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2014年 第3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4-06-15
      
    普洱茶中真菌研究进展
    赵振军, 刘勤晋
    2014, 34(3):  205-212.  doi:10.13305/j.cnki.jts.2014.03.001
    摘要 ( 462 )   PDF (651KB) ( 5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普洱茶后发酵过程中真菌的参与使普洱茶具有独特的品质,本文对普洱茶后发酵过程中真菌的种类、真菌对普洱茶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安全性研究作了综述。
    普洱茶挥发性成分抗氧化活性研究
    任洪涛, 周斌, 秦太峰, 夏凯国, 周红杰
    2014, 34(3):  213-220.  doi:10.13305/j.cnki.jts.2014.03.002
    摘要 ( 632 )   PDF (654KB) ( 2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富集普洱茶挥发性物质,并用GC-MS分析其化学组成,采用DPPH和FRAP法对不同发酵阶段普洱茶挥发性物质的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分析抗氧化活性与主要成分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普洱茶在发酵过程中甲氧基苯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大幅增加;挥发性物质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FRAP总抗氧化能力随发酵程度的加深呈显著上升趋势,发酵出堆后分别提高了100%和296%;挥发性物质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FRAP总抗氧化能力与甲氧基苯类化合物和芳樟醇氧化物的相对含量具有显著正相关性。
    茶叶中EGCG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的调脂保肝作用研究
    严煜钧, 刘仲华, 林勇, 黄建安, 彭彬, 蒋华军
    2014, 34(3):  221-229.  doi:10.13305/j.cnki.jts.2014.03.003
    摘要 ( 529 )   PDF (1645KB) ( 2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以肝实质细胞发生脂肪堆积和脂肪变性为主要特征,并伴随机体脂质代谢紊乱的一种获得性代谢疾病。以高脂饲料喂养大鼠,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以低、中、高剂量(10、50、100 mg·kg-1)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分别灌胃模型大鼠,探讨茶叶中EGCG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的调脂保肝作用。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EGCG能显著降低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含量,改善大鼠肝脏氧化应激状态。此外,肝脏病理切片显示,EGCG能减少肝细胞中脂滴的形成,同时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分析显示,EGCG能调理肝脏的脂质代谢。综合以上实验结果表明,EGCG能显著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的脂质代谢紊乱和脂肪性肝损伤。
    六堡茶对胰岛素抵抗3T3-L1脂肪细胞糖脂代谢的影响
    滕翠琴, 刘仲华, 龚受基, 彭雨轩, 马蕊
    2014, 34(3):  230-238.  doi:10.13305/j.cnki.jts.2014.03.004
    摘要 ( 621 )   PDF (713KB) ( 3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软脂酸诱导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后,给予不同剂量的六堡茶水提物治疗,探讨六堡茶对胰岛素抵抗3T3-L1脂肪细胞的糖脂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1 mmol·L-1的软脂酸对3T3-L1脂肪细胞作用24 h后,葡萄糖摄取量减少,建立胰岛素抵抗模型。六堡茶对模型细胞干预24 h后,与模型组比较,细胞培养基的残留液中葡萄糖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降低;对糖脂代谢相关关键酶(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和葡萄糖转运子基因表达都有上调作用,并下调乙酰辅酶A羧化酶、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1B基因表达。低剂量的六堡茶下调肉碱脂酰转移酶-I基因的表达,但是高剂量能显著上调肉碱脂酰转移酶-I基因表达。实验证明了六堡茶能够提高胰岛素抵抗3T3-L1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同时促进细胞内糖脂代谢,六堡茶有改善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EGCG和茶氨酸对细胞氧化损伤的协同保护和修复作用研究
    刘晓慧, 揭国良, 林康, 吴媛媛, 王岳飞, 屠幼英
    2014, 34(3):  239-247.  doi:10.13305/j.cnki.jts.2014.03.005
    摘要 ( 610 )   PDF (627KB) ( 4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研究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茶氨酸两种茶叶主要活性成分单独和协同清除2, 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1, 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和羟自由基的效果,并通过建立细胞氧化损伤模型,测定两种化合物对氧化损伤细胞的氧化水平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EGCG和茶氨酸对ABTS和羟自由基的清除有协同增效作用,对DPPH自由基无协同作用;在细胞水平,EGCG和茶氨酸可协同降低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及脂质过氧化水平,提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即两者共同作用可协同降低细胞所受的氧化损伤,提高细胞抗氧化能力。
    假眼小绿叶蝉的日飞行活动性及成虫飞行能力的研究
    边磊, 孙晓玲, 陈宗懋
    2014, 34(3):  248-252.  doi:10.13305/j.cnki.jts.2014.03.006
    摘要 ( 536 )   PDF (608KB) ( 2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茶树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öthe)在早晨和傍晚各有一个飞行活动高峰,早晨的活动高峰时间为6:00~7:00,傍晚的活动高峰时间为16:00~17:00。假眼小绿叶蝉成虫的平均飞行距离、平均飞行时间和平均飞行速度在一天之中不同的时间段下无显著性差异,但雌雄成虫的平均停飞时间在晚上(22:00~23:00)显著增加,在中午(12:00~13:00)雄虫的平均停飞时间显著要长于雌虫。研究结果为假眼小绿叶蝉的生物特征分析和田间防治提供了参考。
    广东英德茶区蜘蛛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黎健龙, 黎华寿, 黎秀娣, 刘杰, 李家贤, 唐颢, 唐劲驰
    2014, 34(3):  253-260.  doi:10.13305/j.cnki.jts.2014.03.007
    摘要 ( 478 )   PDF (749KB) ( 2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蜘蛛是茶园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天敌群落。为了了解英德茶区不同生境管理对蜘蛛群落组成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选择小乔木生境茶园(Ⅰ)与常规生产茶园(Ⅱ),采用拍打法与陷阱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采样。结果表明:茶园Ⅰ共采集到蜘蛛1 551头,隶属于16科、40种,蜘蛛物种丰富度、多度明显高于茶园Ⅱ;两类茶园蜘蛛优势种以草地鼬蛛的个体数最多(占16.39%),其中茶园Ⅰ优势种的种类和个体数相对较多;此外,多样性指数中,茶园Ⅰ与茶园Ⅱ达到显著差异(P<0.05);优势度指数中,则茶园Ⅱ数值较高。由此可知,茶园生境结构植物丰富,人为干扰少,有利于改善天敌栖息环境,保护蜘蛛种类多样性。
    保留指数在茶叶挥发物鉴定中的应用及保留指数库的建立
    林杰, 陈莹, 施元旭, 王校常
    2014, 34(3):  261-270.  doi:10.13305/j.cnki.jts.2014.03.008
    摘要 ( 578 )   PDF (835KB) ( 6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别应用正构烷烃(n-alkanes)混标和分析物中的正构烷烃对茶叶保留指数(RI)进行了测定,得到的保留时间相对碳数的线性相关系数(R2)均超过了0.99,证实了两种保留指数测定方法的可靠性。在谱库检索的基础上结合保留指数法,龙井茶香气成分的鉴定率从46.67%提高到74.67%,大多数物质可得到完全鉴定。同时,保留指数能对质谱匹配过程中存在的同分异构体进行有效的鉴定,提高物质定性的准确性,使物质鉴定效率大大提高。归纳相关文献数据,构建了HP-innowax色谱柱的保留指数库,提高了利用HP-innowax色谱柱进行挥发物分析的效率。
    基质固相分散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同时测定茶叶中11种农药的残留量
    刘妍慧, 于常红, 刘岩, 刘健, 张婷
    2014, 34(3):  271-278.  doi:10.13305/j.cnki.jts.2014.03.009
    摘要 ( 509 )   PDF (846KB) ( 2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建立了茶叶中3类11种农药的分散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的检测方法。茶叶样品以乙腈–乙酸(体积比99:1)提取,以PSA为净化剂基质固相分散萃取,然后通过C18色谱柱,以甲醇/水(含甲酸铵)溶液进行梯度洗脱,采用电离喷雾电离方式(ESI+),通过多反应监测(MRM)定量。结果表明:11种农药的分析时间约为20 min,在0~500 ng·mL-1范围内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大于0.9995,方法检测限为0.1~1.7 μg·kg-1。测定了茶叶样品中11种农药的残留量,加标回收率为62.4%~114.8%(添加水平分别为10~400 μg·kg-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28%~19.34%。选取了5个不同类型的茶叶样品,检测其中11种农药的残留量,检出结果差异较大。其中绿茶中11种农药的检出量为1.7~339.4 μg·kg-1,加标回收率为86.1%~104.1%,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20%(n=6)。本方法准确、灵敏、简单、快速、安全,能满足茶叶样品中多种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
    茶树紫色芽叶花青苷组分分析及结构推测
    李智, 王日为, 张丽霞, 韩晓阳
    2014, 34(3):  279-287.  doi:10.13305/j.cnki.jts.2014.03.010
    摘要 ( 464 )   PDF (745KB) ( 1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通过筛选流动相、优化洗脱梯度,建立了茶树紫色芽叶花青素HPLC的分析方法,并从提取的花青素粗制品中分离出9个主要色谱峰;运用HPLC-DAD-MS/MS联用技术,获得了其中7个组分的紫外-可见光谱信息、质谱数据,结合文献资料,初步推测了茶树紫色芽叶花青素中5个主要组分,分别为:飞燕草-3-半乳糖苷、矢车菊-3-半乳糖苷、飞燕草-3-芸香糖苷、矢车菊-3-芸香糖苷和天竺葵-3-芸香糖苷,此外,采用外标法对各组分进行了定量分析,并获得了粗提物,纯度为32%。该方法简便快捷,重现性好,可用于茶树紫色芽叶中花青素组分的分析与鉴定。
    萎凋光照强度对鲜叶物理特性及呼吸特性影响的研究
    滑金杰, 袁海波, 江用文, 陈根生, 王伟伟, 刘平
    2014, 34(3):  288-296.  doi:10.13305/j.cnki.jts.2014.03.012
    摘要 ( 550 )   PDF (770KB) ( 5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设3 000、6 000、9 000 lx等3个光强梯度,研究了萎凋光照强度对萎凋叶含水率、容重、柔软性、弹性、塑性、色差等物理特性,以及呼吸特性的影响,并对后续加工叶的物理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萎凋进程中鲜叶含水率的逐渐下降,鲜叶容重、柔软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萎凋适度范围内(含水率60%~65%),以6 000 lx处理最高;弹性呈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不同处理间以6 000 lx处理的弹性相对较高,塑性变化规律与之相反;色差明亮度L值总体呈下降趋势,红绿度a值呈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以6 000 lx处理下a值最小,即保绿特性最好,感官审评结果也表明6 000 lx处理的干茶样汤色和外形得分最高,品质最优;CO2释放量总体呈先下降后增加再平稳的变化趋势,3个处理均在萎凋6 h时出现拐点,以6 000 lx处理的释放量最大。
    茶树CsRAV2转录因子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特性分析
    吴致君, 黎星辉, 房婉萍, 周琳, 赵真, 庄静
    2014, 34(3):  297-306.  doi:10.13305/j.cnki.jts.2014.03.013
    摘要 ( 414 )   PDF (1481KB) ( 6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RAV转录因子是AP2/ERF家族的成员之一,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安吉白茶和迎霜这两个茶树(Camellia sinensis)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PCR和RT-PCR方法分别从两种茶树的DNA和cDNA中克隆得到CsRAV2基因。分析显示,来源于两种茶树中的CsRAV2基因全长均为1 089 bp,没有内含子,分别编码362个氨基酸,含有相对保守的AP2结合域和B3结构域,具有典型的植物RAV类转录因子特征。从氨基酸组成成分、理化性质、亲水性/疏水性、三级结构上分析显示,茶树中CsRAV2转录因子是亲水性蛋白。茶树中CsRAV2转录因子与拟南芥AtRAV具有相似的三级结构。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茶树中CsRAV2基因在茶树根中表达量最高,高温、低温、NaCl处理均能诱导该基因表达,不同品种间存在差异。
    应用Le Bissonnais法研究茶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王晟强, 郑子成, 李廷轩
    2014, 34(3):  307-314.  doi:10.13305/j.cnki.jts.2014.03.014
    摘要 ( 399 )   PDF (676KB) ( 1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应用Le Bissonnais法研究茶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结果表明:(1)不同植茶年限茶园土壤>5 mm团聚体含量均表现为湿润扰动处理(81.05%~95.62%)>慢速湿润处理(64.18%~89.31%)>快速湿润处理(17.62%~24.26%),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均重直径(GWD)和偏倚系数(CS)值也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表明茶园土壤团聚体的崩解机制主要是快速湿润时孔隙内封闭的空气压力作用,快速湿润处理更接近茶园土壤实际情况;(2)快速湿润处理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对茶树连作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随着植茶年限的增加,土壤团聚体MWDGMDCS值先降低后升高,在植茶23 a时最低。表明茶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在植茶23 a时最弱;(3)在快速湿润处理下,茶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土壤有机质和粘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茶园土壤有机质和粘粒含量升高有利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性增强。因此,在茶园管理中应加强铺草覆盖,减弱消散作用对团聚体的破坏,植茶16~23 a时需增施有机肥料,以提高茶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