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2020年 第4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0-10-15
      
    综述
    茶多糖调控肥胖作用研究进展
    欧阳建, 周方, 卢丹敏, 李秀平, 黄建安, 刘仲华
    2020, 40(5):  565-575.  doi:10.13305/j.cnki.jts.2020.05.001
    摘要 ( 768 )   PDF (422KB) ( 4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已经成为严重的健康问题。茶多糖作为一种与蛋白质结合的酸性杂多糖,能够通过调节食物摄取和能量吸收、调节脂肪生成、增强抗氧化防御酶活性和减轻炎症、调节肠道菌群紊乱和维护肠道屏障完整性等不同途径有效调控肥胖。综述了近年来茶多糖调控肥胖功能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研究报告
    茶树氮吸收效率的早期鉴定技术研究
    苏静静, 阮丽, 王丽鸳, 韦康, 吴立赟, 白培贤, 成浩
    2020, 40(5):  576-587.  doi:10.13305/j.cnki.jts.2020.05.002
    摘要 ( 724 )   PDF (648KB) ( 2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氮是植物生长的重要营养元素,在茶树栽培过程中常需施用大量氮肥,不仅消耗大量的资源,施用不当还会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培育氮肥高效利用的茶树品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而建立快速筛选高效株系的早期鉴定方法对于缩短育种茶树育种年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龙井43(LJ43)和中茶108(ZC108)两个茶树品种在不同氮素水平下对氨态氮和硝态氮的吸收与利用数据,通过与15N同位素标记技术的比对,验证非损伤微测技术(NMT)和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技术在早期鉴定茶树株系氮素吸收利用能力方面的可行性与实用性,以期建立茶树氮吸收效率的室内早期鉴定技术。试验结果表明,15N同位素标记技术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分别为89.51%、99.26%,而NMT的稳定性、可重复性分别为95.22%、96.76%;两种方法测定结果均显示茶树具有明显的喜铵特性;硝酸根转运蛋白基因CsNRT3.2CsNRT2.4在两个品种中均表现出诱导上调表达效应,相比中茶108,龙井43中CsNRT2.4CsNRT3.2具有更高的表达量,表明LJ43对外界氮源的响应高于ZC108。综上所述,认为NMT技术可在短时间内处理并测得茶树的瞬时吸收速率,且试验材料损耗少,可以用于茶树氮瞬时吸收速率的早期鉴定;CsNRT2.4CsNRT3.2的表达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茶树对硝态氮吸收的能力。本研究可为氮高效茶树品种的早期鉴定技术建立提供依据。
    不同水分条件下AM真菌对福鼎大白茶生长和茶叶品质的影响
    王玉娟, 高秀兵, 吴强盛, 纪道保, 蔡樊, 刘春艳
    2020, 40(5):  588-596.  doi:10.13305/j.cnki.jts.2020.05.003
    摘要 ( 773 )   PDF (560KB) ( 3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研究不同水分条件下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对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的影响,试验以福鼎大白茶(Fuding Dabaicha)为材料,采用温室盆栽法,分别设置正常水分(WW)和干旱胁迫(DS)两个水分条件,研究单接种AM真菌幼套近明球囊霉(Clariodeoglous etunicatum)(+AMF)与不接种(-AMF)处理对福鼎大白茶实生苗叶片数、生物量等生长指标和蔗糖、果糖、儿茶素、氨基酸等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水分条件如何,接种AM真菌处理均显著促进了福鼎大白茶实生苗生长,增加了叶片数量和各部分(叶片、茎、根系)生物量,并提高了茶叶品质;与不接种AM真菌(-AMF)相比,茶树叶片蔗糖、葡萄糖、果糖、儿茶素、氨基酸和茶多酚的含量分别增加了7.73%~21.92%、28.49%~53.44%、6.13%~9.59%、18.97%~23.48%、31.29%~39.11%和6.77%~26.32%。接种AM真菌处理在干旱(DS)条件下效果更为显著,干旱抑制了AM真菌对茶苗根系的侵染和茶苗生长,降低了茶叶品质。接种AM真菌能显著缓解这种抑制效应,同时促进茶叶有机物质积累。此外,接种AM真菌还显著上调了干旱胁迫(DS)下茶树叶片谷氨酰胺脱氢酶基因(CsGDH)、谷氨酰胺α-酮戊二酸氨基转移酶基因(CsGOGAT)和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基因(CsHGMR)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在不同水分条件,特别是干旱(DS)条件下,可通过显著上调相关基因的表达来促进茶树的生长,改善茶叶品质。
    外源5-氨基乙酰丙酸对低温胁迫下茶树叶片光合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燕飞, 蒋文华, 曲东, 付静, 赵璇
    2020, 40(5):  597-606.  doi:10.13305/j.cnki.jts.2020.05.004
    摘要 ( 614 )   PDF (396KB) ( 2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通过对陕茶1号(耐低温型)和金牡丹(低温敏感型)2个茶树品种在冬季自然低温胁迫下喷施不同浓度(0、10、30、50 mg·L-1)的外源5-氨基乙酰丙酸(5-aminolevulinic acid,ALA),探究外源ALA对低温胁迫下茶树叶片光合荧光特性及生理特性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外源ALA对低温胁迫下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及PSⅡ潜在活性具有促进作用,能够提高水浸出物、咖啡碱、游离氨基酸、儿茶素类物质、茶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等生理活性物质含量的累积;外源ALA能够提高低温胁迫下茶树光合作用的能力并改善茶叶品质,其中50 mg·L-1的ALA处理能有效提高陕茶1号应对低温胁迫的能力,10 mg·L-1和30 mg·L-1的外源ALA对金牡丹应对低温胁迫具有较好的缓解效用。
    广东单丛茶区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研究
    周波, 陈勤, 陈汉林, 唐颢, 黎健龙, 陈佳琳, 陈义勇, 刘嘉裕, 唐劲驰
    2020, 40(5):  607-616.  doi:10.13305/j.cnki.jts.2020.05.005
    摘要 ( 788 )   PDF (381KB) ( 3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控释肥、配方肥、有机替代和蚯蚓生物培肥4种化肥减施增效复合技术模式对广东单丛茶区茶园土壤肥力、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比较了不同模式的肥料农学效率和综合经济效益。结果表明,4种技术模式可减少化肥养分投入量20%~30%(总养分投入量减少17%~0),产量增加4.9%~12.3%,且品质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年经济效益每公顷增加1.51~3.26万元。其中,控释肥模式的肥料农学效率和综合经济效益最高,分别比习惯施肥增加58.0%和10.9%;有机替代模式品质提升最显著,氨基酸增加10.2%,可溶性糖增加9.6%,酚氨比下降13.4%。控释肥和有机替代两种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在广东单丛茶区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光谱对灰茶尺蠖成虫光反应行为的影响
    乔利, 洪枫, 金银利, 耿书宝, 郭世保
    2020, 40(5):  617-624.  doi:10.13305/j.cnki.jts.2020.05.006
    摘要 ( 753 )   PDF (484KB) ( 3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获得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 Warren)的趋光/避光反应特征、光谱反应范围及性别差异,采用光行为学的方法研究了370~600 nm范围内的18种不同波长的单色光对成虫趋光、避光反应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各单色光均能引起灰茶尺蠖成虫一定的趋光或避光反应,雌虫在橙光(600~605 nm)、绿光(520~525 nm)、紫光(370~375 nm)范围内趋光性明显;雄虫在绿光(520~525 nm)、紫光(395~400 nm和390~395 nm)范围内趋光性明显;雌虫在冰蓝青光(490~495 nm)、蓝光(440~450 nm)和红光(660~665 nm)范围内避光性明显;雄虫在紫光(400~405 nm)、蓝光(440~450 nm)、冰蓝青光(490~495 nm)和自然白光(CK)范围内避光率较高。研究表明,灰茶尺蠖成虫对不同波长光的趋、避性存在差异,性别对其光谱行为反应有一定的影响。
    小贯小绿叶蝉在5个茶树品种(系)上的蜜露排泄量与茶树叶片结构比较
    刘丰静, 冉伟, 李喜旺, 汪素琴, 孙晓玲
    2020, 40(5):  625-631.  doi:10.13305/j.cnki.jts.2020.05.008
    摘要 ( 819 )   PDF (449KB) ( 3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明确茶树叶片组织结构与小贯小绿叶蝉抗性之间的相关性,在确定小贯小绿叶蝉不同龄期和虫态蜜露排泄量的基础上,比较研究了小贯小绿叶蝉雌成虫在不同茶树品种(系)上取食24 h后蜜露排泄量的差异,进而通过比较不同茶树品种(系)叶片的组织结构和色泽,分析了5个茶树品种(系)叶片的组织结构与茶树对小贯小绿叶蝉抗性能力强弱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小贯小绿叶蝉4龄若虫的蜜露排泄量显著高于1~3龄;雌、雄成虫的蜜露排泄量之间不具显著差异;取食中选10号的雌成虫蜜露排泄量显著低于取食其他品种;不同品种(系)茶树的叶面积、叶片总厚度、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以及色差等指标与雌成虫的蜜露排泄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而叶片茸毛密度与雌成虫蜜露排泄量呈显著负相关,叶片茸毛长度与蜜露排泄量呈显著正相关。
    茶黄素激活Nrf2/HO-1通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
    曾洁, 邓志慧, 付红娟, 刘畅, 古仪, 邹奕昕, 常徽
    2020, 40(5):  632-640.  doi:10.13305/j.cnki.jts.2020.05.009
    摘要 ( 869 )   PDF (758KB) ( 1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探讨茶黄素(Theaflavin,TF)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效应及作用机制,将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分为对照组、损伤组(0.2 mmol·L-1 H2O2处理)和TF预处理组(2.0、5.0、10.0 μmol·L-1 TF和0.2 mmol·L-1 H2O2处理)。损伤组和TF组均以H2O2处理24 h,其中TF组先以不同浓度TF预处理2 h,对照组均以定量溶剂处理。以MTT法测定细胞活力,DCFH-DA探针测定活性氧(ROS)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测定蛋白表达水平,相应试剂盒测定乳酸脱氢酶(LDH)、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GSH-Px)活性。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损伤组细胞活力显著降低,LDH释放量增加,NO水平降低,胞内ROS水平升高,MDA增加,抗氧化酶活力降低,细胞凋亡升高;TF预处理能够显著提高细胞活力,降低LDH水平,维持NO水平,降低胞内ROS水平及MDA的产生,提高抗氧化酶活力,并抑制细胞凋亡;进一步研究显示,TF能够激活Nrf2/HO-1通路,且Nrf2抑制剂会显著降低TF的内皮细胞保护效应。可见,TF能够有效抑制H2O2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其机制至少部分是通过激活Nrf2/HO-1通路实现的。
    白茶对烟雾诱导的小鼠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改善研究
    黎攀, 周辉, 蔡梅生, 金恩惠, 刘晓博, 何普明, 屠幼英
    2020, 40(5):  641-655.  doi:10.13305/j.cnki.jts.2020.05.010
    摘要 ( 639 )   PDF (1146KB) ( 2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60只ICR小鼠随机等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寿眉组、白牡丹组、白毫银针组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组。通过烟熏法建立小鼠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COPD)模型,3个等级的白茶水提物和EGCG通过灌胃给予药物,5周后处死,收集血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肺组织和肝组织,测定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和各样品的生化指标,研究白茶对小鼠COPD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结果显示:(1)模型组肺组织出现大量炎性浸润与杯状细胞化生等病理损伤,白茶提取物和EGCG处理均能明显改善肺组织病理性损伤,白毫银针效果最佳;(2)模型组出现明显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丙二醛(MDA)、白介素-6(IL-6)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显著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下降,白茶提取物和EGCG处理均能显著降低MDA、IL-6与TNF-α水平并上调SOD活性;(3)模型组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和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显著升高,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肺组织中NO水平降低,白茶提取物和EGCG组均能改善NO失调,降低MPO活性;(4)白茶提取物和EGCG均能上调COPD小鼠单磷酸腺苷依赖的蛋白激酶(AMPK)磷酸化水平的下降;上述处理过程中均未见白茶提取物和EGCG对小鼠的肝毒性。综上,白茶提取物能够通过抗氧化、抗炎和调节NO失常来明显改善香烟烟雾诱导的小鼠COPD。
    福州8种主要茉莉花茶特征香气成分比较与分析
    傅天龙, 郭晨, 傅天甫, 彭姗姗, 林兴荣, 饶耿慧, 陈楠, 张俊杰
    2020, 40(5):  656-664.  doi:10.13305/j.cnki.jts.2020.05.011
    摘要 ( 1384 )   PDF (348KB) ( 5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福州地区的8种茉莉花茶进行香气成分的测定,同时采用内标法确定各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并对结果进行比较与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在8种茉莉花茶样品中挥发性化合物达47~55种,特征香气中共同的挥发性化合物有26种,包括醇类、醛类、酯类、酸类、酮类、酚类、杂环类、烃类等八大类化合物;萜烯指数的范围为0.937~0.970;茉莉花茶香气指数的范围为2.752~5.632。综合对8种茉莉花茶的等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茉莉龙芽、茉莉针王、生态花茶品质最高;茉莉银毫、茉莉龙毫和茉莉大白毫次之;茉莉白龙珠和特级花茶等级最低。该研究为有效区分福州茉莉花茶提供了理论依据。
    内山六安瓜片4个等级茶叶香气的组成及其差异
    范培珍, 潘铖, 王梦馨, 崔林, 韩宝瑜
    2020, 40(5):  665-675.  doi:10.13305/j.cnki.jts.2020.05.012
    摘要 ( 956 )   PDF (913KB) ( 2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深入探究历史名茶六安瓜片不同等级间香气组分和含量的差异,选用内山六安瓜片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茶叶样品,以SDE法提取香精油,使用GC-MS配合标样做定性分析,加入癸酸乙酯为内标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4个等级的茶叶香精油中共鉴定香气成分96种,包括20种醇、18种酯、17种烯烃、16种醛、12种酮、7种杂环化合物和少量酸类;主要成分为芳樟醇、香叶醇、橙花叔醇、β-紫罗酮、己酸-顺-3-己烯酯、苯甲醛、棕榈酸、芳香醇氧化物Ⅰ型、β-环柠檬醛、α-紫罗酮、顺-3-己烯-1-醇、庚醛和壬醛;从特级、一级、二级至三级,香气成分个数分别为79、60、55个和47个,相对于内标的含量分别为695.94、579.90、541.69和268.50,香气成分个数和香气总含量呈梯度递减;4个等级茶叶的共有高含量香气成分为芳樟醇、橙花叔醇、α-紫罗酮、β-紫罗酮、己酸-顺-3-己烯酯,其含量随着等级降低而减少。六安瓜片的香气化合物包含多种类型且存在一些较稳定的高含量香气化合物,显露清香高爽的香型特征,但4个茶叶等级之间香气组分和含量的差异十分明显。
    普洱茶机械化生产及数控发酵的品质研究
    赵苗苗, 何鲁南, 李果, 易超, 刘学艳, 罗朝光, 吕才有
    2020, 40(5):  676-688.  doi:10.13305/j.cnki.jts.2020.05.013
    摘要 ( 580 )   PDF (1075KB) ( 2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研究机械化加工普洱茶的可行性,使用“晒青茶机械化标准化生产线”加工晒青茶,并应用云南普洱茶树良种场开发的数控发酵系统对加工的晒青毛茶进行发酵,在各个加工过程中取样,应用电子鼻、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高效液相色谱(HPLC)结合感官审评的方法,研究机械化生产晒青毛茶及其在数控发酵过程中内含成分和香气物质的变化,为普洱茶机械化加工和产业升级提供一定依据。结果显示,机械化加工的普洱茶审评结果符合普洱茶国家标准,普洱茶机械化生产具有可行性;数控发酵过程中,儿茶素、没食子酸(GA)、水浸出物、茶多酚及氨基酸的含量呈减少趋势,咖啡碱含量增加;GC-MS及电子鼻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次翻堆时香气物质与其他出堆样差异显著,随着数控发酵进行,香气物质种类增加而香气物质相对含量总体减少,香气物质种类以醇类、芳香烃类、酮类及醛类为主,检测出芳香烃类香气物质较为丰富。
    小种红茶茶多酚和咖啡碱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
    卢莉, 程曦, 张渤, 沈小霞, 刘艳, 熊丽, 袁潇, 李远华, 黎星辉
    2020, 40(5):  689-695.  doi:10.13305/j.cnki.jts.2020.05.014
    摘要 ( 655 )   PDF (585KB) ( 4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76份有代表性的小种红茶为研究对象,采用现行国标方法测定的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作为近红外预测模型的化学值,对应采集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值,分别建立小种红茶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最佳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模型。结果表明,所构建的茶多酚含量模型校正集决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为97.59%,校正均方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calibration,RMSEC)为0.566%,验证集R2为95.06%,预测均方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为0.855%;咖啡碱含量模型校正集R2为96.98%,RESEC为0.110%,验证集R2为95.67%,RESEP为0.148%。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定量分析模型效果均较好,可实现对小种红茶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的快速检测。
    基于Logistic-ISM模型的茶农采纳病虫生态调控技术的影响因素及层次结构分析
    郑蓉蓉, 刘路星, 马妍丽, 王自帅, 陈少游, 何敦春, 谢联辉
    2020, 40(5):  696-706.  doi:10.13305/j.cnki.jts.2020.05.015
    摘要 ( 734 )   PDF (560KB) ( 2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茶叶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品质安全附加值大,病虫防控是保障茶叶品质安全的关键环节。传统病虫防控的负外部性明显,生态调控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弄清茶农采纳生态调控技术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是重要的科学命题。为此,随机选取福建省五大茶区的517位茶农进行调查,对获取的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茶农采纳生态调控技术的显著性影响因素,进而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ISM)分析这些显著性因素间的层次结构,从茶农特征、技术认知和环境特征3个方面探讨因素间的内在逻辑。结果表明,在茶农采纳生态调控技术的显著性影响因素层次结构中,表层直接因素有茶叶年收益、销售模式、培训次数、政府抽检频率、往年病虫情况,中间因素有新技术成本和收益变化的认知、是否合作社成员、茶园面积,根源因素有文化教育程度、年龄,各层次因素沿根源层、中间层、表层、目标层逐级向上影响。据此,本文从合作、培训、监管、示范等方面提出了对茶树病虫生态调控技术推广进行宏观管理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