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2018年 第3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8-02-15
      
    茶树耐铝聚铝特性及其机理研究进展
    李勇, 唐澈, 赵华, 倪德江
    2018, 38(1):  1-8.  doi:10.13305/j.cnki.jts.2018.01.001
    摘要 ( 550 )   PDF (686KB) ( 4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酸性土壤占世界可耕作土壤的30%~40%,且呈逐年上升趋势,铝毒是酸性土壤中作物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作为铝富集植物,茶树体内铝含量是其他植物的几十倍,且不表现出根尖生长受抑制及根冠表皮脱落等典型铝毒症状,适宜浓度的铝还能促进茶树的生长。本文主要对茶树铝富集特性、铝在茶树细胞内存在形态及亚细胞分布、茶树对铝的生理响应、茶树耐铝聚铝的可能机理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后续研究思路作了展望。
    红茶加工过程香气变化研究进展
    刘飞, 王云, 张厅, 唐晓波, 王小萍, 李春华
    2018, 38(1):  9-19.  doi:10.13305/j.cnki.jts.2018.01.002
    摘要 ( 910 )   PDF (772KB) ( 9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香气是红茶的重要品质特征,可直接影响品饮者对茶叶等级划分的直观判断。加工过程中,来自糖苷类香气前体物质水解、类胡萝卜素降解、脂肪酸降解、美拉德反应及焦糖化反应等生成的不同种类、比例的挥发性化合物综合作用使红茶表现出丰富多样的香型。本文就红茶加工中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重要工序对香气的影响进行综述,并对红茶香气研究趋势作了展望。
    代谢组学在研究茶叶品质形成中的应用
    虞昕磊, 艾于杰, 曲凤凤, 艾仄宜, 刘淑媛, 陈玉琼, 倪德江
    2018, 38(1):  20-32.  doi:10.13305/j.cnki.jts.2018.01.003
    摘要 ( 1012 )   PDF (795KB) ( 4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代谢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生物体系受内外环境扰动后(基因的改变或环境的变化)产生的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药理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和食品安全等研究领域。近年茶树的代谢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文就植物代谢组学技术在茶树生长发育、茶叶加工过程的品质形成、茶叶功能性评价等方面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认为代谢组学技术将在茶叶品质形成及调控、茶树基因功能注释、茶树良种选育、揭示代谢网络调控机理等研究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茶树CsPAL3基因cDNA全长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唐秀华, 周喆, 唐琴, 陈佳佳, 谢凤, 洪瑶新, 黄诗林, 陈志丹, 孙威江
    2018, 38(1):  33-42.  doi:10.13305/j.cnki.jts.2018.01.004
    摘要 ( 508 )   PDF (990KB) ( 1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由多基因家族编码,是花青素等多酚物质合成途径的起始酶,对其合成具有调控作用。本研究以紫化茶树武夷奇种C18茶树为材料,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CsPAL基因cDNA,命名为CsPAL3(登录号为KY865305),分析其生物信息学特征,并检测不同叶色茶树品种(系)中的花青素总量及茶树PAL家族成员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获得CsPAL3基因全长cDNA为2β518βbp,包含一个完整的2β130βbp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编码709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为稳定亲水性蛋白,预测分子量为77.40βkD,理论等电点为6.26;Blast分析序列发现CsPAL3与芒果的MiPAL相似性最高,为87%。而在同源进化树分析中与芍药的PiPAL亲缘关系较近。紫化茶树的花青素总量和CsPALa、CsPALc、CsPAL3(CsPALe)基因表达量均高于常规绿叶茶树和白化茶树。这表明茶树CsPALa、CsPALc、CsPAL3(CsPALe)基因上调表达可能促进茶树花青素合成积累,使得茶树叶片呈现紫色。
    基于SCoT标记的福建茶树品种(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林伟东, 陈志丹, 孙威江, 杨如兴
    2018, 38(1):  43-57.  doi:10.13305/j.cnki.jts.2018.01.005
    摘要 ( 537 )   PDF (1363KB) ( 3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利用SCoT标记对福建茶树资源进行分析,构建适用于福建茶树资源SCoT-PCR扩增体系。从38条SCoT引物中筛选出的16条多态性引物,构建了55份茶树品种(系)的SCoT标记指纹图谱。对55份材料共扩增出219条条带,多态性条带为216条,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13.8条,多态性比率PPB为93.15%,55份供试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Genetic similarity, GS)介于0.49~0.85,平均为0.67。SCoT标记分析55份供试材料共两个群体的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1.93,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54,Nei基因多样性为0.32,香农指数Shannon为0.48,遗传分化Gst为0.067,基因流Nm为7.01。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4处,将55份茶树资源分成2大类。
    基于SSR标记的白化和黄化茶树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
    王松琳, 马春雷, 黄丹娟, 马建强, 金基强, 姚明哲, 陈亮
    2018, 38(1):  58-68.  doi:10.13305/j.cnki.jts.2018.01.006
    摘要 ( 533 )   PDF (1115KB) ( 3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利用62对SSR引物对16个白化、黄化茶树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初步明确了不同白化、黄化品种的遗传结构,以及SSR标记在白化、黄化品种鉴定上的适用性,为此类茶树品种资源的鉴定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经过对引物筛选和扩增条带的分析,结果显示:具有多态性的55对引物中,共检测出169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检测出的等位基因数为2~5个,平均为3.07个;多态信息含量(PIC)和Shannon信息指数(I)的平均值分别是0.40和0.79;169个等位基因出现频率在3.12%~96.88%之间;16个参试品种的遗传距离在0.086~0.532,品种间遗传结构差异明显;当D≈0.18时,可将16个品种划分为3类,其中大部分亲缘关系相近或地理位置一致的品种聚为一类。此外,笔者根据不同引物的等位基因带型构建了16个白化和黄化茶树品种的分子指纹图谱,并筛选出3对核心引物(TM156、TM508、MSG0380)用于不同白化、黄化茶树品种的鉴定。
    云南白莺山地区茶树遗传多样性研究
    毛娟, 江鸿键, 李崇兴, 马建强, 陈亮
    2018, 38(1):  69-77.  doi:10.13305/j.cnki.jts.2018.01.007
    摘要 ( 476 )   PDF (1029KB) ( 3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云南省云县白莺山地区是大理茶(Camellia taliensis)、阿萨姆茶(C. sinensis var. assamica)及中间过渡形态茶树广泛分布的区域。本研究利用30个SSR核心标记分析了130份白莺山地区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共检测到202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A)为6.73,期望杂合度(HE)为0.6135,近交系数(Fis)为–0.1745,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652,基因多样性(H)为0.6112。通过模拟不同样本数量,计算遗传多样性参数与样本量变化的回归曲线,发现样本量在40个时,能较好地反映白莺山茶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白莺山地区茶树的遗传多样性及取样策略,对茶树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具有积极意义。
    山东茶园土壤高活性解钾细菌的筛选鉴定及肥效研究
    韩晓阳, 周波, 董玉惠, 张丽霞, 侯剑, 向勤锃, 黄晓琴
    2018, 38(1):  78-86.  doi:10.13305/j.cnki.jts.2018.01.008
    摘要 ( 474 )   PDF (477KB) ( 4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了筛选到适合山东茶园土壤环境的解钾菌株,以提高土壤钾素的高效转化效率,本研究经过菌株富集、分离、纯化等步骤,从山东茶园土壤中分离出9株解钾细菌。通过有效钾含量比较和菌株分类,筛选出1株活性最强菌株K2,经鉴定K2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发酵试验表明,菌株K2最适宜生长的条件为pH值6.0,温度35℃,以麦芽糖、淀粉、玉米粉为碳源,酵母膏为氮源。施用该菌剂后土壤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比对照最大分别提高28.40%和28.49%。茶叶产量最大提高36.30%,同时茶叶中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酚氨比值降低,有利于茶叶品质的提升。菌株K2可能是一株茶园土壤高效解钾细菌,可作为后续进一步研究茶园专用微生物菌剂的参考。
    围小丛壳菌山茶专化型与葡萄座腔菌复合侵染引致茶褐枯病
    张永乐, 刘会香, 许永玉, 何邦令, 郑金柱
    2018, 38(1):  87-93.  doi:10.13305/j.cnki.jts.2018.01.009
    摘要 ( 606 )   PDF (1038KB) ( 2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在山东日照东港区茶园茶树叶部发现一种新病害。感病部位缢缩,畸形,病斑褐色,坏死,命名为茶褐枯病。取病健交界处采用组织分离法共获得两种微生物,编号为RC4、RC3,分离率分别为67.1%和32.9%。结合微生物形态学、培养学、多基因序列分析和柯赫氏法则验证,明确该病害由围小丛壳菌山茶专化型(Glomerella cingulata f. sp. camelliae)和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复合侵染引起。这也是首次在茶树叶部发现B. dothidea的危害。
    茶天牛食物源引诱剂的筛选与应用技术研究
    边磊, 吕闰强, 邵胜荣, 蔡晓明, 陈宗懋
    2018, 38(1):  94-101.  doi:10.13305/j.cnki.jts.2018.01.010
    摘要 ( 434 )   PDF (756KB) ( 4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茶天牛(Aeolesthes induta Newman)发生危害严重影响茶树寿命和茶叶产量,如何高效地防治茶天牛已成为近年来有机茶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选择糖醋酒液、白糖和蜂蜜为食诱剂成分,筛选出蜂蜜20倍稀释液最适合用于诱集茶天牛成虫,高峰期每7βd的平均诱虫量可达(60.3±15)头,且雌虫数量是雄虫的2倍;应用技术研究结果显示,添加农药对搭配水盆诱捕器的食诱剂无显著增效作用,诱捕器的悬挂高度以平行或高于茶棚30βcm为宜,雨天食诱剂对天牛成虫的日诱集量会下降86%以上。本研究筛选出的食诱剂效果显著、成本低、使用方便,可用于今后茶园茶天牛的监测和防治。
    茶叶调节SREBPs的降脂作用
    潘联云, 鹿颜, 龚雨顺
    2018, 38(1):  102-111.  doi:10.13305/j.cnki.jts.2018.01.011
    摘要 ( 488 )   PDF (1101KB) ( 5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茶叶可调节不同组织的脂质代谢,抑制肠道消化吸收脂质,起到降脂减肥作用。茶叶对脂质代谢途径具有显著影响,主要通过调控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s)及其上下游因子表达,影响脂质合成和分解,从而降低脂肪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