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2016年 第3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6-04-15
      
    茶树β-葡萄糖苷酶研究进展
    周汉琛, 雷攀登, 丁勇
    2016, 36(2):  111-118.  doi:10.13305/j.cnki.jts.2016.02.001
    摘要 ( 528 )   PDF (1164KB) ( 3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茶树体内的各种物质代谢、能量传递以及生长发育等都必须有酶的参与,而且酶对茶叶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β-葡萄糖苷酶能够催化茶树糖苷类香气前体的水解反应,产生的茶树香气物质不仅参与茶树对病虫害的防御反应,还是茶叶重要的物质基础。茶树β-葡萄糖苷酶基因在表达部位、亚细胞定位、蛋白结构及系统发育进化等生物信息学方面,与拟南芥、水稻、玉米等植物的β-葡萄糖苷酶基因家族都存在相似性。在非生物和生物逆境胁迫下,茶树β-葡萄糖苷酶基因表达在逆境初期均呈现上调。本文将主要围绕茶树β-葡萄糖苷酶基因生物信息学及基因表达等研究现状,结合β-葡萄糖苷酶在茶叶加工中的变化作一概述。
    EGCG衍生物合成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柳敏, 饶国武, 华允芬
    2016, 36(2):  119-130.  doi:10.13305/j.cnki.jts.2016.02.002
    摘要 ( 736 )   PDF (800KB) ( 6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是茶叶中一类重要儿茶素, 在体外细胞实验及动物体内实验中,表现出多种生物活性。但EGCG的“多羟基”的化学结构具有脂溶性差,生物利用率低以及稳定性差等缺点,影响其被深度利用,而分子修饰能显著的改善EGCG多种理化性质。本文综述了最近国内外EGCG结构修饰的常见方法,合成过程以及相应的药理活性研究,以期为后续EGCG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SCoT标记分析陕西茶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陈熙, 张羽, 李佼, 席彦军, 张颜青
    2016, 36(2):  131-138.  doi:10.13305/j.cnki.jts.2016.02.003
    摘要 ( 545 )   PDF (975KB) ( 2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选用6份有代表性的陕西茶树资源材料,从121条SCoT引物中筛选出38条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高的引物,对陕西省50个茶树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SCoT标记能够揭示材料间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每条引物可检测到4~17个等位位点,平均为11个,38条SCoT引物共扩增出414条DNA片段,其中400条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比率(PPB)为96.62%。每个SCoT位点的遗传多态性信息含量在0.56~0.99之间,平均为0.90。供试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集中在0.59~0.71之间。研究表明,SCoT标记可以用来对茶树进行遗传基础研究,基于SCoT标记的陕西省主要茶树资源遗传多样性较高。
    针芽形绿茶连续化生产线设计与工艺参数优化
    陈根生, 袁海波, 许勇泉, 江用文, 邓余良, 俞燎远, 余书平, 尹军峰
    2016, 36(2):  139-148.  doi:10.13305/j.cnki.jts.2016.02.004
    摘要 ( 468 )   PDF (880KB) ( 3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根据针芽形名优绿茶品质特点及加工特性,集成运用设施摊青装备、电磁内热滚筒杀青机、多级连续理条机、搓叶机、远红外提香机等新型节能高效设备,组建一条实用性强、高效节能、品质优异的针芽形名优绿茶连续化生产线;并对生产线中摊青、杀青、理条、烘焙等关键工序的作业参数进行研究,提出整套针芽形绿茶连续化生产工艺技术。经研究后,得到了最佳工艺参数:摊青温度18~25℃,相对湿度60%~90%;杀青投叶量125 kg·h-1,温度270℃,时长65 s;多级连续理条为240℃(38 Hz),210℃(40 Hz),180℃(45 Hz);滚筒干燥温度40~55℃;烘焙温度100℃,投叶量30 kg·h-1
    光照强度对发酵叶主要生化成分动态变化的影响
    俞露婷, 袁海波, 王伟伟, 陈根生, 滑金杰, 江用文
    2016, 36(2):  149-159.  doi:10.13305/j.cnki.jts.2016.02.005
    摘要 ( 668 )   PDF (1018KB) ( 3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福鼎大白茶一芽二叶鲜叶为原料,设置0 lx、3 000 lx、6 000 lx、9 000 lx、12 000 lx、15 000 lx等6个光照强度处理,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对发酵叶主要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的影响。在发酵过程中,每隔30 min取样,测定茶多酚、黄酮、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儿茶素组分、氨基酸组分和茶黄素组分等含量。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不同光照处理样茶多酚、儿茶素总量均呈现下降的趋势,黄酮、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呈现上升的趋势,可溶性蛋白质总量和茶黄素总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拐点在发酵120 min左右。不同光照强度处理间比较,15 000 lx强光照处理会促进茶多酚和儿茶素组分含量的下降及黄酮、游离氨基酸总量的积累;9 000 lx处理样的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3 000 lx处理样的茶黄素组分总量和茶氨酸比重最高;感官审评结果表明3 000 lx处理样的汤色、滋味等得分最高,品质最优。
    茯砖茶发花微生物生物学特性研究
    赵仁亮, 谭吉慧, 卢秦华, 吴丹, 朱旗
    2016, 36(2):  160-168.  doi:10.13305/j.cnki.jts.2016.02.006
    摘要 ( 473 )   PDF (1509KB) ( 2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在探明湖南省冬夏两季茯砖茶发花期间真菌种群的生长特性及演替规律的基础上,试验对分离鉴定的27株真菌微生物开展了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温度等生物学特性研究,探讨不同菌株菌丝生长及产孢的情况。结果表明,所有的发花微生物均能在茶汁培养基上生长,在不同碳、氮源的培养基上以单糖、二糖和有机氮源为碳、氮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较快且利于产孢,发花微生物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0℃,超过30℃或低于25℃将会抑制生长。但不同发花微生物个体之间又存在着一定差别,表明不同季节茯砖茶发花微生物的种类和演变规律与发花微生物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存在着紧密联系。
    EGCG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刘洪国
    2016, 36(2):  169-174.  doi:10.13305/j.cnki.jts.2016.02.007
    摘要 ( 417 )   PDF (948KB) ( 1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探讨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结果表明,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相比,EGCG组肾功能改善,肾组织病理改变,Wnt3a、β-catenin、p53、p21、MDA、IL-6、IFN-γ和TNF-α表达明显减少,而CAT,GPX和SOD表达明显增加。说明EGCG预处理减轻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与抑制Wnt3a/β-catenin/p53信号通路介导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相关。
    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GC/MS分析普洱大叶种乔木茶花香气成分
    王晨, 吕世懂, 廉明, 孟庆雄
    2016, 36(2):  175-183.  doi:10.13305/j.cnki.jts.2016.02.008
    摘要 ( 660 )   PDF (926KB) ( 3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运用全自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对云南普洱地区生产的大叶种乔木茶花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同时与该类茶树制成的普洱生茶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从普洱大叶种乔木茶花和普洱生茶中鉴定出挥发性成分分别为9种和67种,主要以碳氢化合物和醇类挥发性化合物为主。通过对比发现,普洱大叶种乔木茶花中的挥发性成分均存在于普洱生茶的挥发性成分之中,这些成分均具有一定香气特性。本研究表明,普洱大叶种乔木茶花可作为独立饮品,有类似于茶叶的香味感受,或者可与茶叶混合以提高或改善茶叶产品的香气风味。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红茶干燥中含水率无损检测方法
    陈琳, 董春旺, 高明珠, 叶阳
    2016, 36(2):  184-190.  doi:10.13305/j.cnki.jts.2016.02.009
    摘要 ( 587 )   PDF (1052KB) ( 3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实现工夫红茶干燥中含水率的快速检测,提出了基于近红外光谱红茶干燥中含水率无损检测方法。随机抽取6次干燥处理中的226个样本,进行波长1 000~17 99 nm近红外光谱扫描后按照国标法测定含水率。对原始光谱数据进行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T)预处理,利用全局偏最小二乘法(PLS)、联合区间偏最小二乘法(siPLS),分别构建水分近红外预测模型并验证。结果表明:用两种方法检测含水率,其准确度都可靠,但利用siPLS法将全光谱划分为13个区间,联合4个区间用6个主成分数构建的水分预测模型效果更优,其预测集的相关系数R和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值分别为0.9593和0.0395,说明模型预测精度高,可以实现红茶干燥中含水率的快速无损检测。
    茶树根际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含量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高秀兵, 邢丹, 陈瑶, 周富裕, 赵华富, 陈娟, 郭灿, 周玉锋
    2016, 36(2):  191-200.  doi:10.13305/j.cnki.jts.2016.02.010
    摘要 ( 517 )   PDF (983KB) ( 4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lomalin-related soil protein,GRSP)是由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产生的一种含金属离子的糖蛋白,对维护AMF本身的生理功能以及保持土壤有机碳平衡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极为重要。于贵州4个重点茶区(湄潭县、石阡县、贵定县和都匀市)茶园采集茶树根际土样,采用Bradford法测定茶树根际GRSP,并分析土样的基本理化性质,以了解茶树根际GRSP含量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茶树根际土壤总GRSP(Total glomalin-related soil protein,T-GRSP)和易提取GRSP(Easily extractable glomalin-related soil protein,EE-GRSP)含量因茶树品种、种植区域不同而各异,总体含量分别在5.71~22.84 mg·g-1和2.35~7.91 mg·g-1间,均值分别为12.96 mg·g-1和4.88 mg·g-1。相关性分析发现,T-GRSP与水解氮(Hydrolysable nitrogen,Nh)、速效钾(Available potassium,Ka)和有机质(Organic matter,OM)含量极显著正相关;EE-GRSP与Nh、Ka和OM含量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值显著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表明,不同土壤因子对GRSP的贡献不同,对于T-GRSP的贡献,水解氮>速效磷>有机质;对于EE-GRSP的贡献,水解氮>速效磷。可见,茶树根际GRSP含量丰富,它与土壤因子有密切关系,可通过了解GRSP的含量来评价茶树根际土壤质量。
    EGCG抑制波罗的海希瓦氏菌生物被膜和腐败活性的研究
    叶晓锋, 张芳, 朱军莉, 张蕾, 谢杜梅
    2016, 36(2):  201-209.  doi:10.13305/j.cnki.jts.2016.02.012
    摘要 ( 460 )   PDF (895KB) ( 1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海产品腐败菌波罗的海希瓦氏菌(Shewanella baltica)为对象,评价了儿茶素单体抑制生物被膜的效果,并分析效果最佳的单体对该菌生物被膜和腐败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儿茶素单体均能抑制S. baltica生物被膜形成,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抑制率最高,其最小抑菌质量浓度为40 µg·mL-1,亚抑菌质量浓度10~30 µg·mL-1的EGCG对细菌生长无显著影响。在30 µg·mL-1 EGCG作用下,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信号分子呋喃酮酰硼酸二酯(Autoinducer-2,AI-2)、二酮哌嗪类化合物(Diketopiperazine,DKPs)cyclo-(L-Pro-L-Leu)和cyclo-(L-Pro-L-Phe)活性显著下降(P<0.05),其抑制率分别为63.95%、27.43%和21.94%。亚抑菌浓度EGCG能显著抑制S. baltica生物被膜形成、泳动能力和蛋白酶活性(P<0.05),呈现浓度依赖性,在30 µg·mL-1时抑制率分别为55.18%,66.71%和46.67%。因此,EGCG在亚抑菌浓度下能够干扰S. baltica的QS系统,有效抑制生物被膜形成,减弱致腐能力,研究为EGCG作为新型的QS抑制剂调控食品腐败菌奠定基础。
    基于荧光标记SSR的CID法快速鉴定福建茶树品种
    王让剑, 杨军, 孔祥瑞, 高香凤
    2016, 36(2):  210-218.  doi:10.13305/j.cnki.jts.2016.02.013
    摘要 ( 505 )   PDF (407KB) ( 1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茶树品种真实性鉴定是茶树种质资源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茶树品种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在茶树基因组上按照均匀分布的原则选择45个SSR标记合成荧光标记引物,利用这些标记引物对54个福建无性系茶树品种进行PCR扩增,标记基因型分型后进一步筛选出9个SSR标记核心引物。这批核心引物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均大于0.5,等位位点数在3~5之间,基因型数在5~10之间,属于高度多态性引物且方便进行基因型数据统计,适宜用来进行无性系茶树品种的真实性鉴定。利用其中的6个标记核心引物建立了54个福建无性系茶树品种的品种鉴别图(Cultivar identification diagram,CID),该CID能直观地提供对其中任意品种进行鉴定所需要的标记引物以及相应的标记基因型,且能够方便地进行扩容以用来对更多的无性系茶树品种进行真实性鉴定。利用该方法对无性系茶树品种进行真实性鉴定,操作方便、快速准确、稳定性高、实用性强。本实验所获得的茶树品种鉴定图(CID)对茶树品种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促进茶树品种选育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茶树CsANS基因及其启动子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金琦芳, 陈志丹, 孙威江, 林馥茗, 薛志慧, 黄艳, 唐秀华
    2016, 36(2):  219-228.  doi:10.13305/j.cnki.jts.2016.02.014
    摘要 ( 653 )   PDF (1558KB) ( 2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RACE技术,获得茶树武夷奇种C18叶片花青素合成途径中的花青素合成酶(ANS)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采用染色体步移技术获得该基因的启动子序列。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该基因在不同遮光处理下的表达动态。结果表明,CsANS全长cDNA为1 000 bp,其中ORF(Open Reading Frame)为957 bp,编码320个氨基酸,含有DIOX-N和20G-Fell-Oxy保守功能结构域;分离得到CsANS基因上游调控序列1 010 bp,其含启动子核心元件TATA-box及ACE、GT1-motif、Sp1(光响应元件)、circadian(生物钟相关元件)等与花青素合成途径相关的重要顺式作用元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全光照处理(CK)时表达量较高,75%遮光时表达量较低。说明该基因的表达受光照强弱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