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银方, 宋昌琪, 刘林敏, 等. 中国茶园蜘蛛种类研究[J]. 茶叶科学, 2000, 20(1): 59-66.
|
[2] |
陈银方, 宋昌琪, 刘文炜, 等. 中国茶园蜘蛛调查和保护研究综述[J]. 浙江农业科学, 2004(6): 343-345.
|
[3] |
曾明森, 吴光远, 王庆森, 等. 福建茶园蜘蛛种类与种群动态的初步研究[J]. 贵州科学, 2008, 26(2): 36-38.
|
[4] |
张觉晚, 王沅江. 茶园蜘蛛优势种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控制效应[J]. 茶叶通讯, 1992(3): 8-10.
|
[5] |
张觉晚. 捕食小绿叶蝉的茶园蜘蛛种群动态研究[J]. 茶叶通讯, 1996(2): 21-23.
|
[6] |
戴轩. 假眼小绿叶蝉的天敌蜘蛛种类及其物种多样性研究[J]. 昆虫天敌, 1999, 21(4): 164-169.
|
[7] |
赵冬香, 陈宗懋, 程家安. 迷宫漏斗蛛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捕食功能反应[J]. 植物保护, 2001, 27(4): 1-3.
|
[8] |
韩宝瑜. 茶园黑刺粉虱天敌名录及对该害虫的制约[J]. 安徽农业科学, 1996, 24(1): 40-41, 43.
|
[9] |
王义平, 陈学新, 柯俊华. 浙江茶树黑剌粉虱的发生危害及天敌的研究[J]. 昆虫天敌, 2001, 23(4): 162-165.
|
[10] |
林海清, 尤民生, 陈李林. 草间小黑蛛对茶蚜的捕食功能反应[J]. 华东昆虫学报, 2007(1): 44-47.
|
[11] |
潘亚飞, 赵敬钊. 斜纹猫蛛对茶尺蠖幼虫捕食作用的初步研究[J]. 蛛形学报, 1996, 5(2): 149-153.
|
[12] |
王国昌, 孙晓玲, 董文霞, 等. 不同温度下鞍形花蟹蛛亚成蛛对茶尺蠖3日龄幼虫的捕食功能[J]. 茶叶科学, 2010, 30(3): 173-176.
|
[13] |
刘杰, 陈建, 彭宇, 等. 陷阱法调查棉田蜘蛛的分布动态[J]. 昆虫知识, 2006, 43(3): 300-304.
|
[14] |
丁岩钦. 昆虫数学生态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4: 438-470.
|
[15] |
Shannon CE, Weaver W.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M].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49.
|
[16] |
Peilou EC. Mathematical Ecology, 2nd[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1977: 309-326.
|
[17] |
Magurran AE.Ecological diversity and its measurement[M].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8.
|
[18] |
Berger WH, Parker FL.Diversity of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in deep-sea sediments[J]. Science, 1970, 168: 1345-1347.
|
[19] |
罗庆成. 灰色关联与应用[M]. 南京: 江苏科技出版社, 1989: 8-50.
|
[20] |
唐启义, 冯明光. 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491-510.
|
[21] |
朱璧然, 王定锋, 刘丰静, 等. 福建省蜘蛛新纪录及其地理分布[J]. 茶叶科学技术, 2011(2): 29-30.
|
[22] |
李巍巍, 刘玉, 张丽霞, 等. 泰山茶园蜘蛛种类调查及优势种动态分析[J]. 茶叶科学, 2012, 32(4): 341-346.
|
[23] |
黄安平, 周凌云, 王沅江, 等. 陷阱法调查茶园蜘蛛多样性及种群动态[J]. 茶叶通讯, 2012, 39(2): 12-16.
|
[24] |
颜亨梅, 尹长民, 王洪全. 武陵山地区蜘蛛群落多样性的研究[J].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1994, 17(3): 65-71.
|
[25] |
赵敬钊. 温度对蜘蛛个体发育的影响[J]. 蛛形学报, 2001, 10(1): 58-64.
|
[26] |
赵敬钊, 刘凤想, 常瑾, 等. 温度对蜘蛛繁殖力和实验种群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02, 22(9): 1470-1477.
|
[27] |
刘凤想, 肖群支, 常瑾, 等. 蜘蛛抗逆能力的研究[J]. 蛛形学报, 2005, 14(1): 42-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