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易超然, 卫中庆. 咖啡因的药理作用和应用[J].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5, 18(3): 270-272. [2] 蒲晓亚, 袁毅君, 王廷璞, 等. 茶叶的主要呈味物质综述[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1, 31(2): 40-44. [3] 王玉, 李倩, 丁兆堂, 等. 不同采摘期崂山绿茶主要品质化学因子构成及变化研究[J].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9, 26(3): 212-214. [4] 王新超, 马春雷, 姚明哲, 等. 影响绿茶季节间品质差异的生化因子探析[J]. 西北植物学报, 2011, 31(6): 159-167. [5] 李晓东, 汪东风, 匡新, 等. 南茶北引茶叶品质变化的初步研究[J]. 科技与生活, 2010, 2(4): 8-10. [6] 张健, 荣绍丰, 龚钢明. 不同茶叶中茶氨酸含量的测定比较[J]. 食品科学, 2008, 29(4): 335-337. [7] 康海宁, 陈波, 韩超, 等. HPLC法测定茶叶水提液中五种儿茶素和咖啡碱及其用于茶叶分类的研究[J]. 分析测试学报, 2007, 26(2): 211-215. [8] 莫燕霞. 不同生长期内茶叶中茶多酚含量的变化研究[D]. 杭州: 浙江工业大学, 2008: 50-64. [9] 周卫龙, 孙安化, 钟萝. GB/T 8303—2002 茶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测定[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111-112. [10] 周卫龙, 徐建峰, 许凌. GB/T 8313—2008 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测定方法[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 1-3. [11] 周卫龙, 孙安化, 钟萝. GB/T 8312—2002 茶咖啡碱测定[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146-147. [12] 阮宇成, 程启坤. 茶儿茶素的组成与绿茶品质的关系[J]. 园艺学报, 1964, 3(3): 278-300. [13] 施兆鹏, 刘仲华. 夏茶苦涩味化学实质的数学模型探讨[J]. 茶叶科学, 1987, 7(2): 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