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新超, 陈亮, 杨亚军. 广西茶树资源生化成分多样性分析[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0, 11(3): 309-314. [2] 张金霞, 丁兆堂, 洪永聪, 等. 黄山群体种自然杂交后代儿茶素组分的变异特性[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0, 11(6): 736-740. [3] 闵彩云, 贾尚智, 金孝芳, 等. 优质茶树资源创新与育种[J]. 湖北农业科学, 2009, 48(11): 2769-2771. [4] 鄢东海, 罗显扬, 魏杰, 等. 贵州地方茶树资源生化成分多样性及绿茶品质[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3): 81-85. [5] 唐一春, 宋维希, 季鹏章, 等. 高茶多酚茶树种质资源的鉴定及评价[J]. 西南农业学报, 2009, 22(5): 1271-1273. [6] 唐一春, 宋维希, 艾兵, 等. 低咖啡碱茶树种质资源的鉴定和评价[J]. 西南农业学报, 2010, 23(4): 1051-1054. [7] 黄意欢, 叶银芳, 包先进. 茶学实验技术[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 129-131. [8] 刘仲华, 黄建安. 儿茶素提制工艺技术研究[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7, 23(6): 537-542. [9] Poole R W.An introduction to quantitative ecology[M]. New York: MoGraw-Hill, 1974. [10] 阮宇成, 程启坤. 茶儿茶素的组成与绿茶品质的关系[J]. 园艺学报, 1964(3): 287-300. [11] 杨亚军. 品种间茶多酚含量差异及其与茶叶品质关系的探讨[J]. 中国茶叶, 1989, 11(5): 8-10. [12] 杨亚军. 茶树育种品质早期化学鉴定: Ⅰ 鲜叶的主要生化组分与红茶品质的关系[J]. 茶叶科学, 1990, 10(2): 127-131. [13] 杨亚军. 茶树育种品质早期化学鉴定: Ⅱ 鲜叶的主要生化组分与红茶品质的关系[J]. 茶叶科学, 1991, 11(2): 59-64. [14] 陆锦时, 魏芳华, 李春华. 茶树品种主要化学成分与品质的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1994, 7(增刊): 1-5. [15] 林金科, 郑金贵, 陈荣冰, 等. 高EGCG含量的特异茶树种质资源的筛选与研究[J]. 作物学报, 2005, 31(11): 1511-1517. [16] 龚志华, 田娜, 肖文军. 茶树优异资源筛选研究[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4, 30(6): 576-578. [17] 王云, 罗凡, 李春华, 等. 高抗优质绿茶新品系天府28号和天府11号选育研究[J]. 中国茶叶, 2003, 25(6): 2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