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2013年 第3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3-02-28
      
    儿茶素分子修饰方法及应用进展
    龙丹, 江和源, 张建勇, 白艳, 王伟伟
    2013, 33(1):  1-12.  doi:10.13305/j.cnki.jts.2013.01.013
    摘要 ( 514 )   PDF (908KB) ( 4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茶叶中所富含的儿茶素类物质,在体外细胞试验及动物体内试验中,表现出种种生物活性,但由于其“多羟基”的化学结构限制了应用范围。本文首先简要概括了应用于儿茶素分子修饰的常用方法,随后分别对修饰后儿茶素在食品、药品、日化领域中的应用实例进行归纳总结。
    指纹图谱技术在茶叶研究上的应用
    刘英, 吴曙光, 尹州, 吴广红, 曹丽芬
    2013, 33(1):  13-20.  doi:10.13305/j.cnki.jts.2013.01.009
    摘要 ( 623 )   PDF (593KB) ( 2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茶叶品质难辨易形成混乱的市场局面,制约了茶产业现代化发展进程。近年来,指纹图谱技术在茶叶感官品评、质量控制和产地判别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为茶叶的品质鉴定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文章就茶叶指纹图谱技术方法进行了综述,包括气相色谱(GC)、高效液相色谱(HPLC)、毛细管电泳(CE)、红外(IR)及近红外光谱(NIR)、核磁共振(NMR)等,并对指纹图谱技术在茶叶应用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其今后的发展做出了展望,为指纹图谱技术在茶叶上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茉莉花茶主要品质成分定量近红外光谱分析模型的建立
    陈美丽, 张俊, 龚淑英, 唐德松, 张颖彬, 顾志蕾
    2013, 33(1):  21-26.  doi:10.13305/j.cnki.jts.2013.01.002
    摘要 ( 728 )   PDF (580KB) ( 3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选择有代表性的112个茉莉花茶茶样为实验材料,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茶多酚总量(TP)、游离氨基酸总量(AA)、咖啡碱(CAFF)、水浸出物(water extract)、没食子酸(GA)、没食子儿茶素(G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素(C)、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这13种品质成分的含量建立定量分析模型。结果显示,除CG的模型综合评价指标Q值为0.7702以外,其余的Q值为0.8~0.9。经外部检验,CAFF和GCG的真实值与预测值的相关系数R为0.7~0.8,GC、EGCG、ECG、CG为0.8~0.9,其余均达0.9以上,模型效果较好,为简便快速地测定茉莉花茶品质成分的含量提供了新思路。
    复合酶解辅助乙醇提取茶多酚工艺研究
    谢蓝华, 肖南, 张嘉怡, 江东文, 杜冰, 杨公明
    2013, 33(1):  27-33.  doi:10.13305/j.cnki.jts.2013.01.001
    摘要 ( 603 )   PDF (624KB) ( 2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单枞茶为实验材料,研究复合酶解辅助乙醇提取茶多酚的工艺条件,考察酶解温度、酶添加量、酶解pH、酶解时间、乙醇质量分数、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8个单因素对茶多酚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优化提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酶解温度60℃、酶添加量3.5%、酶解pH4.8的条件下酶解预处理3βh后,在乙醇质量分数为60%、提取温度为70℃、料液比为1︰50的条件下提取1.5βh,茶多酚的提取率达25.82%,与传统水提法相比,茶多酚提取率提高了69.87%。
    酶促合成茶黄素的茶鲜叶酶源筛选
    龚志华, 陈栋, 朱盛尧, 陈凌, 陈朵, 李徐, 肖文军
    2013, 33(1):  34-39.  doi:10.13305/j.cnki.jts.2013.01.003
    摘要 ( 561 )   PDF (589KB) ( 2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通过对不同季节、不同采摘标准的20个茶树品种鲜叶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及其同工酶分析,筛选出了3种PPO活性较高的茶鲜叶原料,然后以其匀浆液以及在匀浆液中添加速溶绿茶的方法,以催化速溶绿茶酶促合成茶黄素的效率为标准筛选了酶促合成茶黄素的茶鲜叶酶源。结果表明,各茶树品种茶鲜叶PPO活性以夏季一芽二叶较高,酶活性较高的3个品种依次为政和大白茶、福云6号及桃源大叶;不同品种茶鲜叶的PPO同工酶在谱带数目、迁移率和谱带染色深浅3个方面有差异,20个品种有2条相同的同工酶带,其Rf值分别为0.27和0.53,政和大白茶、桃源大叶、福云6号均有5条明显的同工酶带,且以政和大白茶的谱带染色最深;单位质量的政和大白茶鲜叶匀浆液自身酶促合成茶黄素的量高于桃源大叶与福云六号;参加酶促反应合成茶黄素的儿茶素主要为EC、EGCG和ECG;添加速溶绿茶作为底物合成茶黄素的量远高于茶鲜叶自身酶促合成茶黄素的量,其中政和大白茶反应体系中茶黄素的质量浓度达212.01βmg/L,为自身酶促合成茶黄素质量浓度(39.05βmg/L)的5.43倍。
    安吉白茶多糖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研究
    夏道宗, 张元君, 倪达美, 居梦婷
    2013, 33(1):  40-44.  doi:10.13305/j.cnki.jts.2013.01.008
    摘要 ( 551 )   PDF (527KB) ( 2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选用MTT法研究了安吉白茶多糖的体外抗肿瘤活性;采用建立小鼠移植瘤模型,通过测定安吉白茶多糖对荷瘤小鼠抑瘤率和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研究其体内抗肿瘤活性和免疫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安吉白茶多糖体外能显著抑制S180细胞的生长,且具有剂量依赖关系。体内试验表明,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安吉白茶多糖对小鼠S180实体瘤和H22腹水型肝癌移植瘤的生长均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对荷瘤小鼠脾指数和胸腺指数也有较强增高作用。体内免疫调节试验结果显示,安吉白茶多糖可使荷S180实体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显著升高(P<0.05)。
    黑茶对胎牛血清诱导脂肪变性的HepG2细胞的影响
    李苏, 朱楠楠, 刘仲华, 蒋华军
    2013, 33(1):  45-52.  doi:10.13305/j.cnki.jts.2013.01.004
    摘要 ( 495 )   PDF (1015KB) ( 4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利用含有50%的胎牛血清的培养液处理HepG2细胞48βh,建立非酒精性脂肪变性细胞模型,分别从噻唑兰染色吸光度法(MTT值)、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3个方面评价茯砖提取物(FZ)、六堡茶提取物(LB)、青砖茶提取物(QZ)、千两茶提取物(QL)清除肝细胞脂肪堆积的作用。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加药处理组细胞的脂质堆积有缓解趋势,茯砖茶、六堡茶、千两茶、青砖茶提取物都可显著降低细胞内TG累积(P<0.01);而茯砖、青砖茶提取物对TC的清除效果较好(P<0.01),千两茶与六堡茶效果不明显。以上结果表明,黑茶提取物通过降低细胞内的脂类堆积,可能起到缓解脂肪变性的作用。
    清香型乌龙茶品质形成过程中香气组成化学模式的动态变化规律
    陈林, 张应根, 陈键, 邬龄盛, 王振康, 尤志明
    2013, 33(1):  53-59.  doi:10.13305/j.cnki.jts.2013.01.005
    摘要 ( 485 )   PDF (387KB) ( 3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分别以金观音和黄观音品种春茶新梢为供试材料,对香气成分在茶树新梢生育及清香型乌龙茶制作过程中的含量变化进行GC-MS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供试鲜叶及清香型乌龙茶在制品共可检出香气成分365种,其与癸酸乙酯峰面积比值经数据标准化预处理后,再行相似度分析(夹角余弦)、聚类分析(欧氏距离-近邻法)和主成分分析,均可获得较为一致的可视化模式识别结果。金观音和黄观音茶样可按品种划分成两个类群,不同生育期芽叶香气组成化学模式存在较大差异,且能与清香型乌龙茶在制品进行较好区分。金观音和黄观音茶样的橙花叔醇、香叶醇、法呢烯和植醇等香气成分含量有较大差异。香叶醇和芳樟醇伴随茶树新梢生育呈递减趋势;橙花叔醇、吲哚和法呢烯在清香型乌龙茶制作过程中大幅增加。由此可见,清香型乌龙茶香型品质的形成不仅与茶树品种和芽叶嫩度有关,还受制茶工艺技术的影响。
    风道口流场对茶叶漂移轨迹及风选质量影响分析
    张宪, 杨韬, 乔欣, 钟江, 欧长劲, 王世峰, 赵章风
    2013, 33(1):  60-66.  doi:10.13305/j.cnki.jts.2013.01.006
    摘要 ( 482 )   PDF (730KB) ( 3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提高茶叶风选质量,以空气动力学为基础,将茶叶颗粒简化近似为球形颗粒;通过数值计算,研究不同重量的茶叶颗粒在不同的风道口流场(不同风速分布)作用下的漂移轨迹、水平漂移规律,以及风向角对茶叶风选质量的影响,并进行了相关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在风选室相同情况下,风速按上小下大分布,茶叶颗粒群的有效漂移距离大于其他风速分布方案;风向角α=16.3°,风速分布系数β=0.17为最佳风口流场参数组。本研究为优化设计茶叶风选机提供了理论基础。
    含茶多酚的大豆分离蛋白涂膜对甜樱桃保鲜效果的影响
    刘开华, 张宇航, 邢淑婕
    2013, 33(1):  67-73.  doi:10.13305/j.cnki.jts.2013.01.014
    摘要 ( 481 )   PDF (912KB) ( 3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将天然抑菌抗氧化物质茶多酚添加到大豆分离蛋白中制成复合涂膜液,以感官指标、硬度、腐烂指数、可溶性固形物和VC含量为质量指标定期取样分析测定,研究所制成的涂膜液在室温条件下对甜樱桃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含茶多酚的大豆分离蛋白复合涂膜液能较好地保持贮藏樱桃的感官品质,降低甜樱桃在贮藏期间的腐烂率,延缓果实硬度、VC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下降,从而延长果实的保鲜期。5%的大豆分离蛋白溶液中添加200βmg/kg茶多酚制得的涂膜液保鲜效果显著,和对照相比,可将甜樱桃的室温保鲜期从2βd延长至8βd。
    浙江省绿茶主产区茶园施肥现状及建议
    马立锋, 陈红金, 单英杰, 姜铭北, 张耿苗, 吴林土, 阮建云, 吕健飞, 石元值, 潘理勋, 黄承沐, 刘林敏, 梁碧元, 王美琴, 潘建清
    2013, 33(1):  74-84.  doi:10.13305/j.cnki.jts.2013.01.010
    摘要 ( 644 )   PDF (871KB) ( 4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2009~2010年对浙江省绿茶主产区的诸暨市、嵊州市、淳安县、开化县、永嘉县、建德市、长兴县、衢州市、绍兴县、松阳县、武义县、富阳市、西湖区等13县市(区)的茶场(茶农)茶园施肥情况作了调查。从调查的县市(区)情况来看,茶园施肥存在几大特点:(1)主要肥料品种为尿素、复合肥、有机肥(包括农家肥、菜饼)。(2)施肥方式以撒施为主,有机肥和复合肥作追肥施,施肥时间、次数随意性大。(3)浙江省绿茶主产区茶园氮肥(纯N)施用量不足(占30%)或者过量(占41%)情况比较严重;土壤磷富集情况比较严重(占50.4%);土壤缺钾情况比较严重(占48.8%);施肥投入与产出并不成正比。针对浙江省茶园施肥现状,笔者提出了施肥建议及施肥技术措施。
    茶园滴灌施肥的增产提质及土壤养分效应研究
    唐颢, 吴家尧, 黎健龙, 吴利荣, 唐劲驰
    2013, 33(1):  85-90.  doi:10.13305/j.cnki.jts.2013.01.011
    摘要 ( 438 )   PDF (527KB) ( 3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常规施肥作为对照,设计3个不同氮素用量(450、300、150βkg/hm2),研究了茶园滴灌施肥对茶叶产量、品质及土壤养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施肥处理比对照增产3.4%~9.3%,施氮量与产量间呈明显正相关,以年施氮量300~450βkg/hm2产量较高,滴灌施肥对茶叶品质影响不显著。滴灌施肥处理成熟叶含氮量显著高于对照,且季节性差异明显,秋茶﹥夏茶﹥春茶,滴灌施肥可促进茶树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施肥方式对土壤pH值影响显著,滴灌施肥处理土壤pH值明显高于对照,可能因其氮素利用率较高而有助于减弱无机氮对土壤的酸化作用。
    茶园土壤高活性氨化菌的筛选鉴定及特性研究
    韩晓阳, 李智, 汪强强, 张丽霞
    2013, 33(1):  91-98.  doi:10.13305/j.cnki.jts.2013.01.012
    摘要 ( 538 )   PDF (730KB) ( 3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经过菌株富集培养、分离纯化等一系列步骤,从山东茶园土壤中分离出33株氨化细菌菌株。经过活性比较和菌株分类,从中选出3株不同种属的高活性菌株。通过对其进行形态特征、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及16βS rDNA测序,初步鉴定菌株SNT3属于芽孢杆菌属,菌株SNT6属于微小杆菌属,菌株SNT33属于不动杆菌属。同时对菌株的生长环境以及氨化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菌株SNT3、SNT6和SNT33适宜的pH依次为5~8.5、6~8.5、5~7;3株菌株的最适宜生长温度为35℃;在氨化能力方面,菌株SNT3高于菌株SNT6、SNT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