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choonhoven LM, Van Loon JJA, Dicke M.Insect-Plant Biology[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2] 钦俊德, 王琛柱. 论昆虫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和进化的关系[J]. 昆虫学报, 2001, 44(3): 360~365. [3] 韩宝瑜, 崔林. 茶园黑刺粉虱自然种群生命表[J]. 生态学报, 2003, 23(9): 1781~1790. [4] 黄建, 罗肖南, 黄邦侃, 等. 黑刺粉虱及其天敌的研究[J]. 华东昆虫学报, 1999, 8(8): 35~40. [5] 王义平, 陈学新, 何俊华. 浙江茶树黑刺粉虱的发生为害及天敌的研究[J]. 昆虫天敌, 2001, 23(4): 162~165. [6] 伊勇, 涂建华, 邬忠礼, 等. 四川茶园黑刺粉虱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6, 18(6): 622~624. [7] 唐美君. 黑刺粉虱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 2001, 21(1): 4~6. [8] 陈雪芬, 孙椒德, 吴光远, 等. 黑刺粉虱综合防治技术[J]. 茶叶科学, 1997, 17(1): 15~20. [9] 王庆森, 陈常颂, 吴光远, 等. 黑刺粉虱对茶树品种的选择性[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2006, 35(3): 251~253. [10] 陈常颂, 王庆森, 黄建, 等. 茶树品种新梢主要生化成分与黑刺粉虱选择性的关系[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2007, 36(6): 576~580. [11]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茶树生理及茶叶生化手册[M]. 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3. 39~41. [12] 唐启义, 冯明光. 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