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1990年 第10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1990-06-15
      
    茶皂素的表面活性及其相关的功能性质
    夏春华, 朱全芬, 田洁华, 柳荣祥, 樊兴土
    1990, 10(01):  1-10.  doi:10.13305/j.cnki.jts.1990.01.001
    摘要 ( 403 )   PDF (596KB) ( 3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本文根据近10年来的研究结果,对茶皂素的表面活性及临界胶束浓度(CMC)进行了比较分析,确定茶皂素的 CMC 为0.5%左右,并且在水质硬度0—28.7°d 的范围内几乎不受影响。同时,对茶皂素的去污力、起泡力、湿润性、分散性以及乳化作用等功能性质,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分析,首次提出了茶皂素对疏水性材料接触角θ在0°<θ
    茶树未成熟胚组培育苗技术的研究
    王玉书, 杨素娟, 成浩, 王立
    1990, 10(01):  11-18.  doi:10.13305/j.cnki.jts.1990.01.002
    摘要 ( 352 )   PDF (865KB) ( 1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本文研究了茶树未成熟胚离体培养成苗的培养基、培养条件和试管苗的移植技术要点。从供诱导的8个品种中,成功地培养出近千株试管苗,其中盆栽茶苗500余株,露地栽植的404丛,首批茶树生长高度已达80厘米左右。培养物最多的继代培养已达20次。再生和完整植株在遗传特性上是稳定的。这一技术的研究成功,将对茶树种质资源的保存,提高茶籽,尤其是有性杂交或远缘杂交种子、诱变种子的能育率及诱获一籽多苗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茶树人工诱变技术的研究 Ⅰ.茶树辐照的生物学效应
    杨跃华, 林树祺
    1990, 10(01):  19-24.  doi:10.13305/j.cnki.jts.1990.01.003
    摘要 ( 218 )   PDF (341KB) ( 1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辐照茶树 M_1代成株率、苗高、叶面积以及根长与辐照剂量的关系符合多靶单击数学模型 y=1-(1-e~(-MD))~N,而它们与辐照剂量率的关系呈二次曲线型 y=a+bx+cx~2;茶树各器官敏感性大小表现为根长>叶面积>苗高。辐照剂量率在0.57—0.86戈/分的范围内效果比较明显。插穗的适宜辐照剂量为5.7—9.5戈,半致死剂量在9.5戈左右。乔木型大叶品种茶籽的适宜辐照剂量为9.3—21戈,半致死剂量在21戈左右;灌木型中、小叶种茶籽的适宜辐照剂量为27.9—37.2戈,半致死剂量在37.2—50戈
    筲绮种母子代染色体核型分析
    陈荣冰, 郭元超
    1990, 10(01):  25-28.  doi:10.13305/j.cnki.jts.1990.01.004
    摘要 ( 345 )   PDF (1345KB) ( 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筲绮种是茶种中唯一表现多种畸变的一个品种。通过对筲绮种母子代染色体核型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染色体均为以 X=15为基数的二倍体;母子代不同种质或同一种质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核型有所差异,但核型的主要特征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且对称性均较高,表明它在进化上属较原始的品种。
    茶尺蠖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特性
    陈棣华, 栗陶生, 汪命龙
    1990, 10(01):  29-33.  doi:10.13305/j.cnki.jts.1990.01.005
    摘要 ( 340 )   PDF (1341KB) ( 1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茶尺蠖(Ectropis oblique Prout)是华东茶区的主要害虫,近年来安徽茶园中的茶尺蠖普遍被真菌感染,经分离鉴定为圆孢虫疫霉(Erynia radieans(Brefeld)Humber et al)。它在该地区的大面积流行,有效地抑制了茶尺蠖的种群数量。本文对真菌的形态特征、精细结构、生物学特性、人工培养和引起流行病的因子进行了分析讨论。
    中国茶叶学会和浙江茶叶学会团体会员会议在杭州举行
    本刊编辑部
    1990, 10(01):  34-77.  doi:10.13305/j.cnki.jts.1990.01.006
    摘要 ( 357 )   PDF (125KB) ( 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1990年3月20—23日,中国茶叶学会和浙江茶叶学会在杭州联合召开了团体会员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广东、福建、湖南、湖北、江西、上海、江苏、云南、四川、浙江等中国茶叶学会的团体会员和浙江省茶叶学会的团体会员代表80多人。
    茶树保护性酶类与抗寒性的关系
    黄建安
    1990, 10(01):  35-40.  doi:10.13305/j.cnki.jts.1990.01.007
    摘要 ( 453 )   PDF (1168KB) ( 1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越冬期间对6个无性系成龄茶树的成熟叶片进行低温处理后,测定其保护性酶类活性及其同工酶的变化。结果表明:抗性强的品系 SOD(超氧化物歧化酶)、CAT(过氧化氢酶)活性能维持较高水平;SOD、POX(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总活性及谱带数目明显强于和多于弱的品系,出现明显下降的温度则低于弱的品系。因此探讨保护性酶类与抗寒性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没食子酸与绿茶品质的关系
    郭炳莹, 阮宇成, 程启坤
    1990, 10(01):  41-43.  doi:10.13305/j.cnki.jts.1990.01.008
    摘要 ( 373 )   PDF (165KB) ( 3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用纸色谱法测定了绿茶中的没食子酸含量。结果表明,没食子酸含量与平炒青、杭炒青1987年标准样的品质等级呈显著的正相关;没食子酸在夏茶新梢不同部位的含量分布为芽>一叶>二叶>三叶>四叶>茎。
    萎凋中可溶性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吴小崇
    1990, 10(01):  44.  doi:10.13305/j.cnki.jts.1990.01.009
    摘要 ( 278 )   PDF (79KB) ( 1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迄今,有关萎凋中茶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国内外已作过不少研究。然而,萎凋过程中 PPO 活性究竟是降低还是增加,特别是萎凋给 PPO 带来的影响究竟纯属失水导致活性变化,还是该酶本身特性发生了变化,尚无明确结论。本研究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对自然萎凋和保水萎凋(萎凋前后含水量基本保持一致)中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动态变化以及鲜叶和不同萎凋叶的 PPO 若干特性作了比较,初步探讨了萎凋中 PPO 活性变化的原因。
    中国柚子花茶香气的化学组成
    骆少君, 濮荷娟, 郭雯飞
    1990, 10(01):  45-48.  doi:10.13305/j.cnki.jts.1990.01.010
    摘要 ( 356 )   PDF (223KB) ( 1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和色谱—质谱联用枝术,首次分析了中国柚子花茶香气的化学组成。结果表明,在所鉴定的30个组分中,醇类化合物含量约占香气挥发油总量的83%,尤其是萜稀醇类,其含量约占60%,含量较高的组分有芳樟醇、橙花叔醇、反,反-法呢醇、邻氨基苯甲酸甲酯和植醇等。此外,还分析了柚子花茶的香型特点,并与茉莉花茶和白兰花茶的香气作了比较。
    茶果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在成熟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英文)
    樊兴土, 朱全芬, 夏春华
    1990, 10(01):  49-58.  doi:10.13305/j.cnki.jts.1990.01.011
    摘要 ( 459 )   PDF (433KB) ( 1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通过对不同成熟度的茶果(果壳、种壳及种仁)的分析测定,基本摸清了茶果各部分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在成熟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在成熟的茶果中,组成果壳的主要成分为半纤维素(15.91%)、纤维素(15.23%)、木质素(36.75%)及茶单宁(13.96%);组成种壳的主要成分为半纤维素(19.87%)、纤维素(27.50%)和木质素(42.23%);组成种仁的主要成分是茶籽油(35.19%)、淀粉(19.89%)、皂素(12.38%)和蛋白质(10.93%)。同时,作者还对茶果的主要成分的利用问题进行了讨论。
    红茶和乌龙茶色素与干茶色泽的关系
    刘仲华, 黄孝原, 施兆鹏
    1990, 10(01):  59-64.  doi:10.13305/j.cnki.jts.1990.01.012
    摘要 ( 484 )   PDF (332KB) ( 2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用薄层色谱扫描法和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了红茶和乌龙茶中的主要脂溶性色素(包括叶绿素及其降解产物和类胡萝卜素主要组分)和多酚类氧化产物(TF、TR 和 TB),并就色素系统的内部比例与外形色泽品质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Chl a、b+Cd a、b)/Car、(Chl a、b+Cda、b)/(Py a、b+Po a、b)和(Py a、b+Po a、b)/TR 能较合理地解释红茶与乌龙茶外形色泽形成的化学实质。
    红碎茶的静电特性
    沈林生, 王光亮, 钱新耀
    1990, 10(01):  65-70.  doi:10.13305/j.cnki.jts.1990.01.013
    摘要 ( 298 )   PDF (309KB) ( 1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本文介绍了红碎茶静电特性的试验方法,分析了红碎茶和茶梗的含水率、粒度、电场强度对红碎茶带电性能的影响;红碎茶的含水率、测试层厚度、测试信号频率对红碎茶电传导和介电特性的影响。
    茶叶烘干机干燥数学模型的建立 Ⅱ.茶叶烘干机多薄层干燥模型
    董士林, 殷鸿范
    1990, 10(01):  71-78.  doi:10.13305/j.cnki.jts.1990.01.014
    摘要 ( 299 )   PDF (427KB) ( 3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把绿茶揉捻叶在链板式茶叶烘干机内的干燥过程视作一个多薄层的干燥过程,并依据薄层叠代计算的原理,建立了茶叶烘干机多薄层干燥数学模型,在进叶叶层厚度为3—4厘米、进风温度为85—120℃和链轮转速为3—7转/分钟的干燥条件下,出叶含水率的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绝对差均值为1.49(%,湿基),烘干机干燥过程含水率变化的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均方差小于0.03145。
    中国绿茶的抗肿瘤作用 Ⅱ.龙雾茶提取物抗癌和免疫动物实验
    阎玉森, 游联勤, 邹玉珍
    1990, 10(01):  79-84.  doi:10.13305/j.cnki.jts.1990.01.015
    摘要 ( 262 )   PDF (341KB) ( 1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龙雾茶提取物对荷瘤小鼠艾氏腹水癌、肝癌、肉瘤180等实体瘤,以每公斤体重50毫克剂量给药为最佳,抑瘤率分别为45%、57%和61%;艾氏腹水型荷瘤小鼠生命延长率为128%。免疫实验证明,茶叶提取物对小鼠因荷瘤而导致的 T 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免疫活性反应下降具有显著的回升作用,T 淋巴细胞~(125)IUDR 参入值(cpm)由对照组的932±27提高到2998±210,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由对照组10.7%提高到41%,恢复到了正常实验小鼠的水平。
    不同茶类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小鼠肺瘤的影响
    吴瑞荣, 林一萍, 陈红玉
    1990, 10(01):  85-86.  doi:10.13305/j.cnki.jts.1990.01.016
    摘要 ( 358 )   PDF (167KB) ( 1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本文用简化的二乙基亚硝胺(DENA)诱发小鼠肺瘤模型,证明了不同茶类有不等程度的防癌作用,其中绿茶功效显著。文中还讨论了茶叶防癌的有关问题。
    茶叶中嘌呤碱的薄层分析法
    郭炳莹, 阮宇成, 程启坤
    1990, 10(01):  87-88.  doi:10.13305/j.cnki.jts.1990.01.017
    摘要 ( 369 )   PDF (114KB) ( 1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茶叶中含有多种嘌呤碱,以咖啡碱含量最高,约占茶叶干重的1—5%;其次是可可碱和茶碱,分别约占茶叶干重的0.05%和0.002%。由于这几种嘌呤碱在化学结构上极为相似,而其含量却差异悬殊,就使得它们的同时分离测定难度较大。近年来,随着色层分离技术的发展,相继出现了茶叶中嘌呤碱分离测定的柱层析法、液相色谱法等。作者采用薄层扫描法分离测定绿茶中的嘌呤碱,也获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绿茶品质形成中自由基浓度的变化
    赵正惠, 阮宇成, 汪琢成, 冯亚菲, 陈德余, 何玲
    1990, 10(01):  89-90.  doi:10.13305/j.cnki.jts.1990.01.018
    摘要 ( 554 )   PDF (115KB) ( 1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茶叶中自由基的浓度已有过较为详细的研究。而在茶叶品质形成中自由基浓度变化及自由基对品质形成的作用,则尚待进一步深入。本文通过品质形成工程生物调控技术,用 JES-FEIXG 型电子自旋共振波谱仪,研究了绿茶品质形成中自由基浓度的变化,初步探明了自由基在绿茶品质形成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