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2011年 第31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1-10-15
      
    茶树枝梢空中压条后不定根发育过程的初步研究
    李丰, 张丽霞, 王乃栋, 刘洋
    2011, 31(5):  379-385.  doi:10.13305/j.cnki.jts.2011.05.010
    摘要 ( 472 )   PDF (1295KB) ( 2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了探讨空中压条繁殖技术在茶树上应用的可行性,试验对环割、暗化及激素处理的黄绿色茶枝茎段外观形态和解剖结构进行观测,结果表明:(1)利用空中压条技术能使茶树茎段在母体上完成不定根诱导,并在环割口上端增粗的茎段上发出不定根,其所发根数及根的粗度均优于传统短穗扦插;(2)茶枝原始茎段无潜伏根原基,其茎段的不定根由诱生根原基发育而成;(3)在根原基发生过程中,还伴随着环割口愈伤组织形成及伤口上端茎段增粗的变化,愈伤形成小、茎粗增大显著的茎段易发生不定根。
    黑茶发花过程中冠突散囊菌对茶叶中游离氟含量的影响
    关美玲, 刘仲华, 刘素纯, 陈栋, 黄建安, 李佳莲
    2011, 31(5):  386-390.  doi:10.13305/j.cnki.jts.2011.05.001
    摘要 ( 500 )   PDF (473KB) ( 3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揭示黑茶发花过程中冠突散囊菌对茶叶中游离氟含量的影响,分别用出发菌株和诱变菌株对毛尖绿茶与黑毛茶进行纯种散茶“发花”,测定不“发花”茶叶、“发花”后去掉“金花”的茶叶、“金花”颗粒及液态发酵前后茶汤中的游离氟含量。结果显示:冠突散囊菌出发菌株与诱变菌株均使黑毛茶的游离氟含量升高,分别较不“发花”的对照茶样提高7.94%和10.47%,但均对毛尖绿茶的无影响;“金花”颗粒含一定量的游离态氟;冠突散囊菌能少量吸收茶汤中的氟,且吸收量与茶汤中游离氟的原始含量无相关性;冠突散囊菌对茶叶中游离氟含量的影响因茶叶的含氟水平不同而异,对氟无富集作用。
    山茶属植物之山茶皂苷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夏晓萍, 郑彩虹, 俸春红, 夏春华
    2011, 31(5):  391-398.  doi:10.13305/j.cnki.jts.2011.05.016
    摘要 ( 584 )   PDF (697KB) ( 5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近年来从山茶属植物中陆续分离得到50余种山茶皂苷。本文对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了分析归纳,综述了山茶属植物之山茶皂苷的化学结构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山茶皂苷的生物学和药物学特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乌龙茶多糖调节血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张芸, 倪德江, 陈永波, 黄海波, 刘思思, 谢笔钧
    2011, 31(5):  399-404.  doi:10.13305/j.cnki.jts.2011.05.005
    摘要 ( 464 )   PDF (689KB) ( 3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探讨了乌龙茶多糖(OTPS)对高脂模型小鼠血脂的调节作用及机制。采用高脂饲料饲喂法建立高脂血症小鼠模型,通过不同剂量OTPS灌胃6周后,测定了小鼠的体重、胸腺重量、脾脏重量、肝脏重量、血脂水平、血清和肝脏中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以及观察了肝脏的病理变化。结果表明,与高脂模型对照组比较,OTPS剂量组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清和肝脏MDA、肝脏指数显示不同程度的降低,胸腺指数、脾指数、血清和肝脏SOD活力则有所上升,肝脏病变有一定程度的减轻,说明乌龙茶多糖具有一定的调节血脂、提高机体免疫力及抗氧化的作用。
    茶多酚抗辐射制剂安全毒理学研究
    王岳飞, 梁善珠, 张士康, 陈红波, 朱跃进, 黄爽如, 杨贤强
    2011, 31(5):  405-410.  doi:10.13305/j.cnki.jts.2011.05.002
    摘要 ( 514 )   PDF (643KB) ( 3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检测茶多酚抗辐射制剂的食用安全性,通过急性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30d喂养试验进行毒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雌雄两性大、小鼠经口MTD均大于20.0g/kg,Ames试验、小鼠骨髓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3项遗传毒性试验结果均为阴性,显示无致突变性。30d喂养试验(5.00g/kg)未见动物出现中毒症状。试验结果显示,茶多酚抗辐射制剂急性毒性分级属无毒级、无遗传毒性,食用安全性高。
    茶氨酸合成酶基因的全长cDNA克隆及序列分析
    李娟, 邓婷婷, 吴扬, 刘硕谦, 李勤, 刘仲华, 黄建安
    2011, 31(5):  411-418.  doi:10.13305/j.cnki.jts.2011.05.012
    摘要 ( 542 )   PDF (696KB) ( 4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SMART RACE技术成功克隆了安吉白茶茶氨酸合成酶基因(TS)的全长cDNA序列,并将其登录Genbank,登录号为JN226569。TS基因的cDNA全长为1503bp,开放阅读框(ORF)为1071bp,编码356个氨基酸。经生物信息学分析,TS蛋白的氨基酸残基数为356,分子量为39250.3Da,理论等电点(PI)为5.79,其氨基酸序列中可能不存在卷曲螺旋结构。TS蛋白不存在信号肽序列,不发生跨膜运动,属于亲水性的非分泌蛋白,其磷酸化位点有26个。通过亚细胞定位预测,安吉白茶TS蛋白是一种细胞质蛋白。克隆茶氨酸合成酶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对于利用生物技术手段改良茶树品种,以调控茶树中茶氨酸的含量具有重要意义。
    茶叶中农药残留及其通过茶汤进入人体量的估算
    Anoop Kumar Barooah, Monorama Borthakur, Jatindra Nath Kalita, Tabaruk Hussain, Kasturi Chaudhury, Rajib Nath
    2011, 31(5):  419-426.  doi:10.13305/j.cnki.jts.2011.05.009
    摘要 ( 507 )   PDF (507KB) ( 2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茶是世界上最普及的饮料。茶树由于受到大量病虫危害而需要施用许多农药。鉴于公众对食品安全性关注度的日益提高,本文对红茶中7种农药的残留量及其通过泡茶进入茶汤的残留量进行了研究。红茶中的农药残留量为0.18~1.90mg/kg,其中只有一部分能进入茶汤而被人体摄入。将茶叶冲泡因素考虑在内,通过饮茶进入人体的农药残留量只有印度人每日允许摄入量的0.1%。这种考虑冲泡因素的综合评估方法将有利于制定切合实际的茶叶中最大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福建茶叶企业有机茶生产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杨江帆
    2011, 31(5):  427-433.  doi:10.13305/j.cnki.jts.2011.05.008
    摘要 ( 568 )   PDF (548KB) ( 2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随着各国政府与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日益关注,对无污染、无公害食品的需求也逐渐增强,但作为无公害茶叶的较高层次——有机茶叶的供给却不见明显增长。本文抽取福建省383家茶叶企业进行有机茶生产选择行为的问卷调查,并通过二元Logit模型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找出福建省茶叶企业有机茶生产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调查结果表明,规模化效应因素、品牌因素等是影响福建省茶叶企业有机茶生产选择的主要因素;劳动力、资本、技术的投入对于茶叶企业有机茶的经济效益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反式儿茶素类与表儿茶素类浸提规律的比较研究
    束鲁燕, 汤一, 胡卫岗
    2011, 31(5):  434-438.  doi:10.13305/j.cnki.jts.2011.05.013
    摘要 ( 593 )   PDF (462KB) ( 2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利用HPLC分析技术,测定茶叶儿茶素中8种单体在沸水浸提过程中的浓度-时间变化,结合浸提动力学基本模型,对表儿茶素类与反式儿茶素类单体的沸水浸提动态进行系统研究,分析EGCG/总儿茶素、GCG/总儿茶素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表儿茶素类的浸提速率显著快于反式儿茶素类,浸提率于5min时达到最大值,之后随着时间延长而下降;反式儿茶素类的浸提率则一直处于明显增长状态,浸提结束时达到最高值。根据浸提速率常数Kobs,8种单体的浸出快慢顺序为:EC>EGC>EGCG>ECG> GC>C>GCG >CG。
    茶树酯型儿茶素水解酶鉴定及其检测体系的建立
    聂志银, 刘亚军, 刘莉, 高丽萍, 夏涛
    2011, 31(5):  439-446.  doi:10.13305/j.cnki.jts.2011.05.014
    摘要 ( 616 )   PDF (863KB) ( 2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本试验利用体外酶学方法,结合薄层层析(TLC)、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分析,首次从茶树中检测到活性较高的酯型儿茶素水解酶(Galloylated Catechins Hydrolase,GCH)的存在。在酯型儿茶素水解酶催化下,酯型儿茶素发生水解反应,生成没食子酸(GA)和非酯型儿茶素。试验确立了酯型儿茶素水解酶的最适检测体系,在2.5mL反应体系中包含0.2mmol/L酯型儿茶素、2.4mmol/L抗坏血酸、粗酶提取液若干(含0.1mg酶蛋白)和0.1mol/L磷酸缓冲液(pH6.5),在30℃下,反应30min。此外,试验利用硫酸铵分级沉淀、阴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对该酶进行了初步纯化。
    三种大孔吸附树脂纯化茶黄素的研究
    郁军, 王丽璞, 岳鹏翔, 房婉萍, 陈暄, 黎星辉
    2011, 31(5):  447-452.  doi:10.13305/j.cnki.jts.2011.05.003
    摘要 ( 438 )   PDF (545KB) ( 1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NKA-9、AB-8和ADS-7 3种不同极性的大孔吸附树脂研究纯化茶黄素的工艺条件。比较大孔树脂的类型、pH值、上样速度、除杂液质量分数、样品洗脱液质量分数和体积对茶黄素纯度的影响,初步确定工业纯化茶黄素的工艺。结果表明,NKA-9的纯化效果明显优于AB-8和ADS-7,采用NKA-9纯化茶黄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H值为3,上样速度2BV/h,先用1BV 15%的乙醇除杂,再用3BV 90%的乙醇洗脱。纯化后茶黄素的纯度为44.1%。各单体纯化条件与上述纯化条件不尽相同,单体纯度与纯化条件密切相关。
    茶叶浸泡液中微量元素形态的Visual MINTEQ软件模拟分析
    杨新周, 周学进, 杨树科, 叶艳青, 李学森, 胡秋芬
    2011, 31(5):  453-457.  doi:10.13305/j.cnki.jts.2011.05.004
    摘要 ( 603 )   PDF (606KB) ( 4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茶叶浸泡液中常见的4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应用离子色谱法检测其中的F-、Cl-、NO2-、Br-、NO3-、PO43-、SO42-含量,结合Visual MINTEQ软件模拟茶叶浸泡液中Fe、Cu、Zn、Pb 4种微量元素的存在形态,表明Fe、Cu、Zn、Pb分别以Fe(OH)2+、Cu2+、Zn2+、Pb2+为优势态存在于茶叶浸泡液中。
    铝对茶树根细胞膜透性和根系分泌有机酸的影响
    刘腾腾, 郜红建, 宛晓春, 张正竹
    2011, 31(5):  458-462.  doi:10.13305/j.cnki.jts.2011.05.015
    摘要 ( 513 )   PDF (521KB) ( 2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溶液培养法研究了铝浓度对茶树根细胞膜透性和分泌低分子量有机酸的影响。结果表明,低质量浓度铝(20mg/L)有利于茶树根细胞膜的稳定,缺铝(0mg/L,CK)和高铝(100mg/L)均使根细胞膜透性显著降低。有机酸总量随铝浓度升高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草酸、苹果酸和柠檬酸是茶树根系分泌的3种主要有机酸,占85%~93%;根系分泌草酸的量与对照相比,低铝和高铝时显著降低了84.7%和34.3%;分泌苹果酸的量与对照相比,低铝时增加了121.0%,高铝时降低了40.9%;铝浓度对柠檬酸的分泌量影响不大。研究结果可为阐明茶树根系的耐铝生理机制提供依据。
    茶叶科技创新与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陈宗懋, 孙晓玲, 金珊
    2011, 31(5):  463-472.  doi:10.13305/j.cnki.jts.2011.05.008
    摘要 ( 607 )   PDF (716KB) ( 6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在引列了1910~2009年世界茶产业的发展和1950~2010年我国茶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世界茶产业和我国茶产业的发展与科技发展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和科技创新成果较多的年代相应地出现茶产业的快速发展。文中列出了一批对世界茶产业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引列了我国与世界主要产茶国相比的七个差距。在对我国今后茶产业可持续发展进行讨论时,本文提出了影响可持续发展的6个战略性科技问题。本文最后对我国未来10~15年茶产业的科技创新提出了6个方面的设想,包括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引入茶叶生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