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2011年 第3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1-12-15
      
    茶多糖对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凝胶质构特性的影响
    梁钦, 郭丽, 杜先锋
    2011, 31(6):  473-478.  doi:10.13305/j.cnki.jts.2011.06.001
    摘要 ( 550 )   PDF (561KB) ( 2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这两种高分子之间的相容性直接关系淀粉类食品的质构,而质构则直接关系到淀粉类食品的加工、储存、食用性能和形态结构等。利用物性测试仪研究不同混合比例的茶多糖/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共混聚合物的凝胶质构特性,结果表明:茶多糖的添加对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及其混合物的坚实度、稠度、粘聚性和粘度系数都有较显著的影响。
    蒙山茶叶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季节特征及溶出率研究
    赵颖, 张利
    2011, 31(6):  479-484.  doi:10.13305/j.cnki.jts.2011.06.011
    摘要 ( 550 )   PDF (582KB) ( 1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对不同季节采摘的蒙山茶鲜叶及其浸出液中矿质元素Ca、Mg、Fe、Mn、Cu、Zn的含量进行测定,计算出茶叶浸出液中各元素溶出率。应用SPSS-18.0分析软件对鲜叶中各元素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讨论了各元素在茶叶中季节性变化规率。结果表明:茶叶中含有丰富的矿质元素,各元素含量从高到低依次是Ca>Mg>Mn>Fe>Zn>Cu;各矿质元素含量的季节动态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茶叶中Ca和Mg元素,Fe和Mn元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趋势,Ca和Zn元素间存在显著负相关。相同条件下,不同元素的溶出率与该元素在茶叶中存在形态相关,而与其在茶叶中含量及采摘季节无显著关系。
    MWCNTs-IL-SPCE传感器检测茶叶中痕量铅研究
    徐旭明, 窦文超, 赵广英
    2011, 31(6):  485-492.  doi:10.13305/j.cnki.jts.2011.06.002
    摘要 ( 501 )   PDF (776KB) ( 1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研究构建了一种新型、高灵敏性和高选择性的电化学传感器,结合差分脉冲溶出伏安法快速检测茶叶样品中的痕量铅。采用超传导性粘结剂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6)和功能化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修饰丝网印刷碳电极,提高了电极表面的导电性和信号转换。在含0.006mol/L I, pH4.5的NaAc-HAc缓冲液中,Pb2+在–1.1V沉积电位下吸附于MWCNTs-IL-SPCE膜上,当正电压扫过时,铅氧化溶出,在–0.30V下出现一个很好的溶出峰,低浓度的I¯明显增强了铅的溶出峰电流。溶出峰高值与Pb2+浓度在2~600μg/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26,检测限为0.63μg/L。试验结果与ICP-MS测定值进行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该方法灵敏、稳定,可用于茶叶中痕量铅简单、经济的检测。
    清香型乌龙茶品质形成过程中儿茶素类和嘌呤碱指纹图谱变化规律
    陈林, 陈键, 张应根, 邬龄盛, 王振康, 杨卫, 尤志明
    2011, 31(6):  493-503.  doi:10.13305/j.cnki.jts.2011.06.003
    摘要 ( 458 )   PDF (1059KB) ( 1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分别以铁观音、黄棪、金观音和黄观音品种春茶新梢为供试材料,对其新梢生育及清香型乌龙茶制作过程中的儿茶素类和嘌呤碱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稳定性、精密度和重现性等符合茶样儿茶素类和嘌呤碱指纹图谱构建要求。运用指纹图谱数据处理软件ChemPattern 2.0专业版对所获得的指纹图谱数据进行相似度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均可获得较为一致的模式识别结果。在茶树新梢生育过程中,各茶样指纹图谱存在较大差异,且能与清香型乌龙茶在制品(Work in process, WIP)指纹图谱相区分;采用聚类分析法(欧氏距离-近邻法),尤其是主成分分析法(Log变换数据预处理),可实现清香型乌龙茶在制品的品种鉴别。各茶树品种在新梢生育过程中以EGC含量变化最为明显,其次为EGCG和咖啡碱;在清香型乌龙茶制作过程中则以EGCG变化较为明显,其次为EGC。儿茶素类和嘌呤碱在新梢生育过程中含量及组成的动态变化较在清香型乌龙茶制作工艺中的变化更为明显。
    茶树接种VA菌根的生理特性研究
    李远华, 郑芳, 倪德江, 杨江帆, 石玉涛
    2011, 31(6):  504-512.  doi:10.13305/j.cnki.jts.2011.06.012
    摘要 ( 447 )   PDF (867KB) ( 1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茶树接种VA菌根(丛枝菌根)的生理特性研究表明,茶树叶片接种VA菌根50d后,其叶绿素含量都高于未接种的。在光合有效辐射0~1200μmol/m2·s,接种VA菌根的茶树,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等均有提高;而水分利用率前期快速增加,达到高峰然后下降;茶树叶片相对含水量先上升后下降,叶片的自然饱和亏逐渐降低。接种VA菌根后,随着侵染率的增加,茶树叶片的丙二醛含量越少,脯氨酸的含量先降低后升高。VA菌根能够提高茶树保护酶的活性,在生长到90d时,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达到最高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先升高再降低,但增加幅度均比较小;对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一直高于未接种的。
    茶园土壤NO3--N含量与净硝化速率的研究
    韩文炎, 徐建明
    2011, 31(6):  513-520.  doi:10.13305/j.cnki.jts.2011.06.013
    摘要 ( 418 )   PDF (647KB) ( 2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调查采集了我国130个茶园的土壤,用0.5mol/L的K2SO4提取法和实验室恒温培养法分别测定了土壤NO3--N含量和净硝化速率。结果表明,茶园土壤NO3--N含量在0~286.8mg/kg之间,平均为41.7mg/kg,40.8%的土样低于20mg/kg;土壤NO3--N浓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施氮量,与土壤净硝化速率相关性不显著,与pH呈二次方程关系:Y=738.0-289.9X+28.8X2r2=0.2033,P<0.001)。土壤净硝化速率在-6.08~6.54mg/kg·d之间,平均为1.62mg/kg·d,变异系数高达119%;其中,10%的土壤净硝化速率低于零,表明这些土壤处于氮固定化状态中;土壤净硝化速率与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与pH呈反函数方程关系:Y=10.14-33.96/Xr2=0.253,P<0.001)。文章对茶园土壤中NO3-积累、硝化作用与pH的关系等进行了讨论。
    应用叶绿素荧光法鉴定茶树品种抗寒性的研究
    庞磊, 周小生, 李叶云, 江昌俊
    2011, 31(6):  521-524.  doi:10.13305/j.cnki.jts.2011.06.014
    摘要 ( 467 )   PDF (466KB) ( 2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叶绿素荧光技术在植物抗逆性研究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以电导法测定结果为参照,研究适合鉴定茶树抗寒性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配合Logistic方程测定的茶树品种抗寒能力与电导法的结果相一致:舒茶早>皖茶91>平阳特早茶,而Fv/Fo、Fm、Fo测定的结果则与之不相符。叶绿素荧光法在植物抗逆性鉴定过程中比电导法方便快捷,干扰因素少,可作为鉴定茶树品种抗寒性的一种新方法。
    茶多酚浓度对绿茶饮料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许勇泉, 刘平, 陈根生, 陈建新, 袁海波, 尹军峰
    2011, 31(6):  525-531.  doi:10.13305/j.cnki.jts.2011.06.004
    摘要 ( 578 )   PDF (671KB) ( 2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比较了不同茶多酚浓度下绿茶饮料灭菌、贮藏过程中的感官与理化品质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茶多酚浓度绿茶饮料稳定性差异较大,灭菌、贮藏过程中,绿茶饮料外观颜色变深、变红,茶多酚、儿茶素含量显著下降,黄酮化合物、没食子酸含量显著上升,咖啡碱、氨基酸含量略有下降,感官风味品质明显下降,熟汤味明显;随着茶多酚浓度升高,绿茶饮料的感官理化品质变化趋势加剧,高温贮藏(37℃)变化程度明显高于低温贮藏(4℃)。当茶多酚质量浓度为400~600mg/L时,绿茶饮料稳定性相对较好。
    茶叶中EGCG对小鼠抗凝血作用实验研究
    王贤波, 成浩, 赵芸, 黄海涛
    2011, 31(6):  532-536.  doi:10.13305/j.cnki.jts.2011.06.009
    摘要 ( 567 )   PDF (466KB) ( 3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ICR小鼠为模型,对小鼠抗凝血指标进行测定。实验表明,含EGCG 0.25、0.5、1.0g/(kg·d)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能极显著延长小鼠尾出血时间(B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显著降低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对小鼠凝血酶原时间(PT)没有影响。含0.5、1.0g/(kg·d)EGCG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能显著延长小鼠凝血时间(CT)。由试验结果推测EGCG能抑制内源性凝血途径,延长凝血时间,具有较好的抗凝血作用。
    发酵型茶酒澄清剂的筛选
    邱新平, 李立祥, 倪媛, 余红军, 徐瑞瑞, 蒋其忠
    2011, 31(6):  537-545.  doi:10.13305/j.cnki.jts.2011.06.010
    摘要 ( 552 )   PDF (670KB) ( 3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用皂土、明胶、壳聚糖、干酪素、硅藻土、PVPP(聚乙烯聚吡咯烷酮)等6种澄清剂对发酵型茶酒进行后期澄清处理,测定澄清后茶酒的透光率、色度、酒精度、残糖、总酚、酸度等指标。结果表明:皂土最适添加量为0.6g/L;明胶最适添加量为0.2g/L;硅藻土最适添加量1.0g/L;壳聚糖最适添加量为2%壳聚糖溶液0.2g/L;干酪素最适添加量为0.4g/L;PVPP不适合做茶酒澄清剂。壳聚糖为最佳澄清剂。
    中国茶叶消费现状与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管曦, 杨江帆, 谢向英, 林丽琼
    2011, 31(6):  546-551.  doi:10.13305/j.cnki.jts.2011.06.006
    摘要 ( 845 )   PDF (619KB) ( 6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文章采用logistic模型,基于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的数据,对我国茶叶消费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消费者的年龄、性别、城乡、受教育程度、收入、所属区域等都影响消费者的饮茶行为,其中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对是否饮茶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男性和城市消费者的饮茶可能也较高,中东部地区的消费者相对于西部消费者饮茶可能性较低,并根据结论提出了对应的政策建议。
    中日茶叶产业政策导向比较及给韩国茶产业的启示
    申素熙, 梁月荣
    2011, 31(6):  552-560.  doi:10.13305/j.cnki.jts.2011.06.010
    摘要 ( 378 )   PDF (650KB) ( 1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本文分析比较了中国和日本茶叶产业政策导向,并据此对韩国茶叶产业发展提出建议。研究认为,中国和日本茶叶产业政策引导的共同特点是:以高档茶为目标进行产品结构优化;通过互助组织提高茶农的组织化程度;构建茶产业区域集中化和产品质量个性化,增强区域竞争力;引导资源综合利用,提高产业整体效益。但两国也存在差异:中国注重提高名优茶的生产效率,实现以生产者为中心的规模经济,充分利用丰富的区域茶资源优势实现产品和市场的差异化;而日本注重高档茶的品质个性化,消费者为中心的战略性营销组织,区域茶产业的多元化,茶叶资源利用中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韩国可以借鉴中日两国的茶叶产业政策经验,引导茶产业健康发展。
    “2006~2010”我国茶叶研究机构科技投入与产出效率分析
    杨珍伟, 杨亚军
    2011, 31(6):  561-566.  doi:10.13305/j.cnki.jts.2011.06.007
    摘要 ( 478 )   PDF (630KB) ( 3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文章采用DEA方法对“2006~2010”我国10所省级以上茶叶研究机构的科技投入与产出效率作了分析,结果表明,整体茶叶科技投入与产出效率水平较好,但未达到100%有效的最优状态。其中9个研究所的资源配置水平及规模大小处于较好状态,1个研究所纯技术效率无效,且处于规模递减阶段,需要加强科研管理,提高投入资源的使用及配置效率,以增加产出来提高效率。同时比较了投入与产出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经费投入、人员投入与各项产出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人均经费投入与产出相关性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