.13305/j.cnki.jts.2003.02.011
    摘要 ( 375 )   PDF (316KB) ( 2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报道了采用昆明种小白鼠,用茶汤灌胃法对三个云南产不同年份的普洱茶产品和云南大叶烘青绿茶的急性毒性对比研究结果,三个普洱茶样品的LD50分别为:9.7βg/kg、11.2βg/kg、12.2βg/kg,而测得烘青绿茶的LD50为7.5βg/kg。并发现四个样品的一次灌胃量在5βg/kg以下时喂养观察十四天没有动物死亡,1/2LD50以下的灌胃量灌胃后多数动物表现出神经兴奋症状;随着灌胃剂量加大,动物在10βmin后出现神经抑制症状。三个普洱茶样的急性致死时间只有一个高峰期,而烘青绿茶则有两个死亡高峰期,死亡原因是由过高浓度的咖啡碱和茶多酚有关,从LD50来看,两类茶叶的食用安全性都很高,但科学的饮茶法是饮茶健身的必然要求。
    南昆山毛叶茶和云南大叶种的RAPD分子标记研究
    李斌, 尹逸, 周英, 邓佩卿, 杨宏伟
    2003, 23(2):  146-150.  doi:10.13305/j.cnki.jts.2003.02.012
    摘要 ( 436 )   PDF (356KB) ( 1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南昆山毛叶茶和云南大叶种进行DNA分子标记研究。从3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36个有效引物共产生4382条DNA片段,平均每个单株扩增出109.55条带,片段大小分布在0.15 kb~3.70 kb之间。在扩增出的315条不同分子量的DNA谱带中,21条是单态的,294条是多态的,多态性高达93.33%,其中云南大叶种多态性谱带达286条,多态性为90.79%,南昆山毛叶茶多态性谱带有265条,多态性为84.13%。通过类平均聚类(UPGMA)法,绘制出南昆山毛叶茶与云南大叶种DNA之间的遗传关系树状图。
    名优茶杀青叶冷冻存贮研究
    王文杰
    2003, 23(2):  151-158.  doi:10.13305/j.cnki.jts.2003.02.013
    摘要 ( 570 )   PDF (342KB) ( 2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对名优茶杀青叶进行冷冻存贮,研究其贮藏中主要生化成份、香气等的变化。结果表明:杀青叶在冻贮期间,其氨基酸总量、茶多酚含量的变化均达显著、极显著水平,与存贮的成品茶生化成份的变化基本一致,但其主要生化成份特别是茶多酚含量的变化滞后于成品茶,这说明杀青叶冻贮期间,其内部生化反应速度低于成品茶存贮。杀青叶冻贮6个月后,其香气成份的保留量高于成品茶26.86%,特别有利于香气成份的保存,这可能与杀青叶存贮中保存了大量的香气前体物有关。冷冻杀青叶的解冻等后加工过程对茶叶生化成份、香气等有较大影响,以微波方式快速解冻对茶叶品质最有利。
    黄棪原料香气与糖苷类香气前体的分布研究
    苗爱清, 江和源, 李家贤, 胡海涛, 何玉媚, 韩宝瑜
    2003, 23(2):  159-162.  doi:10.13305/j.cnki.jts.2003.02.014
    摘要 ( 374 )   PDF (333KB) ( 2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黄棪原料游离态香精油含量以茎中最高,达20.95 mg / kg,梢中含量为12.42 mg / kg,叶中为8.15 mg / kg;其中游离态醇类香气化合物也以茎中含量最高,为14.87 mg / kg,分别是梢、叶中醇类香气化合物的3.46和5.65倍。而香气的化学组成以梢中最丰富,测出36个组分;茎中测出24个组分;叶中仅测出19个。中国乌龙茶的特征香气组分在供试原料中大都检出,且绝大多数组分在茎中有较高的含量。糖苷类结合态香气前体的数量分布与游离态香气的数量分布正好相反。
    浙江省茶园中铅元素含量现状研究
    石元值, 马立峰, 韩文炎, 阮建云
    2003, 23(2):  163-166.  doi:10.13305/j.cnki.jts.2003.02.015
    摘要 ( 390 )   PDF (291KB) ( 1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对浙江主要产茶区茶叶原料铅含量进行了调查研究,其状况不容乐观。空气沉降物仍是茶叶原料铅含量的主要来源途径之一,对鲜叶进行清洗能适当降低茶叶中铅含量。茶叶铅含量与土壤有效铅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降低土壤中有效铅含量将是降低茶叶铅含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茶树根际土壤性质及氮肥的影响
    阮建云, 马立锋, 石元值
    2003, 23(2):  167-170.  doi:10.13305/j.cnki.jts.2003.02.016
    摘要 ( 322 )   PDF (240KB) ( 1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本文报导了对盆栽茶树根际土壤性质的研究结果。经外力抖落后仍粘在根系上的土壤作为根际土壤,其余土壤为非根际土壤。施氮显著降低土壤pH、交换性K、Ca、Mg含量和盐基饱和度,增加水溶性铝、有机交换态铝和吸附羟基态铝的含量。与非根际土壤相比,根际土壤pH、交换性Ca、Mg和盐基饱和度明显降低,而交换性K高于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的水溶性铝、交换性铝、交换性铝饱和度和吸附羟基态铝的含量显著高于非根际土。上述结果说明茶树根际土壤明显酸化,增强了土壤铝有效度。铝在茶树根际微域环境中的这种变化,可能在茶树吸收铝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灭菌与老化处理对绿茶鲜汁饮料品质的影响
    张凌云, 梁月荣, 孙其富, 孙庆磊, 陆建良, E.G.Mamati
    2003, 23(2):  171-176.  doi:10.13305/j.cnki.jts.2003.02.017
    摘要 ( 402 )   PDF (356KB) ( 3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研究了灭菌和老化处理对绿茶鲜汁饮料色差、感观品质及主要生化成分影响。结果表明,高温灭菌和老化处理过程中汤色黄度增加,明度和绿度降低,苦涩味、收敛性降低,滋味趋于醇和;而茶多酚、游离氨基酸总量基本不变,咖啡因呈现逐步降低趋势,表儿茶素降低,儿茶素升高。饮料品质的变化是主要是儿茶素类等物质剧烈变化引起的。不同原料的绿茶鲜汁饮料在灭菌和老化过程中品质变化表现出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