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1986年 第6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1986-06-15
      
    论茶树原产地和起源中心
    虞富莲
    1986, 6(01):  1-8.  doi:10.13305/j.cnki.jts.1986.01.001
    摘要 ( 923 )   PDF (410KB) ( 3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本文根据对云南茶树资源的考察结果和物种起源说,从云南茶种(Species)的数量、新种的发现、茶种的水平和垂直带分布规律、茶种形态结构的特点等论证云南是茶树的原产地。并根据滇东南的地质历史、原始型茶种的集中分布,认为在北纬22°40′—24°10′,东经103°10′—105°20′的文山、红河两州内的狭长区域为茶树的起源中心。
    茶叶产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刘富知
    1986, 6(01):  9-14.  doi:10.13305/j.cnki.jts.1986.01.002
    摘要 ( 362 )   PDF (278KB) ( 1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本文通过对湖南省茶叶研究所等三个地理位置不同的茶叶生产单位产量递年变化率与部分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得出气象因子与茶叶产量相关程度随地域和栽培管理水平而异的结论。气候越宜茶,相关程度越小。地域性气候不同,气象因子中作用于茶叶产量的主导因子也往往有异。复合因子比原单因子与产量的相关性增大。
    论茶籽油生产的发展前景
    夏春华, 朱全芬, 田洁华
    1986, 6(01):  15-20.  doi:10.13305/j.cnki.jts.1986.01.003
    摘要 ( 416 )   PDF (349KB) ( 2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我国茶籽资源丰富。充分利用茶叶生产上的副产品,发展我国茶籽制油工业,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通过对茶籽油的特性、脂肪酸组成、制油工艺、油脂精炼以及油脂稳定性等方面研究,证明茶籽油是一种富有营养的优质食用油。其油和饼粕的化学组成,具有广泛的工业用途和利用价值。同时,还论述了我国茶籽油生产的现状和影响出油率的几个关键性技术问题以及茶籽资源的利用潜力。为发展我国的茶籽制油工业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茶树密植对茶叶产量、品质及茶园生态的影响
    姚国坤, 葛铁钧
    1986, 6(01):  21-28.  doi:10.13305/j.cnki.jts.1986.01.004
    摘要 ( 350 )   PDF (424KB) ( 1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通过对不同群体结构茶园十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亩植0.4—1.2万株的范围内,建园初一、二年,随着茶树密度的增加,茶树的生物总产量和经济利用系数提高,有利于提早投产,提前收益。从种植后的第三年开始,群体和个体的矛盾日益显露,茶树表现出明显的边际生长优势;输导根增加,吸收根减少;叶片光合效率降低;个体生物产量差异显著;茶园表层土壤容重加大,孔隙度降低,透水性减弱;中下层土壤含水量减少,旱季容易出现水分亏缺,因而使各处理间的经济利用系数日益接近,密植的增产效应逐年消失。从种植后的第八、九年开始,产量持平,
    皖南红壤丘陵茶园土壤养分与根际微生物活动的关系
    王益福, 洪祯瑞
    1986, 6(01):  29-34.  doi:10.13305/j.cnki.jts.1986.01.005
    摘要 ( 304 )   PDF (206KB) ( 1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通过对皖南红壤丘陵茶园200多个土样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含量的高低与茶树生长及产量呈正相关,根际微生物区系组成和数量与茶园土壤养分关系极为密切。茶园铺草后,根际土壤微生物丰富,土壤养分提高,0—20厘米耕作层根际与根外的肥力差异缩小,因而有明显改善土壤供肥状况的效果。通过合理的茶园管理措施,达到气候——微生物——茶园生态环境条件的相对稳定,土壤养分才有保证,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才有物质基础。
    温湿度对茶小卷叶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张汉鹊
    1986, 6(01):  35-40.  doi:10.13305/j.cnki.jts.1986.01.006
    摘要 ( 318 )   PDF (253KB) ( 1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研究结果表明,茶小卷叶蛾(Adoxophyes orana Fischer von Roslerstamm)卵期发育起点 C=9.57±0.64(℃),有效积温常数 K=110.08±4.29(日度),预测式:N=(110.08±4.29)/(T-(9.57±0.64));幼虫期 C=4.94±2.48(℃),K=450.75±54.70(日度),N=(450.75±54.70)/(T-(4.94±2.48));蛹期 C=8.0±1.15(℃),K=130.83±8.58(日度),N=(130.83±8.
    茶树抗寒生理的研究——酶和细胞膜透性与茶树抗寒性
    黄华涛, 刘祖生, 庄晚芳
    1986, 6(01):  41-48.  doi:10.13305/j.cnki.jts.1986.01.007
    摘要 ( 514 )   PDF (443KB) ( 1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本文对10个抗寒性不同的茶树品种有关酶和茶树叶片细胞膜透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冬季茶树叶片中的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提高,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带增加。抗寒性强的品种过氧化氢酶活性峰值出现较早,严寒期活性较高并且有较多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带;茶树叶片细胞膜在低温作用下透性变化的程度依越冬时期,处理的温度和时间以及不同品种而异。抗寒性不同的品种在-6℃下膜透性变化差异明显。茶树叶片对 TTC 的还原能力随低温损伤而下降,它和细胞膜透性变化成负相关。
    茶树秋梢芽、叶间几种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黄惠华, 陈兴琰, 陈国本, 王建国
    1986, 6(01):  49-54.  doi:10.13305/j.cnki.jts.1986.01.008
    摘要 ( 359 )   PDF (343KB) ( 1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秋梢从芽到第五叶,表现出3种酶谱共有15条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带表达。酶带PX2为1至4叶的特异性酶带,PX13带的活性及总活性,随新梢的老化而递增。PX15带的活性在2和4叶中出现两个最高峰值。芽的过氧化物酶活性,与各叶片比较,均达极显著水平。多酚氧化酶在芽叶中表达出6条酶带、两种酶谱。多酚氧化酶活性以芽和第三叶最低,而芽又比各叶片显著地低。在各部位间活性变化较大的酶带有 PL1、PL3、PL6等。秋梢中的酯酶同工酶谱共有9条酶带,各部位的酶谱均相同。但是酶带 ES13、ES14的活性表现出随叶片老化而递减
    红碎茶的摩擦特性
    陈嘉真, 林伟健
    1986, 6(01):  55-60.  doi:10.13305/j.cnki.jts.1986.01.009
    摘要 ( 476 )   PDF (445KB) ( 1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茶叶摩擦性能的研究在制茶工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本研究报告介绍了红碎茶对各种常用茶机材料的摩擦试验方法,分析了红碎茶的含水率、粒度、法向压力、相对运动速度、材料性能和表面状况等因素对红碎茶摩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红碎茶对固体材料的摩擦系数随其含水率的增加和粒度的减小而增大,随法向压力的增大和相对运动速度的减小而减小。红碎茶的内摩擦系数大于红碎茶对固体材料的摩擦系数,且随其粒度和含水量的增大而增大。
    诱导茶树多倍体研究初报
    陈士炎
    1986, 6(01):  61-64.  doi:10.13305/j.cnki.jts.1986.01.010
    摘要 ( 294 )   PDF (673KB) ( 3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开展茶树多倍体诱导和利用的研究,在茶树遗传育种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苏联、印度、日本和斯里兰卡等,已有三倍体茶树品种应用于生产,并均在开展人工诱导茶树多倍体的研究,而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