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2009年 第2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9-06-15
      
    茶叶抗癌研究二十年
    陈宗懋
    2009, 29(3):  173-190.  doi:10.13305/j.cnki.jts.2009.3.001
    摘要 ( 557 )   PDF (462KB) ( 5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对茶叶抗癌研究的世界进展进行了分析和综述。从1987年日本富田熏最早报道茶叶提取物可以抑制人体癌细胞起,全世界约发表了4000~5000篇关于茶叶抗癌的研究论文。作者将这些研究分为四个阶段: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中期主要集中在活体外、活体内以及临床实验,九十年代中期到新世纪初主要在流行病学研究和抗癌机理的研究,新世纪初继续进行抗癌机理研究同时进行活性成分在动物和人体内的代谢、运转和归宿的研究,从2004年起开始了儿茶素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和改造以期提高其生物可利用性和生物活性。本文重点对2003年以来的文献分流行病学实验、抗癌机理、儿茶素类化合物在动物和人体中代谢与归宿、儿茶素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和改造与生物活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就茶叶抗癌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中国黑茶对消化道肿瘤的作用
    宋鲁彬, 黄建安, 刘仲华, 黄浩, 王坤波
    2009, 29(3):  191-195.  doi:10.13305/j.cnki.jts.2009.3.002
    摘要 ( 517 )   PDF (215KB) ( 2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本实验利用HCT-8及SGC-7901两种细胞株研究黑茶对消化道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黑茶具有良好的抑制消化道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黑茶中含有两种抑制活性物质,其中对SGC-7901细胞株具有抑制能力的物质的极性要比对HCT-8细胞株具有抑制能力的物质极性低一些。黑茶具有对两种细胞株抑制的功能可能是多种物质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中低极性的物质抑制能力较强。
    乌龙药茶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代谢、尿酸代谢的影响
    林薇, 郑良朴, 叶蕻芝, 陈文列
    2009, 29(3):  196-199.  doi:10.13305/j.cnki.jts.2009.3.003
    摘要 ( 606 )   PDF (166KB) ( 1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观察乌龙药茶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水平、尿酸水平调节,以及对肝组织的影响。采用高脂并酒精喂养大鼠建立高脂血症模型,通过药、茶和乌龙药茶分别灌胃,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及肝、肾组织的病理变化,检测大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黄嘌呤氧化酶(XOD)的含量。结果为药、茶和乌龙药茶均能显著降低模型大鼠血液ALT、AST、UA、TCHO、TC、LDL-C、UA、XOD含量,提高HDL-C含量(P<0.05,P<0.01),其中,乌龙药茶作用显著优于药、茶。研究结论,药、茶和乌龙药茶均能显著调节机体的血脂水平和尿酸水平,乌龙药茶表现为药与茶两者协同作用,提示乌龙药茶对高脂血症具有一定的预防保健作用。
    茶树体内铅的吸收累积特性研究
    韩文炎, 杨亚军, 梁月荣, 石元值, 马立锋, 阮建云, 唐嘉义
    2009, 29(3):  200-206.  doi:10.13305/j.cnki.jts.2009.3.004
    摘要 ( 451 )   PDF (210KB) ( 2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从茶树不同部位,以及不同季节、品种、树龄新梢铅含量的变化较系统地研究了茶树本身对铅吸收累积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树体内以吸收根铅含量最高,其次为生产枝、侧枝和老叶,茶籽和幼嫩新梢的铅含量较低。新梢和叶片铅含量随其成熟度的提高而增加。茶树成熟叶片和新梢铅含量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成熟叶片表现为4~6月最高,7月最低,而新梢表现为春梢明显高于秋梢,秋梢高于夏梢;成熟叶片与新梢铅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随着树龄的增高,新梢铅含量有升高的趋势。不同茶树品种新梢铅含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氟对茶叶品质成分代谢的的影响
    李琼, 阮建云
    2009, 29(3):  207-211.  doi:10.13305/j.cnki.jts.2009.3.005
    摘要 ( 552 )   PDF (155KB) ( 2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氟了对茶树新梢生长和品质成分含量的影响。适量增加土壤氟水平能提高新梢产量,但在高氟水平下新梢产量明显下降。茶多酚、咖啡碱及儿茶素(EGCG等)的含量随土壤氟水平的增加而逐渐降低,高氟水平下新梢的游离氨基酸含量也显著下降,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谷氨酸合成酶(GOGAT)的活性也随土壤和茶树氟浓度的增加而下降,说明氟可能抑制茶树儿茶素的合成代谢和氮素代谢。上述结果表明,氟对茶树生长和品质成分的影响与氟水平有关,虽然低浓度氟对茶树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高浓度氟抑制茶树生长和茶多酚、氨基酸等品质成分的代谢。
    茶多酚对蟠桃保鲜效果的初步研究
    张绍珊, 杨晓萍, 范乔, 周为, 刘琼琼
    2009, 29(3):  212-218.  doi:10.13305/j.cnki.jts.2009.3.006
    摘要 ( 504 )   PDF (249KB) ( 2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本文主要对茶多酚(TP)用于蟠桃采后贮藏保鲜的效果及可能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茶多酚处理能有效抑制蟠桃褐变、失水及可溶性固形物(SSC)的消耗,能显著延缓蟠桃硬度降低与维生素C(Vc)的消耗,显著降低蟠桃丙二醛(MDA)的产生,调节蟠桃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从而延缓蟠桃的衰老与腐烂变质,延长蟠桃贮藏保鲜期。茶叶醇浸出物对蟠桃也有明显保鲜效果。其保鲜机理可能是由于茶多酚具有高效抗氧化作用,能减缓蟠桃的氧化损伤,调节多酚氧化酶活性,激活蟠桃的防御系统而发挥作用。
    陈香普洱茶的香气成分研究
    吕海鹏, 钟秋生, 林智
    2009, 29(3):  219-224.  doi:10.13305/j.cnki.jts.2009.3.007
    摘要 ( 676 )   PDF (239KB) ( 4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选用云南省内市售的36个普洱茶样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富集其香气物质并用GC-MS分析香气成分;结合香气感官审评结果,研究了陈香普洱茶的香气成分组成,并比较了陈香普洱茶与其它普洱茶在香气成分上的主要差异。结果表明,通过感官审评确定了具有陈香的普洱茶样品5个;这些陈香普洱茶的香气成分以杂氧化合物和醇类为主(两种成分之和>40%),主要香气成分有1,2,3-三甲氧基苯、4-乙基-1,2-二甲氧基苯、β-萜品醇、环氧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Ⅰ、3,4-二甲氧基甲苯、1,2-二甲氧基苯、雪松醇、2,6-二叔丁基对甲苯酚、1,2,3-三甲氧基-5-甲基-苯、β-芳樟醇、1,2,4-三甲氧基苯、β-紫罗酮、α-法呢烯等;与其它普洱茶相比,陈香普洱茶中的β-芳樟醇、癸醛、壬醛、水杨酸甲酯、3,4-二甲氧基甲苯、4-乙基-1,2-二甲氧基苯以及2,6-二叔丁基对甲苯酚等成分的含量要明显高于其它普洱茶,而β-萜品醇、雪松醇、β-紫罗酮、1,2,4-三甲氧基苯、1,2-二甲氧基苯、1,2,3-三甲氧基苯以及长叶烯等明显低于其它普洱茶。
    氧弹燃烧-离子色谱法测定茶叶中氟的含量
    蔡荟梅, 侯如燕, 郜红建, 宛晓春
    2009, 29(3):  225-230.  doi:10.13305/j.cnki.jts.2009.3.008
    摘要 ( 744 )   PDF (304KB) ( 2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氧弹燃烧-离子色谱方法研究茶叶中氟离子的测定。结果表明:用充氧3 MPa的氧弹燃烧分解样品,然后用离子色谱法测定茶叶中氟离子的含量,建立了KOH梯度淋洗程序为5~40 mmol/L,流速为1.0 mL/min。氟离子的线性范围为0.05~30 mg/L,茶叶中氟的检出限为5 µg/kg;平均回收率为90.7%~103.4%,相对标准偏差为0.93%~2.02%;测定国家茶叶标准物质氟含量与标准值相符。结论本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检测干扰小,结果准确可靠的优点。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和电喷雾质谱法联用测定茶叶中四种儿茶素
    干宁, 李榕生, 陈亚东, 徐伟明, 曹玉廷
    2009, 29(3):  231-235.  doi:10.13305/j.cnki.jts.2009.3.009
    摘要 ( 538 )   PDF (250KB) ( 2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了对茶叶样品中微量儿茶素进行快速准确分析,利用分子印迹固相萃取(MIPs-SPE)与电喷雾质谱(EIMS)联用技术进行了茶叶中四种儿茶素—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的分离测定。首先以表儿茶素(EC)为模板分子,采用紫外聚合方法合成分子印迹聚合物(EC-MIPs),功能单体为甲基丙烯酸(MAA),交联剂为乙烯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引发剂为偶氮二异丁腈(AIBN)。利用EC-MIPs作为固定相制备EC-MIPs-SPE柱,对茶叶样品进行分离萃取后采用EIMS对洗脱液中儿茶素单体进行检测,分别与常规C18和非分子印迹聚合物(NIP)固相萃取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EC-MIPs-SPE法对儿茶素类单体有特异性识别能力,对茶中主要干扰物质咖啡因、茶碱的结合能力远小于儿茶素分子。最佳萃取条件为:水相上样,用50%(v/v)甲醇/水溶液淋洗除去非特异性结合干扰物,1%(v/v)醋酸的甲醇洗脱特异性结合的四种儿茶素单体。对真实茶叶样品测试发现:经过EC-MIPs-SPE法预富集,可以去除94.2%的咖啡因和全部茶碱干扰,同时可得四个主要儿茶素信号,相对强度分别为:EC(12.1%),EGC(8.2%),ECG(35.4%),EGCG(45.7%)。本法可特异性地识别和分离儿茶素单体,有效消除咖啡因和茶碱干扰,可用于茶叶中微量儿茶素分离鉴定。
    利用EST-SSR标记研究黄金茶群体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
    杨阳, 刘振, 赵洋, 梁国强, 赵熙
    2009, 29(3):  236-242.  doi:10.13305/j.cnki.jts.2009.3.010
    摘要 ( 492 )   PDF (347KB) ( 2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利用19对茶树EST-SSR引物对黄金茶群体的38个单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19对引物共检测到等位位点37个,每个引物1~3个,平均1.95个;期望杂合度(He)在0.03~0.65之间,平均值0.32;观测杂合度(Ho)在0~0.97之间,平均值0.33;群体内的Shannon指数0.55。以上结果均说明黄金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基于EST-SSR数据以SAHN邻接法对供试种质资源进行UPGMA遗传相似性聚类,并绘制树状聚类图,按相似系数0.77可将参试的38份种质资源分为六大类。根据不同单株间的相似系数可为黄金茶群体的遗传改良提供一定参考。同时,AMOVA分析表明,黄金茶群体的遗传变异21.77%发生在种群间,78.23%发生于单株间,不同区域的种群间基因流为1.80,这可以为黄金茶群体的保护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利用EST-SSR分析江北茶区茶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姚明哲, 刘振, 陈亮, 王新超, 马春雷, 梁月荣
    2009, 29(3):  243-250.  doi:10.13305/j.cnki.jts.2009.3.011
    摘要 ( 484 )   PDF (281KB) ( 3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利用25对EST-SSR引物对江北茶区的45份茶树初级核心种质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25对引物共检测到83个等位位点,平均每对引物可检测到等位位点3.3个,可鉴定的基因型为6个。引物的PIC值平均为0.61,扩增位点的观测杂合度高于期望杂合度。45份供试种质中可观测的等位位点平均为4.2个,有效等位位点为2.8个。等位位点观测杂合度平均为0.73,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61,Shannon信息指数为1.11。江北茶区主要省份间茶树种质的遗传分化程度较低(Gst=0.2),而基因流(Nm=3.9)较高。AMOVA分析显示,95.97%的变异发生于居群内。45份供试种质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32~0.89之间,聚类分析表明供试资源在亲缘关系上未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分化。湖北、安徽和陕西三个主要省份茶树种质间的遗传距离平均为0.048,其中陕西资源在亲缘关系上略远于湖北和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