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2015年 第3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5-10-15
      
    氮素转化菌对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韩晓阳, 张丽霞, 黄晓琴, 董玉惠, 李智, 尚涛
    2015, 35(5):  405-414.  doi:10.13305/j.cnki.jts.2015.05.001
    摘要 ( 555 )   PDF (830KB) ( 4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了研究氮素转化菌对茶树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本试验以山东泰安2年生茶树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枯草芽孢杆菌(T1)和褐球固氮菌(T2)两个接种处理,以不接种为对照(CK)。采用培养计数法与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T-RFLP),测定不同时期根际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氨化细菌、固氮菌、硝化细菌的数量及接种后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同时测定接种后土壤中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接种60βd后T1和T2处理细菌数量显著高于CK,但对真菌及放线菌的影响不显著。整个试验过程氨化细菌和固氮菌数量高于CK,氨化细菌以T1处理最多,固氮菌以T2处理最多,硝化细菌数量始终是CK显著高于T1和T2处理。基于T-RFLP图谱分析,与对照组相比,菌剂组均增加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各物种在数量上的均匀程度变大。在土壤养分方面,T1、T2菌剂处理组铵态氮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硝态氮含量低于对照。在速效P方面,T1、T2含量比CK分别显著提高了8%、25%。在速效K方面,T1、T2含量显著高于CK,提高了15%和11%。枯草芽孢杆菌和褐球固氮菌菌剂改善了茶树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壤养分,表现出正面效应,是一种生态安全性较高的生物菌剂。
    高温胁迫对茶树叶片光合系统的影响
    李治鑫, 李鑫, 范利超, 韩文炎
    2015, 35(5):  415-422.  doi:10.13305/j.cnki.jts.2015.05.002
    摘要 ( 735 )   PDF (875KB) ( 4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龙井43为材料,高温(43℃)处理48βh后,分别用调制荧光成像系统和双通道荧光仪分析其受胁迫的状态和光合系统的受损情况。结果表明,受到高温胁迫后:茶树会表现出一系列的热害症状;茶树叶片的光合速率持续下降,Rubisco最大羧化速率(Vc,max)以及RuBP的最大再生速率(Jmax)显著降低;Fv/Fm、Y(II)和Y(I)迅速降低,Y(NO)和Y(NA)上升,说明光系统II和光系统I的结构在高温胁迫下受到了伤害;茶树的ΦPSⅡ、ETR(II)和ETR(I)均显著下降,表明电子传递受到严重破坏;光系统I对高温胁迫的耐受性较高,抗强光损伤能力在高温胁迫下变强,而光系统II易受到高温伤害,抗强光损伤能力在高温胁迫下变弱。
    不同品种茶树生长对氮素浓度的响应差异
    王丽鸳, 陈常颂, 林郑和, 韦康, 吴立赟, 冯素花, 成浩
    2015, 35(5):  423-428.  doi:10.13305/j.cnki.jts.2015.05.003
    摘要 ( 616 )   PDF (582KB) ( 2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利用盆栽沙培法,研究了铁观音、福鼎大白茶、黄旦等6个基因型茶树对氮素浓度的响应差异。试验表明:(1)在低氮胁迫下茶树株高、根干重、地上部重、叶片SPAD值等显著降低;茶树根重、根冠比与茶树总生物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2)不同基因型茶树对氮素吸收利用能力差异较大,其中福鼎大白茶、春闺属低氮高效基因型。(3)低氮胁迫下,茶树根冠比显著增加,铁观音根冠比的变异幅度最大,为20.97%;基因型对茶树根冠比具有决定作用,不同基因型茶树根冠比的差异很大,如铁观音仅为0.71,春闺为1.81。(4)在低氮条件下,根冠比与叶片SPAD值可作为筛选耐低氮茶树品种的参考指标。
    土壤因子对茶树硒吸收特性的影响
    周超, 胡玉荣, 曾建明, 杨坚, 陈利燕
    2015, 35(5):  429-436.  doi:10.13305/j.cnki.jts.2015.05.004
    摘要 ( 543 )   PDF (635KB) ( 2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中茶108为供试品种,采用盆栽和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硒含量、干旱胁迫以及不同pH值对茶树硒吸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树硒含量与土壤硒含量呈正相关;干旱胁迫会造成茶树对土壤中硒的吸收速率降低,与正常生长的茶树相比,硒吸收总量显著降低;土壤含水率在90%时,茶树根部对硒的累积总量最高,达到0.527βmg·kg-1,而在土壤含水率50%时,根部硒累积总量为0.301βmg·kg-1,两者差异极显著。在不同pH值的培养条件下,72βh内各处理叶片均达到富硒水平,处理间叶片硒含量未出现显著差异;处理28βd后,各处理间叶片硒含量具有显著差异,以pH值3.5时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
    发根农杆菌抑菌剂的抑菌效果及对茶组培苗丛生芽的影响
    杨亚萍, 李永兰, 梁月荣, 陆建良, 郑新强
    2015, 35(5):  437-442.  doi:10.13305/j.cnki.jts.2015.05.005
    摘要 ( 544 )   PDF (546KB) ( 3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研究了MS培养基中不同浓度头孢噻肟钠(Cefotaxime sodium)、羧苄青霉素(Carbenicillin)和特美汀(Timentin)3种抑菌剂对发根农杆菌的抑制效果及对茶树组培苗丛生芽的影响。结果显示,头孢噻肟钠和特美汀均可以有效抑制农杆菌LBA9402、15834,而15834在羧苄青霉素的板上17βd内长出;对于外植体,头孢噻肟钠和羧苄青霉素都显著降低了茶组培苗的丛生芽增殖率,且畸形苗率高;当特美汀质量浓度在400βmg·L-1以下时,对茶组培苗影响较小,与正常对照无显著差异,特美汀具有作为茶树遗传转化体系中抑菌剂的潜力。
    茶树新品种桂绿1号光合特性初步研究
    莫凌, 姚月锋, 白坤栋, 顾大形, 曾丹娟, 黄玉清
    2015, 35(5):  443-448.  doi:10.13305/j.cnki.jts.2015.05.006
    摘要 ( 456 )   PDF (645KB) ( 3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对茶树新品种桂绿1号的光合-光响应曲线和光合日变化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夏季晴天条件下,桂绿1号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1:00,约为9.36βμmol·m-2·s-1;蒸腾速率(Tr)的日变化也为单峰曲线,但其最大值出现在15:00,约为4.06βmmol·m-2·s-1。该品种的光饱和点与光补偿点分别为354.60βμmol·m-2·s-1和7.13βμmol·m-2·s-1,表观量子效率(Φ)为0.088βmol·mol-1。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光合有效辐射和空气相对湿度是直接影响桂绿1号茶树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的主要因子。该研究为桂绿1号的引种、速生丰产和制定栽培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茶丽纹象甲白僵菌广东分离株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王定锋, 黎健龙, 李慧玲, 李良德, 王庆森, 吴光远
    2015, 35(5):  449-457.  doi:10.13305/j.cnki.jts.2015.05.007
    摘要 ( 438 )   PDF (354KB) ( 3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通过形态学鉴定和rDNA-ITS序列分析,明确了从广东英德茶园中采集到的一株寄生茶丽纹象甲的白僵菌为球孢白僵菌,并命名为Bb1-1。为明确该菌株的生防潜力,以本实验室保存的2株茶丽纹象甲高毒力球孢白僵菌菌株(XJBb3005和XJBb3008)为参考菌,研究了菌株Bb1-1的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耐热力和抗紫外能力等生物学特性,并测定了该菌株在25℃、29℃和32℃下对茶丽纹象甲的毒力。结果表明,3个菌株的生长速率、孢子萌发率和抗紫外能力没有明显的差异;3个菌株产孢量大小顺序为XJBb3005>Bb1-1>XJBb3008;但Bb1-1具有最强的耐热力。在25℃下,3个菌株对茶丽纹象甲成虫的累积校正死亡率之间差异不显著,都超过93.94%;但在高温(29℃和32℃)下,菌株Bb1-1对茶丽纹象甲的杀虫毒力优于两个参考菌株,处理7βd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0.91%和80%,LT50分别为3.83βd和5.28βd。鉴于菌株Bb1-1耐热力较强,且在高温下对茶丽纹象甲成虫具有较好的杀虫毒力,将在今后该虫的生物防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茶叶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研究进展
    陈萍, 邱培, 程浩, 周盈, 龚淑英
    2015, 35(5):  458-464.  doi:10.13305/j.cnki.jts.2015.05.008
    摘要 ( 711 )   PDF (592KB) ( 6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血小板活化是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基础,抗血小板药物能够在不同水平阻断血小板聚集作用的级联反应。临床医学和动物实验证实,茶叶及有效成分对血小板活化具有抑制作用,在抗血栓活性上表现出一定的构效关系。本文从饮茶及茶叶成分对血小板聚集、血栓、凝血系统等方面的体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茶叶抑制血小板活化的不同作用机理,有助于系统阐明茶叶抗血栓、预防心血管疾病功能。
    人工神经网络在坦洋工夫红茶感官品质评定中的应用研究
    潘玉成, 叶乃兴, 潘玉华, 赵仕宇
    2015, 35(5):  465-472.  doi:10.13305/j.cnki.jts.2015.05.009
    摘要 ( 649 )   PDF (753KB) ( 2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根据坦洋工夫红茶感官品质主要评定指标,采用BP神经网络建立了坦洋工夫红茶等级与其主要评定指标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实现了对坦洋工夫红茶等级的预测,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研究表明,所构建的坦洋工夫红茶评审专家预测系统有较好的识别效果,实用性强,克服了许多人为误差,提高了茶叶评审的速度,评茶人员只需具备一定的茶叶审评知识,就能正确地对坦洋工夫红茶的等级进行评定。
    多孔淀粉对茶多酚的吸附性能及其复合物抗氧化能力的研究
    骆慧敏, 宁敏, 徐迎波, 王程辉, 杜先锋
    2015, 35(5):  473-480.  doi:10.13305/j.cnki.jts.2015.05.011
    摘要 ( 627 )   PDF (683KB) ( 4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双酶法制备玉米多孔淀粉,以玉米多孔淀粉作为载体吸附茶多酚,研究玉米多孔淀粉吸附茶多酚的影响因素,正交实验优化吸附条件。探讨了吸附热力学规律,用Freundlich和Langmuir方程拟合并绘制等温吸附线,研究表明吸附过程比较符合Langmuir吸附规律(R2>0.99)。根据Langmuir等温吸附线计算微分吸附热,吸附热符合氢键键能范围,通过测定该复合物对DPPH与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可见复合物仍保持较高的抗氧化能力,多孔淀粉复合后的茶多酚自氧化速度显著减慢。
    茶树CsbHLH2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韩永涛, 肖斌, 钱文俊, 梁少茹
    2015, 35(5):  481-490.  doi:10.13305/j.cnki.jts.2015.05.012
    摘要 ( 422 )   PDF (1245KB) ( 2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植物bHLH(碱性螺旋环螺旋)转录因子是植物体内一类重要的转录因子,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胁迫应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以茶树品种陕茶一号为材料,采用同源克隆法从陕茶一号叶片cDNA中克隆了1个bHLH转录因子CsbHLH2。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CsbHLH2开放阅读框(ORF)为714βbp,编码1个297个氨基酸的蛋白,预测分子量58.4βkD,等电点为5.14,氨基酸序列比对显示该蛋白与其他高等植物的bHLH蛋白具有较高同源性。拟南芥原生质体亚细胞定位表明,CsbHLH2编码蛋白定位在细胞核上。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分析表明,CsbHLH2基因在茶树不同组织部位中均有表达,但是在幼叶中表达量最高;不同激素处理结果显示,CsbHLH2受SA、ETH、MEJA诱导。
    茶树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运子基因CsPPT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赵真, 陈暄, 王明乐, 王伟东, NajeebAhmed, 黎星辉
    2015, 35(5):  491-500.  doi:10.13305/j.cnki.jts.2015.05.014
    摘要 ( 450 )   PDF (1139KB) ( 1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白叶1号为试验材料,通过RT-PCR和RACE技术克隆获得茶树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运子基因CsPPT(GenBank登录号:KJ652972)。CsPPT完整ORF长度为1β227βbp,编码408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44.7βkDa,理论等电点为10.16;无信号肽位点,属于非分泌型蛋白;建立了茶树CsPPT蛋白的系统发育树;磷酸化修饰预测该蛋白质多肽链中共有26个磷酸化位点;TMHMM预测表明CsPPT蛋白为跨膜蛋白;亚细胞定位发现,CsPPT蛋白定位于叶绿体上,推测CsPPT蛋白可能定位于叶绿体膜上。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CsPPT基因在茶树花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芽、叶和嫩茎,根中最低。
    茶树CsCDF1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胡娟, 王丽鸳, 韦康, 成浩, 张成才, 张芬, 吴立赟
    2015, 35(5):  501-511.  doi:10.13305/j.cnki.jts.2015.05.015
    摘要 ( 354 )   PDF (528KB) ( 2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SMART-RACE技术克隆了茶树Dof(DNA binding with one finger)基因CsCDF1的全长cDNA序列,并利用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进行了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该Dof基因在茶树不同组织间的表达差异和昼夜表达规律,及其在氮饥饿处理2周后对不同浓度氮素诱导的响应。该cDNA序列全长1β606βbp,包含1个编码464个氨基酸的完整开放阅读框,含有高度保守的DOF结构域,推导的蛋白分子量为50.8βkDa,理论等电点(PI)为5.52;其编码的蛋白序列与茸毛烟草、马铃薯和美花烟草的CDF蛋白(Cycling dof factor)相似性分别为69%、67%、68%。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拟南芥CDF蛋白聚为一类,因此将其命名为CsCDF1;CsCDF1在3个不同茶树品种根系中的表达量均高于一芽二叶和成熟叶;在一天中,该基因的表达呈现出昼夜节律变化;在氮饥饿后重新供氮,不同组织中该基因对不同浓度氮素的响应均为上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