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2019年 第3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9-12-15
      
    茶多酚对肠道微生物的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周方, 欧阳建, 黄建安, 刘仲华
    2019, 39(6):  619-630.  doi:10.13305/j.cnki.jts.2019.06.001
    摘要 ( 870 )   PDF (604KB) ( 8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代谢综合征是高血压、血糖异常、血脂紊乱和肥胖症等疾病在人体内集结的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茶多酚是茶叶中的特征次生代谢产物之一,最新研究表明,茶多酚可以通过对肠道菌群的干预,改善肠道菌群紊乱,调节宿主-肠道菌群的共代谢过程,进而达到改善代谢综合征的目的。本文系统总结了茶多酚的吸收与代谢,以及茶多酚在体外发酵模型、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中对肠道菌群的影响,阐述了茶多酚-微生物群-宿主三者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有助于以肠道菌群理论为基础探讨茶多酚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并为茶多酚的功能性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茯砖茶对NAFLD大鼠肠道黏膜屏障及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左高隆, 陈美艳, 林勇, 林海燕, 刘仲华, 吴文亮
    2019, 39(6):  631-640.  doi:10.13305/j.cnki.jts.2019.06.002
    摘要 ( 543 )   PDF (865KB) ( 3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探讨茯砖茶对高脂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大鼠肠黏膜屏障及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AFLD组、茯砖茶低、高剂量组,每组8只。通过分析大鼠的采食量、体重变化、血脂指标、肝脏指标及病理切片来评估NAFLD大鼠模型的构建情况及茯砖茶的干预作用。通过分析空肠与结肠病理及PAS染色切片、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值(V/C值)、血清二胺氧化酶(DAO)和脂多糖(LPS)活力评估肠道完整性和通透性;通过分析空肠上皮间淋巴细胞(JIL)数量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活力评估肠道相关炎症。结果表明,茯砖茶能减少NAFLD大鼠的采食量和体重,降低血脂水平,减少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活力,并抑制肝脏的脂质聚集和炎细胞浸润。茯砖茶还降低了血清炎症因子TNF-α和血清LPS的水平,并使血清DAO活力上升。同时,茯砖茶抑制了NAFLD大鼠空肠和结肠绒毛中发生的炎细胞浸润现象,减少了空肠绒毛脱落、断裂、稀疏和紊乱现象,增加了空肠绒毛V/C值,降低了空肠上皮间淋巴细胞数量,增加了空肠和结肠的杯状细胞数量。这些结果说明,茯砖茶能够有效的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肠道黏膜屏障及肝损伤,起到防治NAFLD的作用。
    茯砖茶提取物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小鼠炎症性肠病的保护作用研究
    胡安恺, 姚立筠, 赵悦伶, 刘畅, 王岳飞, 徐平
    2019, 39(6):  641-651.  doi:10.13305/j.cnki.jts.2019.06.003
    摘要 ( 527 )   PDF (1036KB) ( 4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茯砖茶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黑茶。本文以茯砖茶为原料,分别制备了茯砖茶水提物(FWE)、经95%乙醇沉后得到的醇溶物(FES)和醇沉物(FEP),并探究了3种提取物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小鼠炎症性肠病的保护作用。研究表明,3种茯砖茶提取物都能够减轻炎症性肠病的肠道结构损伤,其中FWE组效果最好;同时茯砖茶提取物可以显著提升小鼠血清和肠道组织上清液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GSH)水平以及降低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且作用效果均为FWE组>FES组>FEP组;在蛋白水平上,FWE组小鼠肠道组织的NF-κB p65蛋白水平有所降低;IκBα的蛋白水平在FWE组和FES组中有所增加;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血红素氧化酶-1(HO-1)的相关蛋白水平在FWE组和FES组也有所增加。综上所述,茯砖茶提取物可以通过抗氧化和抗炎途径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小鼠炎症性肠病发挥预防保护作用。
    几种茶多糖降血糖活性的研究
    刘丹奇, 任发政, 李景明, 侯彩云
    2019, 39(6):  652-660.  doi:10.13305/j.cnki.jts.2019.06.004
    摘要 ( 918 )   PDF (1225KB) ( 7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研究和对比白茶多糖(White tea polysaccharide,WTP)、绿茶多糖(Green tea polysaccharide,GTP)和红茶多糖(Black tea polysaccharide,BTP)的成分、降血糖效果及机理。分别选取寿眉、龙井、白琳工夫作为白茶、绿茶和红茶的代表,测定分析茶多糖提取物的成分和分子量。以链脲佐菌素诱导小鼠糖尿病模型,二甲双胍作为阳性对照,研究茶多糖降血糖效果,qPCR测定小鼠肝脏中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所选白茶、绿茶和红茶多糖的绝对重均分子量分别为18 180、19 470、8 745 Da。所选茶多糖提取物均具有降血糖功效,白茶、绿茶和红茶多糖干预组小鼠的血糖下降率分别为53.2%、52.8%及61.6%。茶多糖均可改善小鼠葡萄糖耐量,调节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并且存在一定差异。
    一种茶枝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分析
    张兰, 郭华伟, 李梦菡, 廖杨文科, 李鑫, 韩文炎
    2019, 39(6):  661-668.  doi:10.13305/j.cnki.jts.2019.06.005
    摘要 ( 430 )   PDF (2574KB) ( 2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形态学和分子鉴定方法确定采自建德市大同镇茶园茶枝的致病菌为镰刀菌Fusarium incarnatum与茶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鉴定并报道F. incarnatum为茶树致病菌。龙井43和中茶108离体叶片及茎秆用于两种病原菌致病力分析试验,结果显示,F. incarnatum对龙井43嫩叶及茎秆具有较强侵染力,是造成该茶枝茎秆病害的主要致病菌,并且可能与C. fructicola共同侵染茶树叶片。因此,在今后茶树病害识别与防控方面需要密切关注。
    茶尺蠖丝氨酸蛋白酶基因EoSP1的克隆、时空表达及对饥饿的表达响应
    张新, 陈成聪, 杜琴, 李喜旺, 孙晓玲
    2019, 39(6):  669-680.  doi:10.13305/j.cnki.jts.2019.06.006
    摘要 ( 502 )   PDF (719KB) ( 6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丝氨酸蛋白酶是鳞翅目昆虫消化系统中一类重要的蛋白酶。本研究从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中克隆到一条丝氨酸蛋白酶基因EoSP1并分析了其结构特征和表达特性。EoSP1基因序列全长858 bp,编码285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29.53 kDa,等电点为5.44。经与其他丝氨酸蛋白酶比对,EoSP1含有保守的丝氨酸蛋白酶催化位点(H95,A161和S328)及蛋白互作结构域,与蓓带夜蛾(Mamestra configurata)中SPs亲缘关系较近。进一步获得了与EoSP1-GST融合蛋白大小接近的目的蛋白。qRT-PCR分析发现,EoSP1在幼虫期的表达显著高于成虫、蛹和卵期,并在幼虫中肠中特异性表达;饥饿处理后EoSP1表达下降,恢复饲喂后表达量接近对照组。以上结果为茶尺蠖消化酶功能解析及抗虫新靶点的筛选提供了依据。
    基于高通量测序筛选‘紫娟’花青素合成相关的miRNA
    陈林波, 夏丽飞, 刘悦, 孙云南, 蒋会兵, 田易萍, 陈亮
    2019, 39(6):  681-691.  doi:10.13305/j.cnki.jts.2019.06.007
    摘要 ( 757 )   PDF (501KB) ( 3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筛选调控紫娟茶树花青素合成相关miRNA,以茶树品种紫娟(ZJ)、云抗10号(YK)和福鼎大白茶(FD)为材料,构建了miRNA文库。鉴定出46种已知的miRNAs和67种新的miRNAs,预测到具有注释的靶基因765个。通过差异表达分析,筛选出在ZJ与YK、ZJ与FD共有差异表达的miRNA 24个。通过对24个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分析,筛选出可能参与调控花青素合成的miRNA 4个,包括miR828a、miR845c、novel_14和novel_87,其预测的靶基因包括转录因子基因MYB4MYB23MYB26MYB82bHLH74以及4-香豆酰辅酶A链接酶(4CL)、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FR)和UDP-葡萄糖黄酮3-O-葡糖基转移酶(UFGT)等基因。利用RT-PCR分析8个差异表达的miRNA,其结果与转录组分析一致。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茶树花青素生物合成的调控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基于SDE和HS-SPME/GC-MS的乌龙茶香气组成特征分析
    陈林, 余文权, 张应根, 项丽慧, 王丽丽, 尤志明
    2019, 39(6):  692-704.  doi:10.13305/j.cnki.jts.2019.06.008
    摘要 ( 934 )   PDF (781KB) ( 4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更好地分析乌龙茶香气组成特征,本试验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检测平台,分别考察了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3种不同纤维涂层萃取头)对3个福建代表性乌龙茶样品(铁观音、肉桂和水仙)香气成分的萃取效果。结果表明,采用不同香气成分萃取方法可从供试茶样检出262种香气成分,其中以肉桂香气种类最多(204种),水仙其次(175种),铁观音最少(120种)。应用HS-SPME干样萃取法可获得最多种类的检出成分(186种),其次为HS-SPME湿样萃取法(139种),并以SDE法检出成分最少(33种)。不同萃取方法对香气成分的检出存在良好的互补作用,但以基于HS-SPME干样萃取法,应用65βμm PDMS/DVB(聚二甲基硅氧烷/二乙烯基苯)萃取头进行检测分析可相对较好地反映3种供试茶样香气化学组成特征,并能实现橙花叔醇、吲哚、α-法呢烯、苯乙醇、苯乙腈、水杨酸甲酯等多种乌龙茶常见或特征香气成分的重复性检测。肉桂和水仙茶样相较铁观音茶样的香气种类和数量存在较大差异,且以肉桂茶样的香气组成更为复杂多样,该结果与闽南乌龙茶与闽北乌龙茶迥然不同的花香品质及肉桂相较水仙拥有更为浓郁高显的香型特征相符合。
    优质绿茶加工过程主要物理特性变化的研究
    李琛, 艾仄宜, 余志, 陈玉琼, 倪德江
    2019, 39(6):  705-714.  doi:10.13305/j.cnki.jts.2019.06.009
    摘要 ( 1026 )   PDF (580KB) ( 9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茶树单芽和一芽一叶为试验材料,采用恒重法、量筒法、TPA测试和应力应变拉伸测试,研究针形名优绿茶加工过程物料容重、质构特性和拉伸等物理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针形绿茶加工过程中,茶叶容重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峰值出现在揉捻叶(含水量56%~58%),做形后期、固形和干燥过程茶叶容重急剧下降。塑性也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在揉捻工序达到最大值,其后在做形过程(含水量58%~23%)均维持在较高水平,而在固形和干燥阶段显著下降。弹性的变化趋势与塑性相反,呈先下降再升高的趋势,在揉捻及做形过程(含水量58%~23%)处于最低水平。加工过程柔软性的变化幅度较小。茶叶的拉伸过程经历线性阶段、非线性阶段和塑性变形到断裂阶段。随着加工的进程,最大力呈先下降后升高(含水率56%~57%)的趋势,拉伸强度则呈增加趋势,弹性模量在揉捻前变化小(含水率56%~57%),但此后显著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加工过程茶叶的拉伸强度与含水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研究结果还表明,单芽和一芽一叶的主要物理特性在加工过程的变化不尽相同。除柔软性接近外,单芽原料的容重、弹性、最大力要高于一芽一叶,但塑性、拉伸强度、弹性模量要小于一芽一叶。除了塑性和柔软性接近外,单芽在各工序的容重和弹性均高于一芽一叶,但一芽一叶的弹性模量和拉伸强度在全过程均高于单芽,最大力在揉捻后显著高于单芽。说明在机械设计原理和加工工艺的掌握方面需要注意原料的差异性。
    非线性流形降维方法结合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鉴别不同海拔的茶叶
    刘鹏, 艾施荣, 杨普香, 李文金, 熊爱华, 童阳, 胡潇, 吴瑞梅
    2019, 39(6):  715-722.  doi:10.13305/j.cnki.jts.2019.06.010
    摘要 ( 631 )   PDF (445KB) ( 3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提高不同海拔茶叶品质近红外光谱技术鉴别方法的精度,提出采用局部线性嵌入法(LLE)和拉普拉斯特征映射法(LE)非线性流形学习方法对近红外光谱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并与基于核函数的非线性(KPCA)及线性(PCA)降维方法比较,建立不同海拔茶叶品质的近红外光谱LSSVM鉴别模型。不同降维方法可视化结果表明,KPCA和PCA方法的数据点离散性较大,400~800 m和800~1 200 m的样本点重叠较多,而非线性流形学习方法能将同一类样本点在三维空间很好地聚集在一起,不同海拔的茶叶能较好地区分开,且聚集效果方面LE方法好于LLE方法。模型性能表明,LE_LSSVM模型性能最佳,预测集总体判别率、Kappa系数分别为100%和1.00;相比于PCA_LSSVM、KPCA_LSSVM和LLE_LSSVM,模型预测集总体判别率分别提高1.7%、1.7%、3.3%;Kappa系数分别提高0.025、0.03、0.05。研究表明,LE等非线性流形学习降维方法在近红外光谱数据降维、简化模型复杂度、提高模型精度方面效果很好,为茶叶品质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质子泵在不同氮素形态调控茶树磷素吸收的功能研究
    陈林木, 陈景光, 王宁宁, 张显晨
    2019, 39(6):  723-730.  doi:10.13305/j.cnki.jts.2019.06.011
    摘要 ( 521 )   PDF (1065KB) ( 3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矿质营养元素之一,不同氮素形态均影响植物对磷素的吸收。植物细胞膜H+-ATPase在矿质营养元素吸收过程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因此不同氮素形态调控茶树磷素吸收可能与细胞膜H+-ATPase相关。本研究采用二相分离法提取茶树根系质膜,并通过非损伤微测(NMT)、Western-blot等技术探究不同氮素形态对舒茶早根系磷素吸收和细胞膜H+-ATPase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铵态氮提高茶树对磷素的吸收;其茶树根系细胞膜电位、H+跨膜运输、H+-ATPase活性和蛋白表达均高于硝态氮处理;且细胞膜H+-ATPase专一抑制剂正钒酸钠(Na3VO4)显著减少不同氮素形态下茶树根系对磷素的吸收和富集。由此可见,茶树根系H+-ATPase可能参与不同氮素形态调控磷素的吸收。
    不同地区茶园土壤硝化潜势特征研究
    牛司耘, 倪康, 赵晨光, 马立锋, 阮建云
    2019, 39(6):  731-741.  doi:10.13305/j.cnki.jts.2019.06.012
    摘要 ( 710 )   PDF (460KB) ( 4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明确我国茶园土壤硝化潜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采集了我国亚热带地区12个省份的30份代表性茶园土壤,通过悬浮液培养法对土壤硝化潜势进行了研究,并利用多元回归和偏最小二乘回归(PLS)等统计分析方法,明确了影响其变化的主效应因子。结果显示,茶园土壤硝化潜势在0.24~5.31 mg·kg-1·h-1之间;土壤氨氧化古菌(AOA)与氨氧化细菌(AOB)均与土壤硝化潜势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LS分析显示,AOA、AOB、碳氮比、硝态氮、铵态氮、全氮、有机碳含量是影响土壤硝化潜势差异的关键因子,相对重要性大小依次降低。上述结果表明酸性茶园土壤仍然具有较强的硝化潜势,AOA可能是酸性茶园土壤氨氧化过程的主导微生物,而因气候、土壤、栽培方式不同所导致的氨氧化微生物、土壤碳氮有效性高低可能是导致茶园土壤硝化潜势差异的主要原因。
    茶叶加工过程远程云监控与溯源研究及系统设计
    蒋建东, 周倩, 潘柏松, 赵章风, 钟江, 乔欣, 张宪
    2019, 39(6):  742-752.  doi:10.13305/j.cnki.jts.2019.06.013
    摘要 ( 783 )   PDF (709KB) ( 4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针对茶叶加工过程远程监控需求及茶叶溯源的加工环节缺失问题,构建了茶叶加工过程中茶叶状态参数及加工设备工艺参数远程物联网监测平台,实现了茶叶加工生产线远程设备运行参数监测监控与茶叶品质溯源。本研究采用B/S框架实现信息实时显示,综合鲜叶采摘信息和生产信息完备溯源过程,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生产过程参数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建立了茶叶加工过程溯源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茶叶生产离线与在线数据库融合质量评价模型,提高了数据存储质量。针对黄山毛峰初制加工生产线进行了远程监控系统开发及溯源信息采集验证试验,结果显示,平台运行稳定,数据显示准确完整,实时性较好。研究结果可为茶叶品质优化及大数据分析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