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何晓燕. 普洱茶概说[J]. 茶叶机械杂志, 1995(3): 9-11. [2] 吴少雄, 郭祀远, 李琳, 等. 普洱茶营养成分分析及营养学评价[J]. 中国公共卫生, 2006, 22(7): 826. [3] 何国藩, 林月婵. 普洱茶对肠段的舒缩推进运动和胃蛋白酶分泌的影响[J]. 中国茶叶, 1988, 10(2): 6-8. [4] 屠幼英, 须海荣, 梁慧玲, 等. 紧压茶对胰酶活性和肠道有益菌的作用[J]. 食品科学, 2002(10): 113-117. [5] 陈文峰, 屠幼英, 吴媛媛, 等. 黑茶紧压茶浸提物对胰蛋白酶活性的影响[J]. 中国茶叶, 2002, 24(3): 16-17. [6] 刘素英, 关明杰, 杨文杰. 砖茶对大鼠体重和血脂的影响[J].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02, 18(3): 177-178. [7] 刘勤晋, 司辉清, 钟颜麟. 普洱茶营养保健作用的研究[J]. 食品科学, 1994(5): 36-37. [8] 翟所强, 顾瑞, 仇春燕,等. 黑茶对老年人血脂和听力影响的临床观察[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1994, 2(1): 22-23. [9] 宋鲁彬, 黄建安, 刘仲华, 等. 中国黑茶对PPARs的作用研究[J]. 茶叶科学, 2008, 28(5): 319-325. [10] 赵龙飞, 周红杰, 安文杰, 等. 云南普洱茶保健功效的研究[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5(2): 114-118. [11] 黄桂枢. 中国普洱茶文化研究[M].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1994. [12] 王镇恒. 中国名茶志[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13] 刘勤晋, 周才琼, 许鸿亮, 等. 普洱茶后发酵作用[J].茶叶科学, 1986, 6(2): 55-56. [14] 陈宗道, 刘勤晋, 周才琼. 微生物与普洱茶发酵[J]. 中国茶叶, 1988, 10(4): 4-7. [15] 赵龙飞, 周红杰. 酵母菌在普洱茶品质形成中的作用初探[J]. 茶苑, 2003(2): 4-6. [16] 周红杰, 李家华, 赵龙飞, 等. 后发酵过程中主要微生物对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的研究[J]. 茶叶科学, 2004, 24(3): 212-218. [17] 王增盛, 施兆鹏, 刘仲华, 等. 论茯砖茶风味品质的形成机理[J]. 茶叶科学, 1991, 11(S1): 1-9. [18] 周德庆. 微生物学实验手册[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 [19] 魏景超. 真菌鉴定手册[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9. [20] 赵亚华, 高向阳. 生物化学实验技术教程[M].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21] 黄意欢. 茶学实验技术[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 [22] 宋鲁彬. 云南普洱茶后发酵中微生物的生长变化及作用的研究[M]. 昆明: 云南农业大学, 2004. [23] 刘仲华, 黄建安, 施兆鹏. 黑茶初制中主要酶类的变化[J]. 茶叶科学, 1991, 11(S1): 17-22. [24] 王增盛, 谭湖伟, 施玲. 黑茶初制中茶多酚和碳水化合物的变化[J]. 茶叶科学, 1991, 11(S1): 29-33. [25] 梁名志, 夏丽飞, 陈林波, 等. 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指标的变化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10): 321-3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