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1985年 第5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1985-06-15
      
    茶叶的热物理特性
    殷鸿范
    1985, 5(01):  1-6.  doi:10.13305/j.cnki.jts.1985.01.001
    摘要 ( 309 )   PDF (287KB) ( 1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茶叶传热特性的基础是其热物理特性,即茶叶的比热、导热系统和导温系数,它们都随茶叶的加工方法、形状、容重、揉捻紧度和含水量而变化。试验测得,茶叶的比热为1.59—1.66千焦耳/公斤·开,加工1公斤干茶所需的热量理论值为1750大卡。茶叶的导热系数为0.0362—0.0486瓦/米·开,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茶叶的导温系数随容重和含水量的变化而变化。茶叶的含水量增加,导温性能提高,温度变化快,茶叶的容重增大时,导温性能下降,温度变化慢。研究茶叶的传热特性有助于品质管理及提高热效率,也为茶叶加工实现定向控制提供
    绿茶滋味化学鉴定法
    程启坤, 阮宇成, 王月根, 刘维华, 朱珩
    1985, 5(01):  7-17.  doi:10.13305/j.cnki.jts.1985.01.002
    摘要 ( 245 )   PDF (473KB) ( 2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根据绿茶中氨基酸与滋味鲜度、茶多酚与滋味浓度、氨基酸与茶多酚的比值同滋味醇度密切相关的客观原理,研究拟定了绿茶滋味化学鉴定法。该鉴定法可分别对绿茶滋味的鲜度、浓度和醇度进行测定。应用这一方法测定了中国主要炒青绿茶、出口绿茶以及部分名茶等700多只茶样,测定结果基本上反映了绿茶的实际品质。该鉴定法与感官审评比较,吻合率较高,而且重复测定误差较小,变异系数一般小于5%。
    茶树插穗发根的解剖学和生物化学研究
    梁月荣, 刘祖生, 庄晚芳
    1985, 5(01):  19-28.  doi:10.13305/j.cnki.jts.1985.01.003
    摘要 ( 167 )   PDF (1758KB) ( 1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通过对浙农12等七个无性系茶树品种扦插发根过程的显微切片观察和主要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茶树红棕色枝和绿色枝的不定根原基分别起源于木栓形成层和中柱鞘内侧的韧皮薄壁细胞。根据插穗基部解剖学和形态学特征的变化,茶树插穗不定根的形成过程可分为5个时期,即:根原基未分化期、根原基分化期、根原体分化前期、根原体分化后期和不定根形成期。用80ppm IBA 喷射母树两周后,个别品种的插穗在离开母树时已分化出不定根原体。插穗母叶内的淀粉和非蛋白氮高,母茎内的碳、氮比高,以及母叶内的蛋白氮含量低的品种,具有较强的发根
    茶树对夹叶的形成规律与控制途经
    陈天霓
    1985, 5(01):  29-38.  doi:10.13305/j.cnki.jts.1985.01.004
    摘要 ( 299 )   PDF (1359KB) ( 1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用石腊切片法研究了对夹叶解剖特征,用重量法测定了对夹叶生理指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了施氮物候期、施氮量、采茶留叶种类、铺草厚度对正常芽叶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夹叶在它形成的早期有着比正常芽叶较为完善的光合结构和输导结构,净光合强度较大,呼吸强度较小,能更早转化成“代谢源”,因而是一类先行功能叶;对夹叶的形成与发生是茶树生理调节的一种外部特征;合理留养对夹叶符合茶树适应性自然选择,可以控制对夹叶恶性循环;在茶树驻芽期或休眠后期施氮有利于生长点叶原基分化,能显著减少对夹叶形成。
    秋冬季茶树养分的积累与分配的研究
    王立
    1985, 5(01):  39-44.  doi:10.13305/j.cnki.jts.1985.01.005
    摘要 ( 193 )   PDF (341KB) ( 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用同位素~(14)C 示踪法研究了秋冬季茶树同化产物的积累与分配。结果表明,茶树在秋冬季仍有较大的光合作用能力,其同化产物以向基运贮为主,秋标记~(14)C-同化产物至初春,留存在根、茎部占其总量的83.4%,冬标记占75.5%,茶树光合产物的积累秋标高于冬标,秋标至初春树体内的~(14)C-同化产物保留有54.5%,冬标只保留了38.8%,因此,加强秋冬季茶园管理,增加树体养分积累,是保证来年茶叶高产优质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
    云南茶树桑寄生科植物病害的研究
    喻盛甫
    1985, 5(01):  45-50.  doi:10.13305/j.cnki.jts.1985.01.006
    摘要 ( 236 )   PDF (1261KB) ( 1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近年来在云南茶区调查发现,茶树上的桑寄生科植物有5属,5种和2变种,即:鞘花、离瓣寄生、小红花寄生、红花寄生、卵叶梨果寄生、亮叶木兰寄生和栗寄生。本文记叙了它们的形态、分布与为害情况,除红花寄生已有明确记载外,其余均为首次报道。
    木橑尺蠖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朱俊庆, 郭敏明, 张爱兰
    1985, 5(01):  51-58.  doi:10.13305/j.cnki.jts.1985.01.007
    摘要 ( 280 )   PDF (360KB) ( 1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木橑尺蠖 Culcula panterinaria Bremer et Grey 是一种杂食性的尺蛾类害虫,在浙江杭州以蛹在茶树根际附近土中越冬,年发生2—3代。气温和相对湿度是影响木橑尺蠖生长、发育的主要环境条件。风可帮助初孵幼虫扩散,大暴雨可使低龄幼虫致死,土壤质地则影响入土化蛹深度。主要天敌是木橑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NPV)。防治宜采用灯光诱杀、人工捕捉、保护利用天敌和化学农药综合措施。化学农药以3.12ppm 溴氰菊酯、12.5ppm 氯氰菊酯、20ppm 杀灭菊酯、40ppm 多虫畏、250pp
    茶叶在食品上应用研究初报——茶糖研制获得成功
    顾谦, 严洁, 谢长征
    1985, 5(01):  59.  doi:10.13305/j.cnki.jts.1985.01.008
    摘要 ( 194 )   PDF (46KB) ( 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茶叶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但目前我国还有不少人,特别是儿童和妇女,一般不饮茶或不太爱饮茶。把茶叶应用到食品上,做成各种美味可口的茶糖,迎合男女老幼、城市乡村的需求,这对扩大茶叶消费对象,提高我国茶叶消费水平,增进人民身体健康,无疑会有着重要意义。并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品、饮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但要质量好,而且品种要多样化。利用中低档茶作为茶糖配料,既开
    茶树喷施EF植物生长促进剂试验初报
    龚云明
    1985, 5(01):  60.  doi:10.13305/j.cnki.jts.1985.01.009
    摘要 ( 283 )   PDF (46KB) ( 1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EF 植物生长促进剂是从按树叶中提取的生物活性物质(以下简称 EF)。据报道,EF 对蔬菜、果树等作物的生长发育有较好的作用。为了探索 EF 在茶树上的应用效果,我们在连云港市宿城林专队进行了小区试验,现将1984年的试验结果初报如下。
    荣获省级以上奖励的茶叶科技成果简介
    1985, 5(01):  61-64. 
    摘要 ( 214 )   PDF (209KB) ( 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了反映我国茶叶战线上的科技成果,以利迅速推广,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有效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本刊自本期开始,拟对全国各单位自1983年以来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茶叶科技成果陆继报道,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