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岳鹏翔, 江春柳. 茶饮料发展对中国茶产业的推动作用[G]//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 中国茶叶学会, 国家茶产业工程技师研究中心. 技术创新与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2009: 176. [2] 骆锐, 邵宛芳, 昊红. 茶饮料沉淀的成因与澄清技术的应用[J].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12): 95-98. [3] 方元超, 梅丛笑, 杨朝伟. 茶汤色、香、味的变化机理及提高茶汤品质的方法[J]. 冷饮与速冻工业, 2000, 6(4): 19-21. [4] 师大亮, 余继忠, 郭敏明. 茶乳酪的形成机理及解决途径[J]. 杭州农业科技, 2007(2): 22-24. [5] 周正科, 陆锦时. 不同茶树品种针、扁、卷曲形名茶主要化学成分变化[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8, 11(3): 71-76. [6] 陆锦时, 魏芳华, 李春化. 茶树品种主要化学成分与品质关系的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1994, 7(增刊) : 125. [7] LIANG Yue-rong, LU Jian-liang, ZHANG Ling-yun.Comparative study of cream in infusions of black tea and green tea [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2, 37(6): 627-634. [8] 王振锋, 王淮东, 徐广印, 等. 基于非线性主成分分析法的区域物流发展综合评价模型[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6, 40(5): 553-556. [9] 尹军峰, 林智, 谭俊峰. 绿茶初制工艺与饮料适制性的研究[J]. 饮料工业, 2003, 6(3): 22-29. [10] 张凌云. 不同茶树品种绿茶饮料适制性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03. [11] 毕彩虹, 杨坚. 茶汤中茶乳酪现象的机理及其解决途径[J]. 福建茶叶, 2006(4): 22-23. [12] 阎守和. 速溶茶生物化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0: 62. [13] 郭炳莹, 程启坤. 茶汤组分与金属离子的络合性能[J]. 茶叶科学, 1991, 11(2): 139-144. [14] 陆建良, 梁月荣, 龚淑英, 等. 茶汤色差与茶叶感官品质相关性研究[J]. 茶叶科学, 2002, 22(1): 57-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