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2007年 第2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7-03-25
      
    茶叶氟研究进展:累积特性、含量及安全性评价
    阮建云, 杨亚军, 马立锋
    2007, 27(1):  1-7.  doi:10.13305/j.cnki.jts.2007.01.001
    摘要 ( 554 )   PDF (322KB) ( 3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综述了茶园土壤氟、茶树氟吸收累积特性及茶叶氟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土壤氟含量水平及变化规律、茶树品种间氟吸收差异、pH、铝、钙和环境条件等对茶树氟吸收的的影响、主要茶类氟含量现状、释放态势及与人体健康关系等方面。
    普洱茶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吕海鹏,谷记平,林智,郭丽,谭俊峰,彭群华
    2007, 27(1):  8-18.  doi:10.13305/j.cnki.jts.2007.01.002
    摘要 ( 795 )   PDF (489KB) ( 4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普洱茶的抗动脉硬化、降血糖以及减肥等诸多保健功能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就普洱茶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两个方面进行综述,推断普洱茶生物活性的物质基础及其可能的相关机理。
    真空充氮及沸水脱咖啡碱工艺对绿茶品质的影响
    祖峰, 陈文品, 于丽珺, 刘勤晋
    2007, 27(1):  19-26.  doi:10.13305/j.cnki.jts.2007.01.003
    摘要 ( 409 )   PDF (409KB) ( 1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研究探讨了真空充氮和沸水脱咖啡碱工艺对绿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真空充氮和沸水脱咖啡碱工艺都能够显著改变绿茶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组成,使其色、香、味以及功能成分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单纯真空充氮处理后,茶样风味接受性下降,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总量减少了39%,检出挥发性成分种类减少27种;酸类、呋喃类和其它杂类挥发性成分组成百分比增加,醇类减少。富集γ-氨基丁酸且脱咖啡碱茶样与只经过富集处理茶样相比,有55种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减少了,有28种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增加了,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总量减少了56%。酸类、呋喃类在脱咖啡碱且富集处理茶样中所占百分比要较未脱咖啡碱富集处理茶样低,风味可接受性提高,说明脱咖啡碱加工工艺能改善高γ-氨基丁酸绿茶产品功能组成和风味可接受性。
    不同酶法提取工艺对茶多糖组成的影响
    周小玲, 汪东风, 李素臻, 周恂, 侯仰锋, 王远红
    2007, 27(1):  27-32.  doi:10.13305/j.cnki.jts.2007.01.004
    摘要 ( 576 )   PDF (498KB) ( 3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果胶酶、胰蛋白酶以及复合酶等3种提取法和不加酶水浸提法为对照,提取崂山粗老绿茶中的茶多糖(TPS)。结果表明,复合酶提取法的提取率最高,达到5.17±0.17%。对4种工艺获得的TPS用Sepharose FF阴离子交换柱进行分离纯化,收集主要的含糖组分,分别测定其多糖含量、单糖组成、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4种工艺对提取的TPS的单糖组成种类影响不大,但对各单糖组分之间的比例稍有影响。4种工艺获得的TPS的总糖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果胶酶法、复合酶法、胰蛋白酶法以及不加酶水浸提法,其中果胶酶法获得的TPS总糖含量高达95.26±4.09%,但其糖醛酸含量比其他3种工艺显著降低。4种工艺对提取的TPS的氨基酸组成种类影响亦不大,但对各氨基酸的含量有较大的影响。果胶酶法、胰蛋白酶法提取的TPS的各氨基酸含量与不加酶水浸提法的相比有较大的减少。
    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的抗癌活性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江和源, HangXiao, 袁新跃, 王川丕, Chung S Yang
    2007, 27(1):  33-38.  doi:10.13305/j.cnki.jts.2007.01.005
    摘要 ( 464 )   PDF (406KB) ( 5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Sephadex LH-20柱色谱分离得到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TFDG)成分,以H1299和HCT-116细胞分析了该成分的抗癌活性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TFDG具有良好的抑制H1299细胞生长的活性,IC50为25μmol/L;有调节细胞周期的活性,可增加HCT-116细胞G1期细胞的比例;有促进HCT-116细胞凋亡的作用,浓度为50μmol/L时效果显著,48βh凋亡率达到40%以上;Western杂交技术分析结果表明,它可降低HCT-116细胞中促癌蛋白质因子Bcl-xL的表达量,可增加抑癌蛋白质因子Bax的表达量。
    茶多酚与绿原酸生物活性的比较研究
    张星海, 王岳飞
    2007, 27(1):  39-44.  doi:10.13305/j.cnki.jts.2007.01.006
    摘要 ( 611 )   PDF (544KB) ( 4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了研究茶叶与金银花中主要药效成分茶多酚和绿原酸生物活性的差异,应用过氧化值测定法、分光光度法、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法分别比较茶多酚和绿原酸的抗氧化性、自由基清除能力、体外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在6周的观测期内,浓度为100βµg/g和200βµg/g的茶多酚可将猪油的POV抑制在10βmeq/kg范围内,且抗氧化能力随浓度增加而增强,这与81%绿原酸有相似结果;20%绿原酸、81%绿原酸、95%茶多酚对DPPH和·O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327、1β432、65、135、52βmg/L和1β908βmg/L;95%茶多酚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分别为500βμg/g和250βμg/g,81%绿原酸和20%绿原酸相应值分别为500βμg/g、500βμg/g和500βμg/g、1β000βμg/g;研究结论为茶多酚(95%)在抗氧化性、清除DPPH能力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方面都要强于绿原酸(81%),在清除·OH能力上要弱于绿原酸,在食品、药品行业中茶多酚有望比绿原酸发挥更大的作用。
    ISSR分子标记在茶树遗传关系分析中的初步应用
    林郑和, 陈荣冰, 陈常颂, 林金科, 郝志龙, 高水练, 陈梁城
    2007, 27(1):  45-50.  doi:10.13305/j.cnki.jts.2007.01.007
    摘要 ( 409 )   PDF (498KB) ( 5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ISSR标记是一种基于微卫星序列发展起来的十分有效的分子标记。本文主要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我国39份茶树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关系研究,从40条引物中筛选出15条引物,共扩增出143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为131个,占91.6%。通过UPGMA聚类分析,39个茶树种质资源GS变化范围0.21~0.95,其中慢奇兰与竹叶奇兰GS值最大、遗传相似程度最高,遗传距离最近;崇庆枇杷茶与英红1号GS值最小、遗传相似程度最低、遗传学差异最大。聚类分析将39个种质资源划分为3个大类(GS=0.20),崇庆枇杷与英红1号,属于原始类型资源,归为一类;九龙珠与黄龙,属于较原始类型,也归为一类;其余的种质资源归为一类。据此认为,ISSR作为一种信息量高、重演性好的分子标记,应用于茶树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是非常有效。
    采用HS-SPME/GC-MS/GC-Olfactometry/RI对绿茶和绿茶鲜汁饮料香气的比较分析
    窦宏亮, 李春美, 顾海峰, 郝菊芳
    2007, 27(1):  51-60.  doi:10.13305/j.cnki.jts.2007.01.008
    摘要 ( 538 )   PDF (501KB) ( 2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提取绿茶和绿茶鲜汁饮料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结合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法(GC-Olfactometry)以及挥发性化合物的保留指数(RI),鉴定了绿茶和饮料中的主要风味化合物,并对二者香气组成及相对含量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GC-MS/GC- Olfactometry/RI法能有效地鉴别和确认绿茶和绿茶鲜汁饮料中香味化合物的类别、香味强度及其对总体香气的贡献;绿茶和绿茶鲜汁饮料的香气成分在组成和含量上存在差异,绿茶中有34种嗅感物质,其中叶醇、2-乙基己醇、苄醇、1-辛醇、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苯乙醇、己醛、(E)-2-己烯醛、苯甲醛、苯乙酮等是其主要呈香物质;绿茶鲜汁饮料含有37种嗅感物质,主要呈香物质为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苯乙醇、香叶醇、橙花醇、橙花叔醇、(Z)-2-庚烯醛、苯甲醛、苯乙酮等。
    茶氨酸生物合成工程菌构建
    王贤波, 王丽鸳, 成浩, 周健, 林智
    2007, 27(1):  61-66.  doi:10.13305/j.cnki.jts.2007.01.009
    摘要 ( 485 )   PDF (317KB) ( 2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通过PCR扩增E.coli DH5α的γ-ggt基因,产物经纯化后用Kpn I和Xho I双酶切,回收γ-谷氨酰转肽酶基因目的片断,并与经相同双酶切的表达载体pET-32a连接,得到重组质粒pET-GGT。将重组质粒转化到E.coli BL21中,获得工程菌。工程菌株经0.05βmol/L IPTG,32℃诱导表达,湿菌体的酶活达到2.0βU/g,大约是出发菌株E.coli DH5α的15倍。工程菌催化L-谷氨酰胺和盐酸乙胺反应生成茶氨酸的产量达到29.40βg/L,L-Gln的转化率为48.22%,其催化L-谷氨酰胺和盐酸乙胺反应生成茶氨酸的能力比出发菌株E.coli DH5α提高了100多倍。
    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绿茶提取物中乙酸乙酯残留量
    胡慧廉, 丁乃立, 吴莲珍
    2007, 27(1):  67-70.  doi:10.13305/j.cnki.jts.2007.01.010
    摘要 ( 460 )   PDF (398KB) ( 2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对绿茶提取物中乙酸乙酯残留溶剂的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试验采用大口径HP-快速GC残留溶剂柱为分离柱,对顶空平衡温度、平衡时间对残留有机溶剂乙酸乙酯测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乙酸乙酯在0.0765~0.612μg/ml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3;方法精密度试验RSD(n=6)为3.60%;平均回收率范围95.42%~97.88%,RSD 1.95%~3.09%;检测限(S/N=3)为0.005μg/ml。本方法快速、灵敏、准确、无污染,适用于绿茶提取物中乙酸乙酯残留量的测定。
    不同干燥方式对普洱茶香气的影响研究
    张灵枝, 陈维信, 王登良, 周利敏, 陈玉芬
    2007, 27(1):  71-75.  doi:10.13305/j.cnki.jts.2007.01.011
    摘要 ( 539 )   PDF (374KB) ( 4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提取进行晾干、晒干、烘干处理后的普洱茶香气成分,经气质联用进行分析鉴定,探讨干燥方式对普洱茶香气的影响。结果晾干茶样中共鉴定分离出34种化合物,占总检测量94.78%,其中萜烯、醇类含量较低,酯类含量高,在晾干样品中检测出对普洱茶的陈香有贡献的的联苯芳香烃,此类物质在晒干和烘干样品中未检出;晒干样中共鉴定分离出27种化合物,占总检测量95.72%,其中酮类物质含量较高,酯类含量低。烘干样品中共鉴定分离出22种化合物,占总检测量95.86%,其中醇类含量高,主要是环氧芳樟醇、α-萜品醇、2-羟基-3,5,5-三甲基-环己-2-烯酮等带有甜花香和焦糖香的香气组分。感官审评表明,晒干茶样带有日晒气、辛辣味;烘干的则带有烘烤香;晾干的香气较纯正陈香显露。可见,不同干燥方式,香型特征差异较大,晒干、烘干这两种干燥方式形成的茶叶香气,不符合普洱茶陈醇的香型特征,普洱茶干燥宜采用晾干方式。
    单双液相下不同多酚氧化酶源对酶性合成茶黄素的影响
    谷记平, 刘仲华, 黄建安, 施兆鹏, 王桂雪
    2007, 27(1):  76-82.  doi:10.13305/j.cnki.jts.2007.01.012
    摘要 ( 472 )   PDF (300KB) ( 2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比较了单双液相条件下不同来源的多酚氧化酶对酶性合成茶黄素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体系下单双液相试验中,以不同的酶源合成茶黄素的试验效果不同,就茶鲜叶酶源而言,双液相明显比单液相的效果要显著,在单液相系统中总乙酸乙酯层茶黄素总含量达33.74%,合成率为14.245%,而在双液相系统中,其总含量达39.74%,合成率为31.792%;而就梨酶源处理而言,单液相的效果要比双液相稍好,在单液相系统中总乙酸乙酯层茶黄素总含量达45.73%,合成率为18.799%;而在双液相系统中,其总含量达40.20%,合成率为22.11%;就苹果酶源而言,单液相比双液相的效果要好些,在单液相系统中总乙酸乙酯层茶黄素总含量达18.22%,合成率为13.34%;而在双液相系统中,其总含量达11.56%,合成率为6.935%。
    杭州市茶馆消费情况调查分析
    张颖彬, 龚淑英, 施燕, 张建英, 钱富强
    2007, 27(1):  88-93.  doi:10.13305/j.cnki.jts.2007.01.014
    摘要 ( 494 )   PDF (392KB) ( 4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通过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杭州市民喜爱的茶馆类型、茶馆吸引消费者的因素、消费茶类结构、消费目的、消费者满意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结果显示,目前市区、农家、风景区三种茶馆类型,各自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自助茶馆相对于清茶馆更受欢迎。消费者对茶馆环境的要求很高。绿茶在消费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消费者的消费目的以自我放松和亲友聚会为主。认为茶馆价格不合理的消费者比例约为20%,认为物有所值的接近50%。大多数人对杭州茶馆的现状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