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2019年 第3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9-06-15
      
    茶多酚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作用与机理研究进展
    张姝萍,王岳飞,徐平
    2019, 39(3):  231-246.  doi:10.13305/j.cnki.jts.2019.03.001
    摘要 ( 1206 )   PDF (749KB) ( 6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对心脑血管的损害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茶多酚能 够通过抗炎、调节血脂水平、抑制LDL 氧化修饰、改善内皮功能、保持斑块稳定性等不同途径有效预防动脉 粥样硬化。本文就近年来茶多酚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功能与机理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中国茶园杂草无效名录修订
    吴慧平, 齐蒙, 李叶云, 马慧勤, 吴迅
    2019, 39(3):  247-256.  doi:10.13305/j.cnki.jts.2019.03.002
    摘要 ( 824 )   PDF (505KB) ( 2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经查阅整理1959—2018 年期间发表的中国茶园杂草相关文献和实地调查,编制报导名录清单信息,比 对国内主要植物种类鉴定资料,确认其所表物种,判断其无效性,采用增补、修正和替换等方法修订转化。 结果表明,中国茶园杂草报导文献中存在517 条无效名录,修订转化有效名录331 条,比对已有报导,新增 170 个茶园杂草名录,分属46 科,129 属。截止本文,中国累计报导茶园杂草种类共412 种,8 个亚种,分属 72 科251 属,报导频度最高的为小蓬草(Conyza canadensis)、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和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等。
    茶树胡萝卜素合成关键基因CsLCYbCsLCYe 的克隆与功能鉴定
    刘关华, 杨梅, 付建玉
    2019, 39(3):  257-266.  doi:10.13305/j.cnki.jts.2019.03.003
    摘要 ( 977 )   PDF (2098KB) ( 3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胡萝卜素是茶树叶片色素重要的组分之一,具有参与光合作用、保护光合系统的功能。从茶树叶片转录组中获得两个胡萝卜素合成关键基因:番茄红素-β-环化酶基因(CsLCYb)和番茄红素-ε-环化酶基因(CsLCYe),它们分别含含1515bp和1524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504和507个氨基酸残基,与其他植物的同源基因高度相似。利用多基因串联表达证明CsLCYb能够将番茄红素环化成胡萝卜素,而CsLCYe则无此活性。通过ELISA分析胡萝卜素生成效率,发现含有CsLCYb表达载体的菌落能够产生大量胡萝卜素,与阴性对照差异极显著,而含有CsLCYe表达载体的菌落则与阴性对照一致,无胡萝卜素产生。这与茶树中胡萝卜素的种类和含量水平一致,说明茶树主要是通过LCYb途径产生胡萝卜素。qRT-PCR分析表明,CsLCYb在黄化品种中黄2号的不同叶位中表达水平与其黄化程度呈正相关,与胡萝卜素含量水平相一致,并且该基因在正常叶色品种龙井43和中黄2号的相对表达结果也符合这一规律。这充分证明CsLCYb在黄化茶树叶片的胡萝卜素合成和叶色变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研究阐明了茶树胡萝卜素合成的关键基因和主要途径,为揭示茶树黄化的分子机理提供了重要的遗传基础。
    茶树钙依赖性蛋白激酶基因CsCDPK17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雷蕾, 王璐, 姚丽娜, 郝心愿, 曾建明, 丁长庆, 王新超, 杨亚军
    2019, 39(3):  267-279.  doi:10.13305/j.cnki.jts.2019.03.004
    摘要 ( 795 )   PDF (2055KB) ( 5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钙依赖型蛋白激酶(Calcium-dependent protein kinases,CDPKs或CPKs)是植物细胞中重要的钙离子信号受体,普遍参与了植物生长发育和胁迫响应等调控过程。本研究从茶树龙井43中克隆到1条CDPK基因,经测序验证该序列包含1 611 bp的完整ORF,编码536个氨基酸。结合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发现该蛋白N-末端具有豆蔻酰化位点,具备钙依赖性蛋白激酶的保守结构域,并且与拟南芥AtCDPK17的同源关系最近,因此命名为CsCDPK17(Genbank登录号为:MK238482)。蛋白质理化特性分析发现其蛋白分子量为59.9 kD,理论等电点pI为5.43,属无跨膜结构域的亲水性蛋白。使用水稻原生质体和烟草叶片两种瞬时表达的方法均证明CsCDPK17是细胞质膜和细胞核双定位蛋白。对克隆到的CsCDPK17上游2 000 bp的启动子区分析发现了多个与基因转录、光、激素(ABA、SA、MeJA等)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表达分析显示,CsCDPK17在成熟叶和种子中表达水平较高,而在根中的表达水平最低;在龙井43、大面白等4个品种冷驯化过程中,该基因的表达随着冷驯化过程显著上调,随着脱驯化过程下调;同时还发现CsCDPK17能够不同程度地响应低温(最高5.1倍)、干旱(最高2.3倍)、渗透(最高2.4倍)胁迫。本研究的结果表明CsCDPK17在茶树的生长发育和低温、干旱、渗透等非生物胁迫响应的过程中均发挥一定的调控作用。
    茶树CsLHTs亚家族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郭玲玲, 张芬, 张亚真, 成浩, 韦康, 阮丽, 吴立赟, 王丽鸳
    2019, 39(3):  280-288.  doi:10.13305/j.cnki.jts.2019.03.005
    摘要 ( 814 )   PDF (477KB) ( 2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氨基酸是茶叶的重要品质成分和氮素贮存形式,因此开展茶树体内氨基酸转运蛋白的研究尤为重要。本研究从茶树转录组中筛选得到5条茶树LHTs(Lysine histidine transporters,赖氨酸/组氨酸转运蛋白)家族基因序列,并从龙井43中成功克隆获得4个茶树LHTs基因,分别命名为CsLHT1CsLHT6CsLHT8.1CsLHT8.2。对该亚家族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的理化性质和功能结构进行预测,结果显示CsLHTs亚家族含有9~11个跨膜区;且含有与氨基酸转运相关的结构域。为了明确在不同茶树品种和氮素水平间CsLHTs基因的表达差异,本研究选用3个茶树品种的扦插苗为试验材料,水培条件下氮饥饿两周后,分别用0.2、2、10 mmolL-1的NH4NO3进行处理。利用qRT-PCR分析了CsLHTs在不同组织间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4个基因在茶树营养组织中均有表达。经氮素处理后,CsLHTs基因在3个氮素水平和3个品种中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CsLHT1CsLHT6CsLHT8.2在品种间的表达差异程度高于不同氮素水平间的基因表达差异。CsLHT8.1对氮素处理有明显的响应,尤其经0.2 mmolL-1和10 mmolL-1的NH4NO3处理72 h后,在氮高效品种中茶302根中呈上调表达,表明CsLHT8.1可能参与氨基酸由根部向地上部的转运过程。
    湖南黑茶感官审评茶汤制备方法研究
    罗源, 李适, 黄建安, 肖力争, 欧行畅, 安慧敏
    2019, 39(3):  289-296.  doi:10.13305/j.cnki.jts.2019.03.006
    摘要 ( 766 )   PDF (798KB) ( 3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选择不同等级湖南代表性黑茶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冲泡时间的一次冲泡法对黑茶冲泡的动态变化,对水浸出物和品质成分进行测定与分析,并与现行国家标准的二次冲泡法所获得的香气、汤色、滋味、叶底进行感官品质进行了比较;探讨了不同方法制备的湖南黑茶感官审评用茶汤内质表现及主要品质成分浸出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紧压型湖南黑茶,一次冲泡法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生物碱等主要品质成分及总的水浸出物都比国家标准的二次冲泡法浸出更为充分。感官审评结果发现,采用100℃沸水,1∶50茶水比,一次性冲泡8 min能制备浓度适中,适合内质评价的湖南黑茶茶汤。此方法操作便利,能够为不同等级、不同压制程度的湖南黑茶提供较客观的内质评价。
    基于柱前衍生化GC-MS的炒青绿茶加工过程中初级代谢物变化规律研究
    陈美, 戴伟东, 李朋亮, 朱荫, 陈勤操, 杨艳芹, 谭俊峰, 林智
    2019, 39(3):  297-308.  doi:10.13305/j.cnki.jts.2019.03.007
    摘要 ( 788 )   PDF (462KB) ( 4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茶叶中的一些初级代谢产物前人研究较少,为了探明在炒青绿茶加工过程中这些初级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本研究以龙井43品种为原料制作了炒青绿茶,并采用了基于柱前衍生化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其进行测定。结果共鉴定出60种化合物,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为有机酸类、糖类、糖类衍生物。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模型可成功区分炒青绿茶各个加工工序,并筛选出了关键差异化合物26种,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这26种化合物在加工过程中的含量变化规律可分为以下3类:高→低:2-酮戊二酸、阿拉伯糖、没食子酸、吡喃葡萄糖醛酸、甘油葡萄糖苷、核糖、半乳糖、果糖、葡萄糖、磷酸、4-酮葡萄糖、核糖酸-1,4-内酯、甘露醇;高→低→高:尿黑酸、蔗糖、肌醇半乳糖苷、苏糖酸、松二糖、核糖酸、肌醇和柠檬酸;低→高→低:赤藓糖-1,4-内酯、磷酸氧丙基酯、焦谷氨酸、奎尼酸、己二酸。有机酸主要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糖类除蔗糖外主要呈现下降趋势。
    黄金茶群体等5个品种(系)制茶品质研究
    陈宇宏, 黄飞毅, 雷雨, 段继华, 丁玎, 康彦凯, 罗意, 刘盼盼, 李赛君, 龚自明
    2019, 39(3):  309-317.  doi:10.13305/j.cnki.jts.2019.03.008
    摘要 ( 1675 )   PDF (404KB) ( 3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通过理化检测和感官审评,对黄金茶群体、保靖黄金茶1号、黄金茶2号、黄金茶8号和黄金茶168号等5个品种(系)主要生化成分和绿茶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金茶各品种(系)内含物丰富,水浸出物含量36.42%~40.17%,茶多酚含量20.79%~29.89%,游离氨基酸含量3.03%~6.31%,咖啡碱含量3.82%~4.57%,儿茶素总量8.31%~14.90%;黄金茶群体、保靖黄金茶1号、黄金茶2号、黄金茶8号和黄金茶168号依次检测出香气成分47、30、40、43种和46种,其中共性成分18种,醇类是黄金茶各品种(系)所制绿茶的主要香气组分;感官审评结果显示黄金茶群体等5个品种(系)均适制名优绿茶。
    4种间作作物对夏秋季茶园主要叶部病害发生的影响
    张洪,张孟婷,王福楷,任梦星,青游,康晓慧
    2019, 39(3):  318-324.  doi:10.13305/j.cnki.jts.2019.03.009
    摘要 ( 817 )   PDF (576KB) ( 1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了寻求适合高山茶园的间作模式,探究不同间作作物对茶园主要叶部病害发生的影响。本文通过田间试验,明确川西北茶园主要叶部病害种类;通过对茶-黄豆、茶-玉米、茶-李树、茶-厚朴间作茶园和单作茶园的病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比较分析不同模式茶园叶部病害发生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川西北高山茶园主要叶部病害为茶饼病、茶炭疽病、茶云纹叶枯病、茶圆赤星病和茶赤叶斑病;4种间作作物中黄豆和玉米是较为理想的间作作物。茶-黄豆间作的茶园茶饼病和茶炭疽病发病率最低,两种病害发病率分别比单作茶园降低了85.12%和74.34%;茶-玉米间作茶园炭疽病发病率比单作茶园降低了49.76%。茶-厚朴间作茶园茶饼病的平均发病率为27.82%,是单作茶园的11.50倍。同时茶-厚朴间作茶园9月份炭疽病的发病率高达51.67%是单作茶园发病率的2.73倍。因此,黄豆和玉米是替代厚朴等林木类较为理想的高山茶园间作作物,间作黄豆可显著降低茶园病害的发生,减轻病害的损失。
    白叶1号白化过程中叶绿体蛋白质组差异分析
    李勤, 程晓梅, 李永迪, 杨培迪, 黄建安, 刘仲华
    2019, 39(3):  325-334.  doi:10.13305/j.cnki.jts.2019.03.010
    摘要 ( 715 )   PDF (1301KB) ( 5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白叶1号是一种温度敏感型白化茶树品种,叶绿体的变化是其产生阶段性白化现象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以白叶1号鲜叶叶绿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双向电泳、质谱鉴定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阶段性白化过程中叶绿体蛋白的表达差异,探讨白叶1号阶段性白化现象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在白叶1号白化前期、白化期和复绿期叶绿体中分别识别726、748、718个蛋白质,其中差异表达的蛋白59个,质谱成功鉴定22个差异表达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差异表达蛋白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光合作用、应激响应、核酸代谢、物质代谢和未知功能等,其中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最多,占31.82%,表明阶段性白化现象可能与这些生理功能相关。通过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差异蛋白的基因表达与蛋白表达存在一定差异,这可能是由于蛋白质翻译后加工及修饰造成的。上述研究为进一步揭示白叶1号阶段性白化现象产生的分子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外源一氧化氮对低温胁迫下茶树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王英姿, 李银花, 陈金华, 刘仲华, 黄建安
    2019, 39(3):  335-341.  doi:10.13305/j.cnki.jts.2019.03.011
    摘要 ( 799 )   PDF (647KB) ( 4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探究外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供体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对低温胁迫下茶树幼苗的缓解作用,采用人工气候室模拟低温胁迫试验,研究了叶面喷施不同浓度SNP对低温胁迫下两年生碧香早茶苗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SNP浓度可降低低温胁迫下茶树叶片相对电导率,抑制丙二醛含量的升高,促进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的大量积累,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从而缓解低温胁迫对茶树叶片的伤害。试验结果表明,喷施浓度为200 μmol?L-1的SNP效果最佳。
    萎凋及发酵时间对广东丹霞红茶香气及品质的影响
    王秋霜, 凌彩金, 乔小燕, 陈栋, 操君喜, 吴华玲
    2019, 39(3):  342-354.  doi:10.13305/j.cnki.jts.2019.03.012
    摘要 ( 756 )   PDF (498KB) ( 3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了筛选适合广东丹霞2号红茶的最适加工参数,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分析了不同萎凋和发酵时间对红茶香气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萎凋时间延长,醇类香气物质增加显著,促进了花果香的形成和释放;醛类物质整体降低,青香气息减弱;茶多酚及儿茶素在萎凋33 h后显著下降,水浸出物含量增加;氨基酸总量降低。研究认为,萎凋33 h制成的红茶各项指标最佳,综合品质好。随着发酵时间延长,醇类物质总体出现降低→稳定→显著降低趋势,酯类物质整体变化不明显;酸类物质增加;氨基酸在发酵12 h以后显著降低;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均呈下降趋势,12 h后降低不显著。研究认为,丹霞2号红茶最佳发酵时间为12 h,此时各项品质指标及感官审评结果最佳,发酵过度则口感酸涩。
    遮阴对抹茶茶园土壤微生物特性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王国夫, 孙小红, 方逸, 周瑾, 沈倩婷, 项俊蕾, 金仙玲, 罗杏韵
    2019, 39(3):  355-363.  doi:10.13305/j.cnki.jts.2019.03.013
    摘要 ( 775 )   PDF (603KB) ( 3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分析了遮阴对浙江省抹茶主产区茶园土壤微生物特征以及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抹茶茶园遮阴后0~20 cm土层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较未遮阴茶园增加,达到显著水平。遮阴茶园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达49.81 g?kg-1,显著高于未遮阴茶园土壤32.50 g?kg-1(P<0.05)。茶园遮阴后可以显著提升土壤脲酶、蔗糖酶、土壤蛋白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P<0.05)。遮阴茶园细菌、真菌等多样性指数和基因型丰富度也高于未遮阴茶园。遮阴可以提升抹茶茶园土壤营养元素含量以及与土壤养分转化密切相关的几类酶的活性,增加表层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有利于受损茶园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全面提升土壤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