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2014年 第3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4-08-15
      
    茶叶中聚酯型儿茶素研究进展
    徐斌, 薛金金, 江和源, 张建勇, 王岩
    2014, 34(4):  315-323.  doi:10.13305/j.cnki.jts.2014.04.001
    摘要 ( 798 )   PDF (714KB) ( 7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聚酯型儿茶素(Theasinensins, TSs)是一类儿茶素的氧化产物,是在茶叶加工过程中由于揉捻等工序使茶叶细胞破碎导致儿茶素与酶接触,进而氧化形成的。近年来,一些研究结果表明TSs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功能。本文就从TSs的发现、形成机理、分析方法、分离制备、药理作用方面进行综述。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黑茶中16种多环芳烃化合物
    胡琳玲, 刘遵莹, 刘秋玲, 丰金玉, 秦昱, 肖文军
    2014, 34(4):  324-330.  doi:10.13305/j.cnki.jts.2014.04.002
    摘要 ( 587 )   PDF (635KB) ( 2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同时检测黑茶中16种多环芳烃化合物的方法。茶叶经丙酮和二氯甲烷超声提取、硅胶柱层析、正己烷和二氯甲烷混合洗脱。采用C18色谱柱,以甲醇和超纯水作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6 mL·min-1、柱温30℃、紫外检测波长274 nm,16种多环芳烃分离效果显著,相关系数均≥0.996,最低检出限为0.1~1.0 μg·L-1,线性范围为1.0~200.00 μg·L-1,样品加标回收率为81.9%~116.5%,相对标准偏差值均≤2%。该方法具有快速、灵敏、准确、成本低的特点,同时也降低了对实验仪器的要求,可用于同时检测分析黑茶中16种多环芳烃化合物。
    苯并噻二唑(BTH)和β-氨基丁酸(BABA)对茶树新梢生长和品质成分的影响
    李珍珍, 杨亦扬, 胡云飞, 李荣林, 黎星辉, 宋甫林, 苏杭, 时良
    2014, 34(4):  331-336.  doi:10.13305/j.cnki.jts.2014.04.003
    摘要 ( 642 )   PDF (695KB) ( 1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通过设定不同浓度的BTH和BABA对2年生龙井43进行喷雾处理,探讨两种物质对茶树新梢部分生长指标、茶鲜叶主要品质化学成分的含量和相关代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处理后新梢芽长和芽重、含水量、干物质量差异不显著(P>0.05)。鲜叶中多酚类物质、总氨基酸、咖啡碱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75 mg·L-1 BTH处理后含量分别增加了29.32%、49.10%、23.77%、96.34%;400 mg·L-1 BABA处理后含量分别增加了15.75%、45.50%、21.31%、87.18%。可溶性糖含量和酚氨比降低。PPO和GS两种酶的活性明显提高,而POD和PAL的活性相应降低。以上研究初步表明75 mg·L-1的BTH和400 mg·L-1的BABA可以通过调节茶叶的主要化学品质成分和相关酶的活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茶叶的品质。
    茶叶含水率近红外在线快速测定及其应用研究
    陈寿松, 郑功宇, 金心怡, 郝志龙, 叶秋萍, 赖智龙
    2014, 34(4):  337-343.  doi:10.13305/j.cnki.jts.2014.04.004
    摘要 ( 549 )   PDF (694KB) ( 2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研究一种茶叶含水率在线快速无损测定技术的实现方法。以国标法为对照,探明茶叶输送带动静状态、摊叶厚度、测量高度、茶叶等级等因素对测定茶叶含水率精确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摊叶厚度、茶叶等级和CK条件下数据测定值差异显著,动静态和不同测量高度差异不显著;最佳测定参数为:茶叶输送带速度为0.8 m·s-1、茶样应100%覆盖输送带,并且必须避免外界光线直射到茶样,摊叶厚度为(20±5) mm、测量高度为(250±50) mm;不同等级的茶样设定不同检测通道,可使测定结果更为精确。
    3个不同地域龙井茶香气组成异同的解析
    张新亭, 王梦馨, 韩宝瑜
    2014, 34(4):  344-354.  doi:10.13305/j.cnki.jts.2014.04.005
    摘要 ( 644 )   PDF (1173KB) ( 2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选西湖产区、钱塘产区和越州产区12个龙井茶,以SDE法提取茶叶香气,用GC-MS配合标准样品定性和定量分析,再以聚类分析探讨产区之间茶叶香气组成及含量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西湖产区龙井茶香气组分的数量较多、香气含量较高,尤其是芳樟醇、己酸叶醇酯、β-紫罗兰酮、橙花叔醇、苯甲醛、壬醛、香叶醇、雪松醇和反式呋喃型芳樟醇氧化物9种重要香气组分的含量较高。以这9种组分的含量为变量,以茶样为实体,作聚类分析。将13个茶样分为两组,来自西湖产区的6个龙井茶样和来自钱塘产区、越州产区的茶样各1个茶样聚为一组;其余5个茶样聚为一组。双浦镇虽属于西湖产区,但该地龙井茶香气和西湖产区的龙井茶样有一定差异;敬亭绿雪不能和西湖产区龙井茶聚为一类。据此认为:(1)原产地的西湖龙井茶香气的成分多、含量丰富;钱塘产区和越州产区龙井茶香型比较接近,各有一个优质茶样与西湖产区龙井茶聚为一类;敬亭绿雪距离原产地远,其香气组成与西湖产区龙井茶差别大。(2)可以选用合适参数,再以多元分析方法明确揭示几个茶区龙井茶香气的差异。
    L-茶氨酸改善慢性应激大鼠抑郁行为作用研究
    彭彬, 刘仲华, 林勇, 林海燕, 黄建安
    2014, 34(4):  355-363.  doi:10.13305/j.cnki.jts.2014.04.006
    摘要 ( 606 )   PDF (826KB) ( 6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研究L-茶氨酸对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模型大鼠的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建立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UMS)抑郁大鼠模型,通过糖水偏好实验,旷场实验,明暗箱实验评估L-茶氨酸的抗抑郁作用效果;为了阐释其相关机理,本研究通过酶联免疫法测定了各组大鼠海马和皮层组织中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酮(CORT)的含量,同时也检测了大鼠血清和海马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糖水偏好度、横穿格数和直立次数、进入明箱中的大鼠数量以及停留的时间极显著降低,显示大鼠抑郁模型构建成功;而与模型组相比,灌胃低高两个剂量L-茶氨酸的大鼠抑郁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尤其高剂量都达到显著水平。同时,L-茶氨酸能显著提升大鼠海马和皮层中5-HT、NA的含量,降低ACTH,CORT的含量,上调大鼠血清和皮层中SOD和GSH-Px的活性,进一步表明了其抗抑郁的功效,其机制可能主要与促进单胺类递质分泌有关。
    茶树硝酸根转运蛋白基因NRT2.5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冯素花, 王丽鸳, 陈常颂, 林郑和, 成浩, 韦康, 张成才
    2014, 34(4):  364-370.  doi:10.13305/j.cnki.jts.2014.04.007
    摘要 ( 469 )   PDF (875KB) ( 1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通过RACE克隆从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叶片中获得NRT2.5基因cDNA全长序列。所得基因序列全长为2 457 bp,其中开放阅读框为1 362 bp,编码454个氨基酸,推测蛋白分子量为48.7 kD,理论等电点为9.63。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与可可树、拟南芥等的NRT2.5基因具有高度同源性,且其编码的蛋白质具有NRT家族共有的结构特征。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NRT2.5基因在茶树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但主要在成熟叶和根中表达;不同氮浓度处理后,茶树NRT2.5基因在低浓度下的表达量高于高浓度下。
    茶树cpDNA测序及基于cpDNA序列的山茶属植物亲缘关系研究
    陈春梅, 马春雷, 马建强, 刘声传, 陈亮
    2014, 34(4):  371-380.  doi:10.13305/j.cnki.jts.2014.04.008
    摘要 ( 515 )   PDF (1133KB) ( 4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叶绿体基因组在物种鉴定、系统进化分析及亲缘关系研究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本文应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龙井43(Camellia sinensis cv. Longjing 43)的叶绿体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利用叶绿体trnL-trnF序列研究茶树及其近缘植物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龙井43叶绿体基因组全长为157 096 bp,反向互补重复区(Inverted repeat, IR)为26 080 bp,小单拷贝区(Small single copy region, SSC)、大单拷贝区(Large single copy region, LSC)分别为18 283 bp、86 653 bp。共注释叶绿体基因133个,其中蛋白编码基因86个,rRNA基因8个,tRNA基因39个。对所选植物的trnL-trnF序列进行比对,序列长度变异范围为481~501 bp,序列最长为岔河大茶,最短为金花茶,基于此序列构建亲缘关系树,山茶属茶组植物聚成一个组。研究结果对茶树优良品种培育及山茶属植物亲缘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滚筒式茶叶杀青机导叶板螺旋运动模型研究
    徐海卫, 谭和平, 李刚, 谢驰, 李建
    2014, 34(4):  381-386.  doi:10.13305/j.cnki.jts.2014.04.009
    摘要 ( 530 )   PDF (622KB) ( 4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减少滚筒式杀青机中螺旋导叶板设计的盲目性,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精度,分析了对数螺旋线的螺旋角对滚筒式杀青机生产均匀性的影响规律。在导叶板螺旋运动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分段设计导叶板的方法,并采用流体分析软件Fluent对滚筒杀青机筒内流场进行仿真分析。通过研究杀青叶在仿真固定螺旋升角与分段设计的导叶板在杀青机稳定工作时的受热状况,以及杀青叶在滚筒中的推送情况,验证了分段设计导叶板结构可以有效提高绿茶的杀青品质。
    做青工艺对乌龙茶香气组成化学模式的影响
    陈林, 陈键, 陈泉宾, 张应根, 宋振硕, 王丽丽, 尤志明
    2014, 34(4):  387-395.  doi:10.13305/j.cnki.jts.2014.04.011
    摘要 ( 610 )   PDF (975KB) ( 3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在室内控温控湿环境[(22±1)℃、RH(71±4)%]条件下,借助茶叶香气成分GC-MS指纹图谱检测和代谢组学数据分析平台,以清香型乌龙茶、闽南乌龙茶和闽北乌龙茶工艺制法在制品和毛茶为对照样,探讨了做青工艺[萎凋程度(鲜叶减重率)×做青强度(摇青次数)]对做青叶在制品香气组成特征的影响。通过“云图”绘制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晾青失水”可明显改变做青叶在制品香气组成的化学模式,伴随萎凋程度(鲜叶减重率)的加重,α-法呢烯、苯乙醛、香叶醇、3-己烯-1-醇和(Z)-己酸-3-己烯酯含量逐渐增多,而叶绿醇、吲哚、2,6-二叔丁基对甲酚和乙基苯等成分含量则呈减少趋势,但仅结合不同强度的“单次摇青”将无法促成乌龙茶特有香型品质。做青是形成乌龙茶特殊香型品质的关键工序,带有类似花果香型的吲哚、反式-橙花叔醇和苯乙醛等香气成分可作为乌龙茶做青工艺品质控制的主要化学评测指标。
    茶园中耕机械杂草缠绕力计算与分析
    徐良
    2014, 34(4):  396-400.  doi:10.13305/j.cnki.jts.2014.04.012
    摘要 ( 418 )   PDF (636KB) ( 2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贵州省是茶叶生产大省。中耕机械是茶园管理中常用的机械,中耕除草是茶园田间管理的重要环节。在田间试验中,发现中耕机械缠草是常见问题。本文对贵州省茶园杂草种类和长度进行调查,并对缠草现象分析,通过对杂草缠绕力分析和计算,建立了缠绕力数学模型,进一步对模型进行数学分析,得出了防缠草和减少缠草的措施和方法。
    茶黄素、儿茶素和绞股蓝皂苷复方制剂降脂作用研究
    张聪, 谭蓉, 孔俊豪, 葛庆丰, 杨秀芳, 汪志君
    2014, 34(4):  401-407.  doi:10.13305/j.cnki.jts.2014.04.013
    摘要 ( 630 )   PDF (819KB) ( 3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1 mmol·L-1油酸孵育HepG2细胞24 h,建立体外高脂模型,在细胞存活率实验(MTT法)的基础上,以脂质清除率为指标,评价茶黄素(TFs)、儿茶素(Cs)和绞股蓝皂苷(SPs)的体外降脂效果;并结合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RSM)对3种物质体外联合降脂的浓度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茶黄素、儿茶素和绞股蓝皂苷均能清除肝细胞内堆积的脂肪,若三者同时作用,协同效果明显,能起到防治高血脂症的作用。
    茶叶分类进展研究——兼论六堡茶的归属
    吴平
    2014, 34(4):  408-416.  doi:10.13305/j.cnki.jts.2014.04.014
    摘要 ( 761 )   PDF (659KB) ( 7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阐述了我国历史上和国外的茶叶分类理论和方法,以及黑茶的独特工艺、品质特征等情况。通过研究六堡茶标准化工艺流程中不同工艺阶段的堆积变色方法、影响堆积变色的主导因素、毛茶和成品茶的感官品质特征等,认为无论是六堡茶的毛茶还是成品茶,均经过了堆积变色过程,符合茶叶分类理论、相关标准及相关法规规定,均可称为黑茶,但成品茶比毛茶多了两次堆积变色过程——渥堆和陈化。