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1997年 第17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1997-06-15
      
    茶红色素形成机理和制取
    萧伟祥, 钟瑾, 萧慧, 蒋显猷
    1997, 17(01):  1-8.  doi:10.13305/j.cnki.jts.1997.01.001
    摘要 ( 539 )   PDF (217KB) ( 3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茶红色素(TRP)是一类天然食用色素,其主要组分是多酚类物质氧化聚合物茶红素(TRS)与茶黄素(TFS)。文中分析了TRP的组分、结构及其形成途径,提出了形成途径示意图,并阐明其形成机理和影响因子。同时,用不同方法制备了TRP系列产品,并对产品的化学组分、吸收光谱和分子量等进行了测定
    钾和镁对乌龙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阮建云, 吴洵
    1997, 17(01):  9-13.  doi:10.13305/j.cnki.jts.1997.01.002
    摘要 ( 372 )   PDF (162KB) ( 1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钾、镁肥可使乌龙茶的产量提高9%—38%;茶叶中的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的含量也有所提高;茶多酚含量因施钾而增加因施镁而减少,但酚/氨比均趋于合理,提高了乌龙茶的适制性。施钾、镁肥还改善了乌龙茶的香气组成,使橙花叔醇等香气成分的含量明显升高。乌龙茶的等级与其含镁量呈显著正相关,即品质好者其含镁量也高。文中还对钾、镁对乌龙茶生化品质的影响和在乌龙茶产区施用钾镁肥的重要性进行了讨论
    1995年世界主要产茶国茶园面积、茶叶生产量和出口量
    柴晓东
    1997, 17(01):  14. 
    摘要 ( 252 )   PDF (310KB) ( 1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黑刺粉虱综合防治技术
    陈雪芬, 孙椒德, 吴光远, 金建忠, 曾明森
    1997, 17(01):  15-20.  doi:10.13305/j.cnki.jts.1997.01.003
    摘要 ( 419 )   PDF (183KB) ( 1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建立了黑刺粉虱的发生期预测式和发生量预测式,在闽东北地区验证,其准确率达90%以上;确立了动态防治经济阈值,一般为每叶6头。韦伯虫座孢菌对黑刺粉虱幼虫的致病力强,并能寄生蛹,田间大面积应用防治效果在70%以上,持效达2年以上。卵孵化10%—20%时使用25%扑虱灵,防效达80%—90%。研究表明:利用虫生真菌、昆虫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混用),能有效地控制黑刺粉虱的危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
    茶赤叶斑病与叶片结构及空间位置的关系
    高旭晖
    1997, 17(01):  21-26.  doi:10.13305/j.cnki.jts.1997.01.00
    摘要 ( 353 )   PDF (113KB) ( 2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用室内接种和田间调查的方法,研究了茶赤叶斑病(PhylostictatheicolaPetch)与茶树叶片结构及空间位置的关系。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容易侵染茶树新梢的嫩叶,在老叶(芽下四叶及其以下)表面则难以形成附着胞,即使侵入了,菌丝的分枝、生长也较缓慢;近平展着生的嫩叶及叶片伤口更易感染;茶树品种间因叶片角质层的厚度、栅栏组织层次和海绵组织细胞排列松紧,其发病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角质层厚和栅栏组织层次多的品种发病率较低
    茶园昆虫群落时空格局及多样性稳定性
    韩宝瑜
    1997, 17(01):  27-32.  doi:10.13305/j.cnki.jts.1997.01.005
    摘要 ( 300 )   PDF (163KB) ( 2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
    贵州东部地区茶树害虫名录
    戴轩
    1997, 17(01):  33-42.  doi:10.13305/j.cnki.jts.1997.01.006
    摘要 ( 399 )   PDF (131KB) ( 4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在贵州东部地区已查明的茶树害虫种类,计2个纲、11个目、79个科、292种,并记述了每种的地理分布和危害部位
    茶木蠹蛾生活习性及有效积温
    杨春材, 郝文革, 江力军, 雷姚生
    1997, 17(01):  43-46.  doi:10.13305/j.cnki.jts.1997.01.007
    摘要 ( 540 )   PDF (108KB) ( 3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茶木蠹蛾ZeuzeracoffeaeNietner是茶树的主要枝干害虫之一,尤其是新辟茶园被害严重。在安徽省一年1代,以老熟幼虫越冬,幼虫期为5龄,危害期长达120—150d,一生中可转移钻蛀5—10个枝干。经变温测定:蛹期发育起点温度C=(15.0±0.7)℃,有效积温K=(174±12)DD,预测式N=(174±12)/〔T-(15.0±0.7)〕(d),卵期发育起点温度C=(17.6±0.8)℃,有效积温K=(124±7)DD,预测式N=(124±7)/〔T-(17.6±0.8)〕(d)。
    炒青绿茶热解吸特性
    刘新, 殷鸿范, 孙成, 朱守贞
    1997, 17(01):  47-52.  doi:10.13305/j.cnki.jts.1997.01.008
    摘要 ( 401 )   PDF (240KB) ( 2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对炒青绿茶杀青和炒干过程的热特性进行了跟踪测量。结果表明,杀青过程的热解吸具有等速特性;炒干过程的热解吸则呈现恒率失水和降率失水的双重特性。鲜叶的嫩度不同,其热解吸特性也不尽相同,杀青过程中一级鲜叶的热解吸速率大于三级叶,一级和三级鲜叶杀青前期(2min),茶叶吸热量分别占总吸热量的38%和42%;炒干过程中,一级原料解吸至15%含水率左右时,开始降率解吸,而三级原料的降率解吸含水率起始点则要提前至25%—30%含水率时。温度和解吸速度对炒青品质的形成起着推动作用,而解吸速率又受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制约
    电渗析对红茶提取液稳定性的影响
    张正竹, 舒爱民, 江光辉, 袁志好
    1997, 17(01):  53-58.  doi:10.13305/j.cnki.jts.1997.01.009
    摘要 ( 305 )   PDF (176KB) ( 1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红茶饮料混浊沉淀是液体红茶生产中的一个难题。选用不对称Al2O3陶瓷膜对红茶提取液进行电渗析,分析了电渗前后红茶水的内含物总量、组成及体系稳定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电渗析不会造成红茶提取液内含物总量及组成的明显改变,但可通过减少体系高价金属阳离子浓度以提高体系的稳定性,从而提高红茶提取液的感官审评得分。茶水按2∶100的比例,用80℃软水浸泡5min,提取液用0.22μm的滤膜微滤后电渗再微滤,该方法可望用于无沉淀纯正红茶饮料的生产
    不同形状名茶制茶工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王云, 李春华, 赵康由, 杨建材, 杨亮材
    1997, 17(01):  59-64.  doi:10.13305/j.cnki.jts.1997.01.010
    摘要 ( 421 )   PDF (165KB) ( 4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用福鼎大白茶和云南大叶茶的一芽一叶鲜叶为原料,制成扁形、毛峰形、针形和卷曲形名绿茶。结果表明,用相同原料制成的不同形状名茶间品质差异较大,其中以扁形名茶品质最好,毛峰形茶次之,其他形状茶品质较差。生化成分分析结果也表明,扁形茶的氨基酸含量最高,酚氨比最小;福鼎种制成的扁形茶和云大种制成的毛峰形茶,其茶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和精氨酸等4种主要氨基酸组分及维生素含量均相对较高。表明不揉捻或轻揉捻、叶组织破损小、工艺简单、热作用时间短的扁形名茶或毛峰形名茶的制茶工艺更有利于鲜叶原料品质的发挥
    制茶工艺对名优绿茶香气品质的影响
    倪德江, 陈玉琼
    1997, 17(01):  65-68.  doi:10.13305/j.cnki.jts.1997.01.011
    摘要 ( 399 )   PDF (153KB) ( 3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用GC、GC/MS法分析了用同一鲜叶原料加工成的8种名优绿茶的香气组成。香型相似率分析表明,不揉捻的名茶与揉捻的名茶香型差异较大;凡经揉捻的名茶,它们之间香型比较接近,而未揉捻的名茶之间香型差异也较大,这说明加工工艺对香气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分析结果还表明,不揉捻的名茶加工工艺(尤其是龙井茶的制作工艺)更有利于香气品质的形成。文中就制茶工艺对香气影响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茶儿茶素对鱼油的抗氧化活性
    舒爱民, 杜琪珍, 姜爱芹
    1997, 17(01):  69-74.  doi:10.13305/j.cnki.jts.1997.01.012
    摘要 ( 448 )   PDF (102KB) ( 3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研究了添加茶儿茶素对鱼油中多烯脂肪酸(DHA、EPA)分解和过氧化物形成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茶儿茶素可有效地抑制鱼油的过氧化物形成和多烯脂肪酸分解,在相同的温度(30℃)条件下,茶儿茶素的抗氧化活性优于维生素E
    茶多糖对小鼠血糖、血脂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周杰, 丁建平, 王泽农, 谢晓凤
    1997, 17(01):  75-79.  doi:10.13305/j.cnki.jts.1997.01.013
    摘要 ( 400 )   PDF (160KB) ( 1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研究了从粗老茶中提取的茶多糖对小鼠血糖、血脂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腹腔注射50mg/kg·bw茶多糖有明显降低血糖的作用(P<0.01);对血清胆固醇和血清甘油三酯影响不大,但有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效果;每天连续口服25mg/kg·bw茶多糖,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急性毒性试验表明,24h内腹腔注射总量1.0g/kg·bw,未发现小鼠对茶多糖有中毒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