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1990年 第10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1990-12-15
      
    茶组植物的化学分类及数值分类
    杜琪珍, 李名君, 刘维华, 王海思
    1990, 10(02):  1-12.  doi:10.13305/j.cnki.jts.1990.02.001
    摘要 ( 454 )   PDF (715KB) ( 1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连续两年用纸色谱、分光光度法、区带纸电泳—薄层扫描法及 HPLC 法测定了张氏系统中的21种茶组植物新梢中的咖啡碱、可可碱、儿茶素组成、茶氨酸、游离氨基酸总量及幼果中的哌啶-2-羧酸。根据化学、形态学及植物的地理分布等证据,采用化学分类和数值分类学方法探讨了茶组植物种群的归属和分类。分类结果表明,茶组可分为五室茶 C.quinquelocularea Du et Li.和三室茶 C.trilo cularea Du et Li.两个种。三室茶具有中小叶茶 C.var.micro-midph-yllaea
    阿司匹林在茶树上的应用前景
    周正邦
    1990, 10(02):  13-18.  doi:10.13305/j.cnki.jts.1990.02.002
    摘要 ( 560 )   PDF (312KB) ( 1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本文通过对茶树叶面喷阿司匹林后能增强抗旱性、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大面积推广应用所具的长效性和经济效益的显著性,论证了阿司匹林是一种有应用前途的茶树生长调节物质和保护剂。
    茶园——土壤系统的物质循环对土壤酸化的影响
    宋木兰, 刘友林
    1990, 10(02):  19-26.  doi:10.13305/j.cnki.jts.1990.02.003
    摘要 ( 288 )   PDF (439KB) ( 1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基于植茶后土壤酸度逐渐增高,盐基含量降低,铝饱和度增加,土壤呈现酸化现象。本文通过茶园—土壤系统中铝、锰、钙、镁等矿质元素循环,探讨了茶园土壤酸化的原因。在江苏省金坛县茅麓茶场的黄棕壤上,对不同植茶年限(9龄、29龄、80龄)茶园的茶树茎流、透冠水和土壤渗漏水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茶树是富集铝和锰的植物,茶树茎流与透冠水相比,具有含铝多、含盐基少、pH 值较低的特点。茶园土壤酸化受茶树群体分布的影响而存在着不均一性,植茶初期离茶树根颈近的土壤率先酸化,随着植茶年限的延长和茶树群体覆盖度的增加,茶树落叶
    土壤pH值对茶树生长及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林智, 吴洵, 俞永明
    1990, 10(02):  27-32.  doi:10.13305/j.cnki.jts.1990.02.004
    摘要 ( 754 )   PDF (346KB) ( 1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盆栽法,研究了土壤不同 pH 值对茶树生长、茶叶品质成分含量和矿质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树生长的最适 pH 是5.0—6.0,最佳 pH 值为5.5。在土壤 pH 5.5条件下,茶叶中水浸出物含量最高,氨基酸、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也较高。茶树对矿质元素铝、锰、钙、钼、硼的吸收也以 pH 5.0—6.0最为有利。因此,茶园土壤的最适 pH 应是5.0—6.0,最佳 pH值为5.5,但在该 pH 范围内要注意增加锌肥的施用。
    皖南茶园夏季太阳辐射能状况
    黄晓澜, 丁瑞兴
    1990, 10(02):  33-36.  doi:10.13305/j.cnki.jts.1990.02.005
    摘要 ( 375 )   PDF (214KB) ( 1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纯茶园晴天和昙天太阳辐射能状况观测表明,茶树冠层具有对太阳辐射能较高的截留系数、较低的透过系数和反射系数的特性。夏季茶树每天有6—10小时暴露在高过其光饱和点数倍的强光下,这可能是导致丘陵茶区茶叶品质欠佳的另一原因。文中提出应加强减少茶树对太阳辐射能的截留技术措施的研究。
    多倍体茶树的细胞学研究(二)
    叶大鹏, 陈士炎
    1990, 10(02):  37-45.  doi:10.13305/j.cnki.jts.1990.02.006
    摘要 ( 401 )   PDF (2294KB) ( 1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对1株自然三倍体茶树和1株人工诱变四倍体茶树的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三倍体茶树在减数分裂的终变期,花粉母细胞中的染色体联会成9种价体,其中三价体的出现频率最高,平均为6.33次,因而初步推断为同源三倍体。由于部分落后染色体的丢失,后期Ⅱ仅有4.9%的极区具有正常的15条染色体,花粉萌发率仅为10.1%,这是该三倍体茶树高度不育的原因。四倍体茶树是同源四倍体,在终变期,花粉母细胞中的染色体联会成14种价体,其中四价体出现的频率最高,平均5.34次;二价体出现的频率次之,平均4.73次。染色体可联会成多价体环
    茶叶品质化学与检验学术讨论在黄山市举行
    陈信东
    1990, 10(02):  46.  doi:10.13305/j.cnki.jts.1990.02.007
    摘要 ( 360 )   PDF (86KB) ( 1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中国茶叶学会和安徽省茶叶学会于1990年11月13日-16日在安徽省黄山
    茶树人工诱变技术的研究——Ⅱ.理化复合处理对茶树的生物学效应
    杨跃华, 林树祺
    1990, 10(02):  47-52.  doi:10.13305/j.cnki.jts.1990.02.008
    摘要 ( 397 )   PDF (330KB) ( 1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研究了γ射线与化学诱变剂复合处理对茶树 M_1代的生理损伤效应。结果表明,复合处理对茶树的生理损伤具有增效作用,其作用效果高于辐照或化学诱变剂单独处理的效果。诱变剂种类、浓度和处理时间与复合处理的效果密切相关,硫酸二乙酯(DES)的作用效果大于甲基磺酸乙酯(EMS),且茶树的生理损伤随处理浓度和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乔木型大叶品种茶籽的适宜剂量组合为:辐照剂量低于19戈瑞,诱变剂浓度0.2%,处理时间24小时左右;灌木型中、小叶种茶籽的适宜剂量组合为:辐照剂量20—37戈瑞,诱变剂浓度0.2%—1.0%,处理
    茶树人工诱变技术的研究——Ⅲ.不同品种茶树的辐照敏感性
    杨跃华, 林树祺
    1990, 10(02):  53-58.  doi:10.13305/j.cnki.jts.1990.02.009
    摘要 ( 342 )   PDF (360KB) ( 1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对我国7个主要产茶省的17个茶树品种的辐照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茶树的辐照敏感性可分为4种类型,即极敏感型、敏感型、中间型和迟钝型。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与品种的固有遗传特性及体内的咖啡碱、EGC 和 EGCG 等多酚类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密切相关。茶树辐照后,体内 DNA 的最初损伤主要是发生单链断裂,进而导致 DNA 链的解聚。茶树品种间的辐照敏感性与其核酸含量之间未发现有显著相关,但与 DNA 下降的幅度有关。茶树辐照敏感系数和微核细胞率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辐照损伤的大小,对预测茶树辐照敏感性具
    茶树育种品质早期化学鉴定——Ⅰ.鲜叶的主要生化组分与红茶品质的关系
    杨亚军
    1990, 10(02):  59-63.  doi:10.13305/j.cnki.jts.1990.02.010
    摘要 ( 323 )   PDF (313KB) ( 2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用直线和曲线模型,模拟分析了38个品种(系)一芽二三叶鲜叶中的主要生化组分与红茶感官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水浸出物(We)与红茶品质(BQ)的关系可用直线模型(BQ=67.1204+0.4196We)来模拟;茶多酚(Ph)、咖啡碱(Cf)与红茶品质的关系宜用渐近曲线模型(BQ=91.9736-206.0034 Ph~(-1),BQ=89.8686-26.9622 Cf~(-1))来描述;氨基酸(A),酚氨比(P/A)与红茶品质的关系可用二次曲线[BQ=73.84+15.4138A-4.9612A~2,BQ
    茶树硝酸还原酶活性与产量性状及氮素营养的关系
    王湘平, 苏金为
    1990, 10(02):  64.  doi:10.13305/j.cnki.jts.1990.02.011
    摘要 ( 398 )   PDF (80KB) ( 1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硝酸还原酶(NR,E.C.1.6.6.1)是植物体内硝酸盐同化过程中的关键酶,其活性的高低,决定了硝态氮同化成有机氮化合物的速度。同时也直接影响到植物对土壤中无机氮的吸收和利用。近几年来,在水稻、玉米、大豆、棉花等许多作物上,已证实 NR与品种耐肥性,体内氮素营养状态及一些产量性状等方面有密切关系。而对于茶树 NR
    茶树净光合速率的遗传分析
    叶乃兴, 陈兴琰, 陈国本, 王建国
    1990, 10(02):  65-69.  doi:10.13305/j.cnki.jts.1990.02.012
    摘要 ( 362 )   PDF (277KB) ( 1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亲本“凤凰水仙”(母本)、“福鼎大白茶”(父本)及其杂交后代 F_1为供试材料,测定了秋梢成熟叶片的净光合速率。通过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属于数量性状的遗传,受微效多基因控制,且主要受核基因组控制。根据亲子代方差分析,净光合速率的广义遗传率为0.4154—0.7212,预期遗传进度为1.90—3.04μmol CO_2·m~(-2)·s~(-1);根据 F_1代株系间的方差分析,其广义遗传率为0.5945,遗传变异系数为22.97%,预期遗传进度为2.25μmol CO_2·m~(-2)
    乌龙茶做青机的自动变速机构
    陆修闽
    1990, 10(02):  70.  doi:10.13305/j.cnki.jts.1990.02.013
    摘要 ( 384 )   PDF (56KB) ( 1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乌龙茶做青中的摇青和凉青,是形成乌龙茶优良品质的关键工序,加工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为适应做青和凉青需要高、低两种转速,新研制的乌龙茶做青机的传动系统采用了超越离合器,使转速的调整只需通过转换开关,改变电机旋转方向就可实现,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易于实现程控。
    茶花的挥发性成分与萜烯指数
    游小清, 王华夫, 李名君
    1990, 10(02):  71-75.  doi:10.13305/j.cnki.jts.1990.02.014
    摘要 ( 372 )   PDF (263KB) ( 3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和色-质联用技术分析鉴定了茶花精油中的26种挥发性成分,并初步探讨了不同品种的茶花在开花进程中挥发性成分和萜烯指数的变化。茶花精油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2-戊醇、2-庚醇、苯甲醛、芳樟醇及其氧化物、苯乙酮、香叶醇、橙花醇、2-苯乙醇等。各品种茶树在开花过程中,其芳樟醇类、香叶醇以及橙花醇的含量都有十分明显的变化,但其萜烯指数的变化不大。
    茶厂中茶机的计算机优化选配系统
    周平, 殷鸿范
    1990, 10(02):  76.  doi:10.13305/j.cnki.jts.1990.02.015
    摘要 ( 345 )   PDF (76KB) ( 1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新建茶厂成套设备的选配及老茶厂个别工序上设备的更新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本研究首次建立了一种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making Support System),用以快速有效地完成初精制红、绿茶厂的茶机选型配套方案的设计,提出性能好、投资合理的优化方案系列。
    眉茶的梗径分布与直径分拣机理
    周平, 殷鸿范
    1990, 10(02):  77-82.  doi:10.13305/j.cnki.jts.1990.02.016
    摘要 ( 376 )   PDF (284KB) ( 1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本研究调查了眉茶的梗径分布,提出了直径分拣原理及样机。试验结果表明,该原理对尚需手拣的茶叶进行梗叶分离是有效的,理想的拣梗率在50%—65%,而茶叶总误拣率只有6.7%—13.3%,从而可使手拣人工减少32.4%—63.7%。
    茶叶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Ⅰ.利用茶叶灰末制取叶绿素铜钠盐
    柳荣祥, 夏春华
    1990, 10(02):  83-88.  doi:10.13305/j.cnki.jts.1990.02.017
    摘要 ( 332 )   PDF (346KB) ( 1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利用茶厂中的再生资源——茶叶灰末,进行了制取茶叶绿素铜钠盐的研究。结果表明,茶叶灰末可制取得率约为0.33%的茶叶绿素铜钠盐。其技术关键,是除去其中的多酚类物质的干扰,采用转溶水分离除杂可以使之纯化。影响茶叶绿素铜钠盐制取得率高低的主要因素依次为:丙酮浓度、提取次数与固液比、提取时间。优化的工艺条件为:丙酮浓度90%,固液比1∶2,4次提取,每次1小时。该研究结果为茶叶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并为茶叶绿素铜钠盐的工业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工艺技术参数。
    中国绿茶的抗肿瘤作用——Ⅲ.龙雾茶提取物防癌作用的人体实验
    阎玉森, 赵小平, 游联勤
    1990, 10(02):  89-91.  doi:10.13305/j.cnki.jts.1990.02.018
    摘要 ( 408 )   PDF (175KB) ( 1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本文研究了绿茶提取物(T-8750)对胃癌高发人群体内 N-亚硝基脯氨酸合成阻断作用,结果表明,绿茶提取物具有明显的阻断 N-亚硝基脯氨酸在人体内的合成,阻断率分别为:浅表性胃炎组91%(P<0.001),肠化生组92%(P<0.001),胃癌及不典型增生组89%(P<0.001),这一结果对消化道肿瘤的病因性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茶叶系列饮料研制成功
    徐正炳, 季玉琴, 屠幼英, 金寿珍
    1990, 10(02):  92.  doi:10.13305/j.cnki.jts.1990.02.019
    摘要 ( 361 )   PDF (67KB) ( 1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了适应现代人们生活的需要和提高中低档茶叶的经济价值,我所自80年代初开始,开展了茶叶系列饮料的研究。几年来,经过对茶叶饮料配方的优选,已经配制成以红、绿茶提取液为主要原料的具有可乐风味和果香味的茶可乐、桃(?)、桔(?)3种系列碳酸饮料,业经省、市、区卫生防疫部门测定,各项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