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高永贵, 杨贤强, 周树红. 试论茶多酚清除生物自由基的高效性[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1999, 11(2): 82-86.
|
[2] |
郑笑男. 茶多酚抗氧化功能及保护实验性肝损伤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29: 126-128.
|
[3] |
刘寅. 酵母对茶多酚吸附性能的研究[D]. 无锡: 江南大学, 2010: 1-32.
|
[4] |
朱兴一, 刘晓平. 竹叶纤维吸附法制备茶多酚的研究[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2013, 41(6): 605-609.
|
[5] |
王兆丰, 张继. 酸性白土吸附茶多酚中咖啡因的工艺研究[J]. 中成药, 2013, 35(1): 193-197.
|
[6] |
杨晓慧. 交联PVP凝胶吸附茶多酚的研究[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 8(4): 43-46.
|
[7] |
尹卓林. 多孔淀粉的制备及其吸附应用研究[D]. 济南: 齐鲁工业大学, 2013: 13-17.
|
[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 茶多酚的测定[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 1-5.
|
[9] |
吴培龙, 张黎明, 杨鑫, 等. 玉米多孔淀粉对茶多酚的吸附性能研究[J]. 现代食品科技, 2010(9): 938-941.
|
[10] |
傅献彩, 沈方霞, 姚天扬, 等. 物理化学:下册[M]. 4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14-317.
|
[11] |
王彩荣. 大孔交联酰胺类聚合物对苯酚氢键吸附机理的研究[J]. 化学通报, 2012, 75(2): 180-183.
|
[12] |
许舒雯, 彭丽华, 陈龙胜, 等. 黄山贡菊水提液的抗氧化活性及与黄酮含量的量效关系研究[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14(3): 23-26, 7.
|
[13] |
王学江, 张全兴, 赵建夫, 等. 水杨酸生产废水的治理与资源化[J].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5(1): 62-67.
|
[14] |
Wenchuan DING, Wenlong PENG.Effects of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 on Cr (VI) sorption onto phosphorus-rich sludge biochar[J]. 中国环境科学与工程前沿: 英文版, 2014(3): 379-385.
|
[15] |
Djelloul MENDIL, Hadj LAHMAR, Laifa BOUFENDI.Spatial Evolution Study of EEDFs and Plasma Parameters in RF Stochastic Regime by Langmuir Probe[J]. 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 英文版, 2014(9): 837-842.
|
[16] |
李家政, 孙江晓, 史作清. 氢键吸附及其展望[J]. 离子交换与吸附, 2001, 17(6): 561-5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